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
摘要:本論文采用的是Hutchinson&Water的需求分析理論.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分析了學生學習大學英語的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建議,解決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努力構建“專業分類+水平分級”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關鍵詞:需求分析 大學英語 教學模式
一、外語需求分析理論相關研究
需求分析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術和方法(陳冰冰,2010),其理論背景主要源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課程開發理念,即課程開發需要遵循的針對教學群體調整教學和訓練學生學習的原則。文獻顯示,在外語界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視角、對象和背景,對需求的定義、分類不盡相同(陳冰冰,2010)。需求分析理論最初用于外語教學中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后來逐步應用于學術英語和普通用途英語及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中。本論文采用的是Hutchinson&Water的需求分析理論。將需求分為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同時還把目標需求細化為必須知識、欠缺知識和想學知識。學習需求則包括學習環境條件、學習者知識、學習者技能和策略及學習者動機等。
二、國內大學英語教學需求分析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教育部最新版)》中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然而,目前多數高校仍停留在通識教育的分級教學研究與實踐中,對這一新提出的目標仍有一定的差距。事實上,同一所高校的學生由于學生英語基礎不同,對英語教學的需求不同:同一高校的學生由于專業不同。畢業后對英語的需求程度也不同。社會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所需要的英語語言能力和程度也不同。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應該由最初的僅考慮學生個體需求(因材施教)而逐步轉向同時關注社會需求(因需施教),構建“專業分類+水平分級”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三、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參照陳冰冰的學生個人需求分析模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基本情況調查。第二部分為目標需求;第三部分為學習需求,共16個問題。
(二)調查對象
本研究針對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2015及2016級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利用“問卷星”網絡調研軟件,收回1878份有效問卷。
(三)研究問題
(1)非英語專業學生對大學英語的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是什么?
(2)與學生需求分析的結果相比,現有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需做哪些調整?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學習者基本情況
此部分主要就學生的目前英語學習基本情況設置了4個問題:專業,高考英語成績,目前英語水平自我評價,目前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困難。
數據顯示,西方語類別下各語言專業學生(德、法、意、西、葡、俄)的英語水平較高,高考英語成績絕大多數在110分以上;東方語類別下各語言專業學生(漢、日、韓、阿拉伯)的英語水平一般,高考英語成績絕大多數在90分至110分之間;經管類的非語言專業學生(國貿、工商)的英語水平相對較低,高考英語成績有近三分之一在90分以下。但所有學生普遍認為“聽”這項英語技能在學習過程中最為困難,比例達40.31%,其次為“說”(26.41%)和“譯”(18.8%),認為最沒有困難的是“讀”這項技能(2.61%)。
(二)學習者目標需求
此部分針對學生的目標需求共設置了6個問題:期望達到的英語水平。您認為未來職業最需要的英語技能,課堂教學內容。大學英語教學中是否有必要增加與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大三后續大學英語課程,學習英語的動機。
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對個人的目標設定較高。近90%的學生希望自己能達到中級偏高或高級水平。93.66%的學生認為未來職業最需要的英語技能為口語。其后依次為翻譯(61.5%、聽力60.01%、寫作27.48%、閱讀26.68%)。而關于教學內容方面和大三之后的后續課程等問題。除期待比例較高的等級考試知識以外。60%以上的學生還都希望講授與專業或就業相關的內容(職場類英語,專業相關英語知識,跨文化交際內容等)。而關于學習英語的動機則更為明確,80.09%是為了更好就業。69.76%是為了考取四、六級證書,這一數據符合目前社會大多數學生的需求。而其他數據則體現了外語類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需求特點,有33.87%的學生是出于個人愛好。
(三)學習者學習需求
此部分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共設置了6個問題:學習大學英語的常用學習策略。對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的評價,學習大學英語課程的收獲,對“專業分類+水平分級”教學的態度,最喜歡的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對大學英語教學感到不滿意的方面。
數據顯示。75.08%的學生選擇背詞匯的學習策略來學習大學英語。65.18%選擇學習教材。由此可見學生并沒有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多數為被動地或機械地學習。但41.32%的學生選擇使用手機英語APP來學習英語。這也充分體現了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手段和策略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針對大學英語課程,50%以上的學生對現有教學內容感到比較滿意。認為收獲較多。但仍有20%的學生認為現有教學內容陳舊、缺乏特色、不實用、學習收獲較少。這也反映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仍然不夠。仍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針對分級教學,88%的學生表示贊同。但仍有12.41%的學生認為當前教學內容難度較大。理解有困難。這說明現有的分級教學的梯度設計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針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沒有足夠的考慮。學生對第二課堂的活動內容比較滿意。49.89%的學生喜歡英語社團活動。34.89%的學生喜歡英語角活動。對英語競賽類活動熱情較低。僅為10.65%。此數據也基本符合分級教學的預期.競賽類活動更適合英語程度較高的A級學生。
