摘要:面對素質不高、自制力較差的職校學生,加強法制教育尤為重要。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默契配合,學生的法制意識和守法習慣才能逐步養成。
關鍵詞:職校學生 法制教育 有效途徑
職校學生正處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階段,其生理、心理迅速發展,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自尊心和獨立意識增強,比較喜歡模仿新鮮事物,并且具有較好的可塑性,無論是對其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還是思想道德的培養,都是比較重要的黃金時期。但是在這個時期,學生的法律意識比較薄弱,辨別是非能力差,又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有厭學情緒,在成長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認知障礙和心理障礙,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不良行為的影響和誤導,導致因一點挫折或矛盾又會陷入極端的苦惱或憤怒之中,從而情感冷淡(絕望、悲觀、泄氣)、荒廢學業,暴力傾向嚴重(結伙打架、尋釁滋事等),形成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對職校學生加強法制教育,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強化和培養,提高自我約束力和自控力,有利于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的違法犯罪,使其健康成長。另一方面有利于社會秩序和校園正常教學的穩定,從而不斷為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對和諧社會和和諧校園的構建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為此,我們應該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育
思想政治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宣傳法律知識的重要平臺。思想政治課的任務則是要教育學生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做事,在進行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法律常識為切入點,構造學習氛圍,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充分發揮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對學生還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引導,使學生在主動性的學習過程中發現樂趣,課堂上要經常運用生動有趣的案例或利用互聯網搜索最新與教材相結合的案例,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談感想、談體會、談做法,辨是非、明善惡,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在《職業道德與法律》第四單元自覺依法律己,避免違法犯罪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找出身邊存在的不良行為,甚至是嚴重不良行為,認識這些行為的危害和后果,教師結合學生實際以案例形式分析學生中因不良行為導致的違紀、違法甚至犯罪現象,使學生認識到要明辨是非,樹立禁區意識,在內心筑起防線,自覺抵制不良行為,增強法制觀念,依法律己,防微杜漸,遠離違法犯罪,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舉辦豐富多樣的法律宣傳活動
通過國旗下演講、聽法制教育報告、開展法制教育主題班會、辦文明禮儀法制教育的宣傳欄黑板報、開展法制教育演講比賽等活動,寓法制教育于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法、知法、守法,增強法制觀念。班會、國旗下演講講法,宣傳欄黑板報定期宣傳法律,法律知識競賽考法,“模擬法庭”辯論,真實生動地反映現實再現生活。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將學生中的感人的好事和不良行為實際進行編演,利用身邊的事例去教育學生。增強學生明辨是非,自我防范的能力。
三、有效聘請一些校外的專業人員來進行培訓
學校可以到校外的律師事務所中聘請合適的法律顧問,請他們定期來學校進行講座,并允許學生旁聽,到社會德育教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參加公審大會、參觀李大釗紀念館和故居)等等,從正反兩方面教育學生,使學生對法律產生強烈的敬畏感,對違法的后果具備清楚的理解和認知,從而使其更好地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在社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四、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
定期召開家長會,約訪家長,對于一些有不良行為的同學加強教育,他們之所以犯錯誤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其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待完善,如父母的感情不和或離異、家教不當、 過度溺愛等等,這些不良的家庭環境氛圍都會導致一些青少年形成性格孤僻、缺乏責任感等,所以老師要注意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及時關注和追蹤學生的思想變化,進而遞進式地幫助學生。有的放矢地加強后進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從而減少不良行為或違法現象的發生。
綜上所述,對學生進行法律宣傳和法制教育的途徑有很多,我們要對這些方法進行合理地結合,靈活的運用,從而矯正學生存在的不良行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確保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創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
(作者簡介:梁紅娟,學歷:本科,畢業學校:北京師范大學 政教專業,工作單位:樂亭縣綜合職業技術學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