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昕夫
摘 要:蘇珊·桑塔格的《反對闡釋》提出了藝術在感官上的直接體會,強調審美的本真的回歸,直接進行體會,形成更具鮮活和流動的審美體驗。本文主要分析了闡述的內容,強調審美的回歸。
關鍵詞:回歸;審美;本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080-01
蘇珊·桑塔格創作的文集《反對闡釋》,洞察了闡釋泛濫的本質與根源,指出林林總總的闡釋不過“是以修補的方式保留那些被認為太珍貴以至不可否棄的古老文本的極端策略。”不過是一種重復,一種遮蔽,一種人為臆斷的再創造。她對闡釋的反對,體現了她對直覺感官的重視,對主流文化中存在的對“核心內容”的過度強調批判,對審美本真回歸的期盼。
一、內容:闡釋的本質
人,很早以前就開始了對內容的探尋。伴隨著終極追問“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而來的,是人類的自我界定。從那個時候起,人們已經為自己設置了起點和終點,已經認為自身的存在具有暗含的“意義”。正是對于“終極意義”無限的探索和追尋,所以人創造了神,創造了宗教,來寬慰內心的空虛,來解釋所無法了解的神秘,來闡釋那圍繞著包裹著糾纏著“終極意義”之外的表象。宗教給了人精神上的依托,最接近神祇的星空成了窺探人生奧秘的窗口。闡釋開始靠近權力,闡釋者成了手捏指揮棒的引領者甚至是裁決者,普通大眾淪為了追隨者。
及至現代,雖然宗教的鎖鏈已被卸下,但闡釋依然還在繼續。在古希臘哲人“藝術是模仿,是對現實的模仿”這一藝術理論的影響下,“內容”開始從各類文藝作品中凸顯出來,占了主體,而形式開始被抽離擱置甚至遺棄,蘇珊不禁感嘆:“據此我們稱為‘形式的東西被從我們稱為內容的東西分離開來,也才導致那種用心良苦的把內容當本質、把形式當作附屬的轉變”。形式作了附屬,對內容的表達和陳述成了它所承擔的所有任務和使命,它所擁有的所有絢爛和華麗也變成了對內容的抬升和托舉。而當人們想要找到掩蓋在形式之下的內容,想要抽離形式得到純正的內容,第一個出現的,必然是闡釋。而闡釋,必然是闡釋者的闡釋。是一幫“知識權威”所主導的闡釋,文藝作品被放到了手術臺上,任人切割,拼貼,捏塑。最后呈現給大眾的,卻是融入了闡釋者主觀臆斷的再創造的作品。
當前人渴望走進生命的“終極意義”(亦可稱為生命的內容),現代人渴望挖掘形式背后內容的時候,闡釋的力量就開始在被運用。而這種不斷向生活要意義,不停向作品要內容的“中心主義”論調已經成為無數人審美的前鑒。他們不是在欣賞文學作品或者其他的藝術形式,他們也不是在認真過好當下的生活,而是在無止境的挖掘,試圖使其變成一種可控的東西。而審美過程中真正重要的反而被人所忽略了——感受。
二、感受:審美的回歸
康德曾經在《美的分析》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問題:“是對象先使我們感到快感而后我們對它下審美判斷呢,還是我們先對它下審美判斷而后才感到快感呢?”他把這個問題的解決定義為關于審美批判的金鑰匙。其實這也正是感受先于闡釋而或闡釋先于感受之間的論爭。但是他本人的解答卻讓人感到失望,他認為“快感不能在判斷之先,否則它就只是純粹的感官滿足,智能限于私人的主觀感受,而不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也就不能使美感和一般快感見出分別?!边@也正是大多數闡釋支持者的觀點——美的體驗需要建立在人為的判斷之后。但是這種建立在判斷之后的審美,實際上是割裂的,它忽略了或者說小看了人的情感。為了引導審美的回歸,蘇珊在《反對闡釋》中強調加強感覺,“現在最重要的是恢復我們的感覺,我們必須學會更多地感覺”強調在審美過程中最純凈最透明的感覺“現今所有藝術評論的目標,是應該使藝術作品——以及以此類推,我們自身的體驗——對于我們來說更真實,而不是更不真實”而這種含有人主觀情感的直覺感受,真是我們所強調的審美的真實。審美的真實在哪?在于回歸?;貧w到讀者與作品接觸的那一剎那的真實。這種真實是讀者在與作品接觸時,那些情感通過直覺得到形式而產生的感覺,而不是其他任何試圖去破壞這種關系,試圖去解剖作品而打斷讀者自身獨立感知的闡釋。克羅齊對直覺的論述,毫無疑問也是對于這一觀點的贊同,他認為“認識活動從直覺始到概念止”“直覺就是抒情的表現,直覺即藝術及直覺與藝術的統一還包含創造與欣賞的統一”這種最直觀最真切的感受就是美的快感,就是審美的過程。
破除闡釋,回歸感受的審美,同樣是一種回歸大眾的體現。從前那種由闡釋者主導,而普通大眾弱化為支流的審美歷程,在回歸感受之后將被徹底顛覆。闡釋的權杖可能只有少數人才能掌握,但是感受卻是每個人的,任何人對于任何作品,對于任何美的事物,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細膩的甚至是無法言說的感受,而這就是審美的歷程,每個人都能感受。
三、總結
闡釋因內容而產生,又因對內容的挖掘而遭到鄙棄。但是這并不代表著所有闡釋皆是誤讀,廣泛意義上的“沒有事實,只有闡釋”的闡釋就是例證,只有那種對內容刻意進行的“有意的心理行為”才是我們所批判的對象。蘇珊倡導的“反對闡釋”正是出于對不含“添加劑”審美活動回歸的期盼,這種審美回歸于真實的感受,破除了闡釋主導的審美高高再上的神秘性,提高了大眾參與,也更加單純。但值得提出的是雖然補充描述類的文本得到了蘇珊的認可并被給予了很高的贊譽,但以我看來,那仍是對于感覺的一種削弱,依然是一種矛盾。
參考文獻:
[1]王秋海.反對闡釋[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