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學平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閱讀與寫作。閱讀與寫作可謂息息相關,一方面多閱讀可以提高寫作水平,而另一方面多寫作可以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讀寫結合;初中語文;以讀促寫;以寫導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09-0020-01
初中語文教學需深化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的內在聯系,促進二者的結合,并牢牢把握“價值滲透”的教學宗旨,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寫作,實現讀寫的有機結合。
一、從閱讀課入手,實現以讀促寫
教材中的課文就是訓練學生閱讀最好的材料。以課文為例,通過講解,讓學生了解課文的結構以及作者的思路、風格等,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寫作提供借鑒,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教學還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源于對生活的細微體悟和語言的出色表達。
當然,在課堂中不只是讓學生閱讀,更需要讓學生動手寫。仿寫要求學生以課文為例,反復地寫,反復對照修改,直至揣摩清楚作者的創作方法及寫作技巧。而且在具體做法上不急攻進利,做到循序漸進。首先可以對句子進行仿寫。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許多精美的語言:“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其中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的方法是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文中的方法去描寫某個景物,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其次可以對片段進行仿寫。如教學《濟南的冬天》時,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寫自己家鄉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最后可以仿寫整篇課文。這樣,學生語言上得到了積累,作文技巧也得以提高。
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方便學生理解所學課文內容,由學生自讀、自譯,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快速閱讀的能力。
初中語文教師需樹立“以讀促寫”理念,積極引導學生拓寬閱讀面,促使學生“以己之手,書己之心”。 利用閱讀課引導學生走近名家,親密接觸其生平遭際,涵泳其經典作品,感受其思想厚度,感動其人格魅力,使學生產生想寫一點東西的“沖動”,把感動和“沖動”轉化為行動,自愿動筆寫下自己的感受,并要求學生把感受積累成冊。
二、從寫作課入手,實現以寫導讀
習作是聊表心跡、抒發情感、闡釋事理的重要途徑,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是內心感知的外顯,同時也是講述見聞及感受的重要途徑。
1.讀前寫
在學習一篇課文前,可以讓學生先寫一篇類似題材的作文,通過寫作讓學生回憶過往的生活經歷,并對所學的課文產生期待以及親近感。如教學《背影》中對父愛的描寫,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寫一篇關于父愛的作文。這樣一來,通過寫作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對閱讀充滿期待,并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而且閱讀教學讓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感悟出父親對自己的愛。
2.讀后寫
為了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如改寫文言文與古詩詞、續寫課文、縮寫課文等。
可把古詩詞翻譯成現代文,讓學生對比古詩詞與現代文的區別,而將古詩詞轉換為散文又是另一番韻味。
例如,《皇帝的新裝》結局有讓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為課文續寫一個圓滿的結局。
縮寫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之一。可讓學生學會概括總結自己的看法,將長句精簡為短句,保留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加強課外閱讀,為寫作打下基礎
初中閱讀教學固然不能僅僅拘泥于課堂一隅,而是需要結合新媒體技術的特點,搭建互動網絡學習平臺,提高閱讀資源流動率,并著實有效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以新媒體網絡平臺,組織學生通過“圖書漂移”開展課外閱讀,即以電子檔形式交換、推薦閱讀資料、報刊抑或書籍,并定期做閱讀心得交流,最后通過各種形式展示閱讀效果(譬如閱讀交流、寫讀后感等)。只有有了豐富的閱讀,才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語感,提供靈感,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當注重讀寫結合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以讀促寫,以寫導讀,讀與寫是相承相接的,兩者有機結合,才是搭建閱讀與寫作橋梁的關鍵之處。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