五、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建議
就學生而言,基礎不同,需求各異,必須根據學生的需求來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任何不顧學生差異復制教學過程的教學都是不符合教學規律的。筆者在需求分析的理論指導下.根據目標需求將我校大學英語教學所面向的專業分為商務類專業、外語類專業和漢語類專業三個類別。同時根據學生個人需求將每個類別分為A級和B級。針對每個類別的每個級別有區別地制定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及不同的評價標準。從而構建基于目標需求和個人需求的“專業分類+水平分級”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一)教學目標分類+分級
商務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側重學生的商務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需求.特別是商務領域所需要的綜合應用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商務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外語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側重于社會交際需求,突出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通過英語媒介,獲取專業所需要的信息,表達自己的專業思想。漢語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側重工具性和人文性。加強中西文化導入的深度,使學生熟練地掌握英語,具有從事語言或文化研究及交流的基本能力。
因為我校為外語類院校。學生入學的英語成績相對較好,因此每個類別的A級要求達到《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的發展目標,B級要求達到提高目標。
(二)教學內容分類+分級
商務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應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實戰能力。在語言基礎知識講解與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以專業基礎為背景的內容和材料。幫助學生掌握常用的專業詞匯及短語。使其能夠進行基本的專業知識閱讀和翻譯,以便將來工作后能更好地適應對專業英語方面的要求,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外語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應突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增加日常各類話題和時事交流內容,加強文化導入,讓學生避免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交際障礙,從而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漢語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應突出對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增加中西文學、文化知識的輸入,重點培養語言文化知識傳播的能力,提高對外文化交流的能力。
各類別A級的教學內容在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要求的基礎上,適當加快教學進度,增加教學內容,拓寬知識面,強化聽說能力的訓練。B級在完成現行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注重知識構建。加強基礎教學,掌握好基本知識結構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分類+分級
商務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應側重實踐教學法。依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以實際市場和職場為依托.適時采取典型案例教學方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商務知識和商務實例。讓學生在掌握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熟悉商務基礎知識,形成良好的商務語言綜合能力。
外語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應側重交際教學法。采用以啟發式為主要模式的交際教學法原則。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為學生創造發表個人見解的機會。使學生形成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漢語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應側重任務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模擬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環境。強化學生的口語訓練。使學生形成較強的語言或文化交流的基本能力。
每個類別的A級主要采用啟發式和任務式教學法。用具有適度深度廣度的問題作為激發學習興趣的引入和擴充。引導學生大量查閱資料。重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B級主要采用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教學評價分類+分級
商務類專業的大學英語評價體系應包括語言的知識性評價和商務實際操作的能力性評價。外語類專業的大學英語評價體系應包括語言的知識性評價和社會應用能力的評價。漢語類專業的大學英語評價體系應包括語言的知識性評價和文化交流能力的評價。
各類A級學生主要采用發展性評價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壓力,將學生自身進步作為評價標準。注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評價。使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達到學生發展的最佳狀態。B級學生主要采用形成性評價方法,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日常學習行為表現。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和持久性。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