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宏巖
摘 要: 信息時代,在中小學教育中引入信息資源,對課程資源開發具有重要的作用。從目前的中小學信息化課程教學情況來看,由于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課程資源在教學課堂上難以發揮作用。多年來,中國的信息技術促進了教育改革的深化,使得教育質量有所改善。面對信息化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針對信息化教學方式及其現實意義進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論文針對中小學推進信息化教學的方式與現實意義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 信息化教學 教學方式 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141-01
引言
信息技術不斷升級,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重要影響。特別是信息技術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在中小學教育領域中發揮著作用。中小學校的主要教育功能就是將知識傳遞給小學生,引導小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還要有能力對知識靈活運用[1]。這就需要中小學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的同時,還要從學生需求的角度出發對信息化教學進行調整,以提高小學教育質量。
一、教育信息化的現實意義
二十世紀90年代,美國克林頓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其核心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服務社會各個領域。至此,“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提出。計算機教育成為了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00年,中國提出教育領域引入信息技術的教育指導方向,要求中小學教育要與信息技術整合,實施多媒體教育,并將網絡技術的信息傳輸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由此,中國的中小學教育開始從基礎教育向多元信息化教育過渡。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教育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傳統的教育模式被取締,在信息技術的帶動下,無論是教育理念,還是教育模式都發生了變化?!敖逃畔⒒币脖毁x予了新的內容,信息技術不再是作為教育工具而存在,而是推動了教育多元化、智能化[2]。數字媒體在中小學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得教育信息實現了共享,還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信息交互。中小學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相互之間協作完成教學任務。
在網絡技術環境下,中小學教育打破了學校教育的局限而向社會教育延伸,教育質量也發生了改變。網絡技術促使各種教育信息整合,形成了系統。教育信息化所發揮的作用也有所改變,原有的教育信息中的信息構成要素延伸到應用領域中,如此,教育信息化更為強調的是在教育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
二、中小學推進信息化教學的方式
中小學推進信息化教學,主要發揮的功能是計算功能,所有的教學信息除了以文字信息表達之外,還可以制作為圖形文件,信息技術具有文件處理功能,學生在課堂上可以交互學習,而且有助于塑造研究環境,讓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知識,不僅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而且還有助于提高學習質量。
1.中小學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
中小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將學生的特征與教學目標相結合,規范教學內容,旨在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能力增強,就會積極地與教師互動,配合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學生觀看形象化的知識呈現,聽著背景音樂,就會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知識學習活動中。通常中小學教育中采用信息技術,多會運用多媒體創設動態情境,課堂教學知識以動態的畫面和明艷的色彩展示,不僅可以將知識的重點突出,而且還有助于學生突破知識難點[3]。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符合了中小學生形象思維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教學重點,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問題,并在學習中圍繞著重點知識展開學習,使得學習更有方向,由此而提高學習效率。
從學生的角度而言,中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持續注意力不會超過20分鐘時間,如果一堂課中沒有將重點教學內容突出,課上還沒有講到重點,學生就已經注意力分散了,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師用高科技手段,通過圖片處理、微視頻播放等方式讓知識富于畫面感,使學生對教學重點內容產生深刻印象。
2.中小學教學中用平板電腦展開教學
應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可以為學生減負,主要體現在電子產品的應用上。各種教學知識都被輸入到平板電腦中,學生帶著平板電腦學習,就不需要背著沉甸甸的書包了。中小學教師在教學中,既不需要黑板和教科書,也不需要粉筆,而是利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學生每個人都手持一臺平板電腦,與教師互動學習。
比如,在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課上,教師在進行“認識圖形”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就使用平板電腦。當電腦開機后,教師登陸到教學管理平臺,就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選擇教材和練習題。教師與學生的電腦是聯網的,當教師在教學管理平臺上選擇圖形的時候,學生就可以利用共享信息看到教師的操作。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關的圖形并傳遞給教師。教師對學生所選擇的圖形進行評價。
在數學教師對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將作業內容傳輸到學生群中。比如,讓小學生回家將正方形、長方形和圓錐體畫出來,并傳輸被教師。教師接到學生的作業之后,就可以對圖形作出修改并進行評價[4]。同時,還要將部分學生所畫的圖形傳輸到共享空間中,讓學生之間相互關注、評價。學生之間對所畫的圖形相互對比,隨著競爭意識的提高,學生就會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而且還會針對如何畫好圖形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的情緒不斷提高。學習意識的增強,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直接關乎到學生知識接受能力的培養和未來的成長。信息時代,將信息技術融入到中小學教育中,不僅改善了教學方式,而且還可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促進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慧桂,應國良.信息化課程資源為何難以走進常態課堂[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01):21—24.
[2]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教技[2014]6號)[Z].
[3]張倩葦,黃曼琳,葛會芳,楊永忠.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現狀與推進策略:以貴州省為例[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01):49—53.
[4]任友群,盧蓓蓉.規劃之年看教育信息化的頂層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5(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