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敏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范讀;改寫;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105—01
“三分文章七分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學中我們要將范讀、默讀、朗讀、齊讀、競讀等方法有機結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 范讀必不可少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與現代漢語中的讀音相去甚遠,這就需要老師的示范朗讀,明確字音句讀、抑揚頓挫,以加深記憶。如:林嗣環的《口技》一文中“曳屋許許聲”中的“許許”,為擬聲詞,應讀“hǔ hǔ”。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示范朗讀顯得尤為必要。教師的范讀比媒體錄音范讀更親切、更真實,更能感染學生。
2. 熟讀可以成誦
葉圣陶先生說:“學習語言要學得非常熟,能夠脫口而出。”文言文的學習首先要讀得熟稔,也就是讀得準確流暢——如出己手、如出己心。正如清代大學問家朱熹所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讀懂課文,理解文意,必須讓學生反復誦讀。就是讓學生多讀,可指導默讀,大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齊讀,競讀……學生在讀中有所感知、有所感悟。學生讀得多了自然成誦。如學習古詩詞,這種方法很實用,多數學生能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當堂熟讀成誦。
多種誦讀方式結合起來,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增強語感,從而提高閱讀能力、說話能力,變得善學。在文言文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揣摩、體味,身臨其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既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熱望,又解決了文言文語言的學習問題(詞類活用、句式、一詞多義等),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分析水到渠成。
通過熟讀,“讀出輕重、讀出抑揚、讀出舒緩、讀出雅俗、讀出凝重、讀出情感、讀出境界!”體會文本的內涵,領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時更好地體會古詩文的音韻特色,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3. 悅讀加深理解
“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金克木先生說:“不會讀,書如干草。會讀,書如甘草。”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就要讀得細膩,讀出美感。中國的語言文字是美的,文言文更是其精粹,教師要通過朗讀發掘學生對美欣賞與喜愛的意識。像《小石潭記》一文線條豐美、文筆秀美、心境凄美,就像一幅青綠山水畫,畫面清純,景物清幽,描畫清麗。怎能不讓學生心生向往?“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全文多用短句,尤其是四字句,讀起來如泉水叮咚作響,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充滿韻律美和節奏感。如此優美得就像玲瓏雅致的盆景的文章,學生怎會不喜歡用自己清朗的聲音傳達美好,在詩情畫意中彈奏心靈的樂章?
其實,把文言文讀好了,讀懂了,讀通了,讀順了,那么文言文里頭的一些實詞、虛詞,它自然而然就解決了。反過來把它抽出來,把那些文言文知識抽出來,你老師講得再多,學生死記硬背的文言文知識也是不穩固的,考試也考不好的。所以,首先是讓學生把文言文讀好,有一個語言的積累、語感的積累,然后在這個基礎之上,你考任何文言文,考任何文言文知識,我覺得都不存在問題。
1. 改寫
古人就經常通過改寫文體、詩體來享受“玩味”的樂趣。現代也有人把杜牧的七絕《清明》改成一個時間、地點、場景、人物、情態、臺詞俱全的小劇本: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文言文改寫練習其實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比如,學完《木蘭詩》,可以讓學生改寫成小說……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 仿寫
仿寫,即仿寫文言文。文言文難不難寫,關鍵在于學生的興趣和練習。在學生中甚為流行的“課桌文學”:“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就是學生模仿《陋室銘》寫出來的。語文教育家趙謙翔先生說:“學寫舊體詩,有利于養成煉字煉句、合轍押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轉合、布局謀篇的功夫。”適當的文言文寫作訓練能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以及對現代文的表達能力。
3. 書寫
為了檢驗并鞏固學生古詩文誦讀成果,可舉行古詩文默寫暨書法比賽活動,從“書寫整潔度”、“漢字書寫正確率”、“字的間架結構”這幾方面進行評價,增強學生對漢字書寫藝術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