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友軍
摘要:中國當前經濟社會處于全面轉型時期,社會價值觀日趨多元,體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就是部分大學生信仰的困惑。研究當代大學生信仰的現狀,加強大學生信仰建設,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緊迫課題。
關鍵詞:大學生;信仰;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信仰建設的必要性
中國當前的社會現實急切的需要給大學生灌輸一種強而有力的信仰。我們需要在大學生中盡快構筑強而有力的信仰來規范國民的物質和精神領域的道德底線。當前國人最低生存所需要的的食品、空氣、水的狀況已令人觸目驚心,而少數國人特有的精神與靈魂世界的道德底線業已一破再破。也許我們能夠把頭埋在沙漠里假裝幸福,可是我們的子孫終究逃不過這一災難。
歷史在關注中國當前大學生的信仰建設。華夏民族作為一個農耕民族,性情溫順,與人為善。不幸的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不斷受到游牧民族的掠奪與蹂躪。信仰的力量讓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延續了幾千年。作為世界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堪比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的華夏農耕文明,在漫長歷史血河中形成的信仰在當前信息化、全球化、市場化的時代背景下還能夠繼續傳承下去嗎?因而研究當前大學生信仰建設具有歷史意義。
世界關注中國大學生的信仰建設。經濟的全球化必然伴隨著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國民信仰就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事情了。信仰能夠讓人的內心安寧。國民內心的幸福會寫在臉上。國民內心的痛苦必會通過某種渠道傳播出去。在缺乏信仰支撐的年代,經濟的進步可以掩蓋各種矛盾,而一旦經濟發展受到比較大的沖擊,動蕩與戰爭再也不是危言聳聽的事情了。在國際與國內、傳統與現代、理想與現實沖擊下中國大學生的信仰建設由此具有了國際意義。
二、 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現狀
在多元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從總體上看,當代青年大學生的信仰主流是好的、科學的、積極向上的,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同時也應該看到,在部分大學生的信仰選擇中也存在著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需要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思考和著力解決。
當前,大學生的整體信仰表現出以下特點:
1、 當代大學生有自己的信仰
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環境的寬松,經濟水平的提高,價值觀的
改變,對信仰的有無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局面,應該有還是不應該有信仰成了現在大學生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網上有一篇對于“您擁有信仰嗎”的調查問卷:有51%的選擇沒有,有49%的人選擇有;對“你周圍有的人有信仰嗎?”有12%的選擇幾乎沒有,47%的人選擇較少人有,有24%的人選擇大多數有,17%的人選擇不知道。從這兩題中的調查數據比以往類似題目的調查數據結果有較為明顯增長,這說明當代大學生還是需要有信仰,并且需要對積極思想的信仰加強宣傳教育。對于“您認為大學生是否應該有自己的信仰”,有76.77%的人選擇應該,有3%的人選擇不應該,有20%的人選擇無所謂。所以對此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對于信仰的問題的認識還是比較明確的,但還需要加強。
2、政治信仰模糊化
有些大學生對我國當前是在搞社會主義還是搞資本主義等問題認識不清。甚至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會逐步融合,最終走向趨同。這些致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存在一些模糊或者錯誤的認識。對共產主義信仰產生懷疑甚至拋棄。
3、多元信仰日趨功利化和世俗化
信仰多元化在當代大學中已經明顯凸現出來,從另一方面也凸顯了當代大學生信仰的成熟,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出現信仰功力化和世俗化的傾向。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市場經濟的繁榮,不斷刺激著人們物質欲望的膨脹。媒體對于享樂主義、物質至上價值觀念的大肆宣揚,對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許多大學生也因此受到影響,更愿意“活在當下”,將物質主義進行到底,而很少或沒有思考過自己所要追求的人生價值等問題。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一直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從考試選拔到專業選擇,從考研到求職等等,這都是大學生不得不直面的事關自身前途命運的現實問題。
三、 形成當代大學生信仰現狀的原因
當代大學生出現上述信仰危機不是偶然的。它不僅與轉型期的現實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高校的教育體制有關,也與大學生的自身因素有關。
1、 現實社會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和西方文化的入侵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我們吸收和借鑒了西方科技、文化中的精華,大大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加快了社會發展的進程,增強了人們的開放、競爭、效率、公平、民主與法制等意識。但同時文化領域、經濟領域承受的沖擊力也日益嚴峻,傳統文化的淡化與西方文化的入侵就是這一問題的尖銳體現。
從社會方面看,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等思想和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消極腐敗的現象,對大學生信仰的形成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無序競爭、官場腐敗以及社會分配不公、教育、醫療、住房等問題日益成為民眾的巨大負擔,人們普遍感到焦慮、失望、無奈,尤其是當代大學生,還得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與生存競爭、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的強烈對比,很容易產生困惑、迷茫的情緒。
2、社會上存在的各種腐敗現象的影響
在經濟社會處于歷史轉型時期,因新舊機制交替,民主監督和法律治理體制尚未健全,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各種腐敗現象。如貪污腐敗、徇私舞弊、以權謀私、錢權交易等現象,不僅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影響了黨的威信和感召力,還直接影響了青年大學生的信仰選擇,導致一些青年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冷淡,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特別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信仰的動搖,這是導致青年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懷疑的重要原因。
3、家庭教育的誤導
