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摘要: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個中原因雖說十分復雜,但教學內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應是問題的主要癥結。語文課外活動的開展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充滿希望的途徑。
關鍵詞:初中語文;活動課;教法探究
初中語文教學正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授課形式,以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為特征的語文活動課正異軍突起。占據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動活潑、切實有效而得到學生的歡迎。語文活動課的出現,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次大改革,是語文學科課程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有力舉措。
一、什么是語文活動課
語文活動課指的是在教師組織指導下,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的一門語文課程。語文活動課與語文課同是學校的正式課程,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首先,二者的側重點不同。語文課的目標側重于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活動課的目標側重于學生語文技能的訓練,各種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及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個性特長的發展等。其次,從課程內容相看,語文課的內容以間接經驗為主。語文活動課的內容以直接經驗為主,通過學生的親自實踐,主動發現和獲取各種語文知識,并使聽說讀寫等語文技能、能力、得到訓練和培養。最后,學習活動方式上看,語文課的學習活動方式主要是上課,有固定的課時,以課堂為中心。由于主要是學習間接經驗,加之中小學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限、知識經驗不足,在語文課的實施中,學生是以班級為單位,教師的主動活動往往多于學生。活動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主要是學生的自主活動,也應有規定的時間,但不一定以課時為單位,可以把幾個課時合在一起,使時間相對集中便于活動的開展,而且學生可以自由組合成小組參加活動。
二、語文活動課的意義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大語文”觀念的深入人心,語文教學中“活動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并逐步形成“氣候”。語文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活動。這里所說的“活動課”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動嘴、動手、動腦,激活學生思維,達到教學目的。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素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是由動機激發和推動的,它直接影響到自主學習的水平、進程和效果。學習興趣是內部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激勵學習的最有效的動力。語文活動課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無窮樂趣,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學生對知識的追求主動而又執著。
(二)拓寬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維。不難發現,勤于動腦,積極參與語文活動課的學生多半優于不參與活動的學生,他們反應靈敏,組織力強,活力充沛。因為課外活動不受班級授課時間的限制,能夠讓學生多渠道、多側面、較早地接受社會各種知識。如在組織講故事比賽活動中,教師可要求學生自己動腦編故事,然后在上臺演講,這樣既培養了學生一種獨立思維能力,也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開拓學生的視野。還可以組織看圖說話比賽,讓學生結合圖畫在限定時間內說一段話,甚至一篇作文,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度。
(三)提高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發揮學生特長。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智力主要表現在手指上”。由此,就可以看出學生自我動手的重要性,小學生依賴性強,尤其是對家長和老師。為此,我們教師就要更新觀念,充分解放思想,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調查、撰稿、辦報(黑板報、手抄報)鍛煉能力。另外,課外活動還能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事物,怎樣抓住事物特征,并把整個活動過程記清,寫一篇層次清晰、主次分明的文章。學生由看到做,再由做到看,反復地觀察思考,提高認識能力和觀察能力,再與其談理想,談未來,使他們充分認識課外活動把他們帶到了另一個新的天地。
(四)增強學生團隊精神,培養合作能力。現代教育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的精神。本課題的開展,增強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確如此,通過語文活動課,學生責任明確,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團結一致,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經過合作,學生之間也得到充分的了解,增加了此之間互相學習的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特長。
三、怎樣上好語文活動課
(一)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在語文課活動課的組織實施中,應始終把學生的自主性擺在第一位,讓學習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動口動腦,培養內在的動機,激發智慧的潛力,發展個性特長,推進個體的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動”是活動課最大的特點,應該將“動”貫穿于活動課組織實施的全過程。語文活動課作為一門課程,它有自己設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須著眼于以獲取直接經驗。即時信息為內容,以實踐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二)創設學生“樂意動”的情景。要做好活動場地的布置,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另一方面,在活動開始和活動過程中可利用繪聲繪色的語言、情境渲染、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學生想看看、說說、做做的強烈愿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動課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特點,帶學生到社會、大自然的情境中,營造一個學生“樂意動”的氛圍。
(三)讓學生在活動中研究。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習者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文化和學習者自身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主題,進行跨學科探究的過程。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各種富有時代感的主題(如環境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價值觀教育等)都可以滲透于研究性學習活動之中。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僅可以發展探究欲望和創新精神,而且可以深刻理解自然、社會、自我、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
總之,語文教學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個中原因,雖說十分復雜,但教學內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應是問題的主要癥結。語文課外活動的開展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充滿希望的途徑。
(作者單位:甘肅省渭源縣龍亭中學,甘肅 定西 74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