由于現代家庭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很多父母將過多的愛給與子女,甚至可以為了子女的良好成長和教育做出犧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的家長按照自己的意愿給子女鋪設好未來的道路,或者向子女灌輸功利主義、個人本位思想,學習就是為了將來升官發財等,這些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子女。
4、 高校教育體制的問題
大學理應是追求知識創新、文明進步的精神殿堂。而如今的大學似乎已然成為大學生們走向社會的實驗場所和服務機構,慢慢地從神圣走向庸俗。高校教育還是處于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型過程中,還存在著過分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或實踐能力的普遍問題,不利于大學生的人格完善和個性發展。
5、青年大學生自身素養的影響
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是較好的,是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這是青年大學生的主體,是民族和國家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但是也不可否認,在當代青年大學生中存在部分人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重視理論修養,特別是不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更不能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去分析和認識意識問題和現實問題。面對宗教活動,面對西方思潮的傳播,往往因好奇而追捧、效仿,自覺和不自覺地偏離了正確信仰的發展軌道,使信仰的選擇與確定出現失誤。
四、 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的解決對策
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為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對大學生信仰缺失的形成原因有了清楚的了解和認識之后,還必須有針對性地探索其信仰重建的路徑與對策。
1、信仰的表現形式。信仰的作用在于引領受眾,因此信仰絕對不能夠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論標語和口號。信仰一定要通過一些簡單生動活潑的形式吸引精力旺盛的大學生。因此我們在研究信仰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套簡單而又深入靈魂的表達方式,比如音樂、服飾、建筑、英雄模范、舞蹈、旗幟、建筑、歷史故事,神話等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信仰中強烈的震撼人心的儀式值得我們研究。
2、信仰的傳播。西方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什么如此強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重視傳教。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道教更重視自己的修身得道,傳授能力不強。當代大學生不僅要了解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在工作中、在單位、在社會上以音樂、舞蹈、書法、太極、棋類、中醫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媒介傳播傳統文化,尤其要重視利用新媒體的力量進行宣傳、信仰的核心理念建設。
3、堅持馬列主義信仰的引領作用。在中國當下的信仰體系中,唯有我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極為堅強的組織性、紀律性,能夠應對各種強勢信仰的挑戰,或者反過來說,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產生,正是近代中國應對各種強勢文明挑戰的結果。
4、堅持傳統文化教育。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在黨員干部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定要的,但是,對于非黨員干部,我們可以轉換一種視角,強化傳統文化教育。誠然,這些方案并不高深,但是一旦將這些傳統文化的內核在信仰建設的統領之下整合傳播,并當成國策持之以恒堅持下去,那新生的生動活潑的信仰文明就潛移默化的形成了。
讀:誦讀經典優秀傳統文化書籍。精選適合當代社會的優秀文化典籍朗讀和背誦,比如道德經、孫子兵法等所蘊含的哲理既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人類的智慧。
寫:強化書法教育。書法能夠讓大學生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減少浮躁,休生養性。
唱:把傳統文化的一些優秀短小精悍的經典譜寫成為動聽的音樂,編排成優美的舞曲。這樣讓大學生在舞曲中,在音樂中感受傳統文化。
講:通過傳統文化的演講比賽,推動大學生會演說,會表達,會分享傳統文化。
體:太極、武術與中醫一樣,是全球化社會中中華文明一顆耀眼的瑰寶,當下可以在大學生中嘗試進行簡單的太極武術推廣活動。
醫:中醫是傳統文化的又一優秀杰作,大學生通過學習有關中醫理論,理解陰陽五行的傳統文化,養護身體,關愛社會。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根源所在。但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不適應馬克思主義的方面,有許多不適應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的東西。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籠統推行傳統文化,這樣對大學生是有害的,對國家社會也是不利的。
5、敢于大膽吸收西方先進信仰模式。建立當前大學生的信仰,必須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信仰文明。傳統文化的中西交匯、兼容并蓄使得我們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來面對現代西方信仰文明的挑戰。
6、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提高認識。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徑。現在我們只是注重書本上的理論,參加較少的實踐活動,大學生從學校到社會,接觸更多的是書本知識,普遍缺乏的是社會閱歷和實踐的體驗。所以對于自己的信仰盡管比較堅定的擁有,但當受到外界的誘惑時,有時也會免不了丟棄信仰。所以我們必須多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積累較多的社會經驗,努力抵制誘惑。
7、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造一個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
任何人的信仰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通過自己的改造和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校園文化豐富多彩,學生生活在校園里,每時每刻都在接受著校園文化的熏陶。課堂教學、各種宣傳媒體和校園文化活動都是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的陣地。如果說當代大學生的信仰教育是一種向導,那么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和向導。所以,要想解決當代大學生信仰所存在的問題,學校必須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使學生接受文化的熏陶,堅定自己的信仰。
大學生信仰教育工作可以說是一項靈魂塑造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不能一蹴而就,我們不僅要高度重視,而且更需要持之以恒。正確對待大學生信仰危機的現狀,重建大學生的精神家園,關系到社會的發展與整個民族的前途,這是每一個中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者單位: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