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靚



摘要:正確地掌握漢語稱謂語能夠幫助留學生學習到“地道”的漢語,促進社會交際順利、有效地進行,所以提高留學生漢語稱謂語學習的自覺性,探尋有效的漢語稱謂語教學方法勢在必行。本文擬從親屬稱謂語和社交稱謂語兩部分進行探討,以期尋找有效的漢語稱謂語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親屬稱謂語 社交稱謂語 偏誤分析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H1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215-02
一、漢語稱謂語的教學現狀
當我們開口和別人說話時,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我們傳遞給對方的第一個信息都是通過使用稱謂語來實現的。正確地使用稱謂語可以表明交談雙方的身份、立場以及親疏遠近的關系特征。任何語言都有一套自己的稱謂系統,漢語也不例外,而且漢語稱謂系統較其他語言的稱謂系統來講,無論是名稱上還是使用上都更加復雜。這也是目前漢語稱謂語在留學生群體中較少被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充分發揮漢語稱謂語在留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搭建起人際交往的有效橋梁,對外漢語教師必須加強漢語稱謂語的教學,并有意識地提高留學生使用漢語稱謂語的自覺性。
稱謂語是指說話方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用于稱呼聽話人而使用的人稱指示語。漢語稱謂語數量多、分類復雜,學習和教授的難度大。在這里,我們按適用對象將漢語稱謂語分為親屬稱謂語和社交稱謂語兩部分進行討論。
親緣關系是人類社會復雜關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關系,漢語親屬稱謂語系統本身就很復雜,內部數量大,彼此間區別精細,與其他語言中的稱謂語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如英語中的“grandfather”既對應漢語的“爺爺”,也是漢語中“姥爺”的意思。在留學生的日常漢語教學過程中,親屬稱謂語的教學具有一定難度,他們并不了解中國家庭的親緣關系,所以沒有對親屬稱謂的一種區分意識,如他們不能理解堂兄、表姐這樣的稱謂語,更不會在日常交際過程中正確地使用這樣的稱謂語。從某種程度上講,親屬稱謂語與中國文化其實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涉及到相關親屬稱謂語的教學時,對外漢語教師不能只是使用一種簡單的詞匯意義上的教學,而是要幫助留學生對中國的親緣譜系進行梳理,幫助他們建立漢語稱親屬謂語中親緣關系以及親疏遠近的意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漢語親屬稱謂語。伴隨社會的發展,加之人際交往的需要,越來越多的親屬稱謂語被使用在陌生人之間的交談中,這種使用親屬稱謂語來稱呼非親屬成員的現象,我們稱之為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現象。這種泛化現象可以大大拉近交際雙方的關系和距離,使交際雙方感覺到親切,更避免了在不知道如何稱呼對方時的尷尬。對于中國人來說這種擬親稱謂語可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對于留學生來講,要使用親屬稱謂語來稱呼陌生人,確實是很難理解的。在面對陌生人時,留學生往往選擇使用“先生”“小姐”等通用稱謂語來稱呼對方,或選擇“你好”等打招呼的方式喚起對方的注意,更有少部分留學生不使用任何稱謂語,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
漢語稱謂語系統數量多、難度大,用法復雜,同時也存在自身的不足、缺環等情況,往往加大了留學生學習、使用漢語稱謂語的難度,影響其學習和使用的熱情。加之留學生所在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各國稱謂系統間的巨大差異。由于受到本國文化以及自身母語系統的影響,留學生習慣了套用本國的稱謂系統,只是簡單地做一對一的漢語翻譯,直接使用,忽略了漢語稱謂語系統的特殊性,以及中國文化的特殊性。這種母語負遷移的結果必然導致留學生在社交場合中錯誤地使用漢語稱謂語的情況發生,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打擊到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回避漢語稱謂語。
目前,留學生所使用的漢語教材也并沒有系統的關于漢語稱謂語的教學內容。通過對現有教材的調查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對于親屬稱謂語沒有成體系的介紹,對于社交稱謂語也沒有分門別類的講解,只是在課文中偶爾出現。這必然導致留學生對于漢語稱謂語學習的忽視,進而不用或誤用漢語稱謂語的情況時常發生。因為漢語稱謂語內容在教材中的缺失,對外漢語教師對漢語稱謂語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多把教學重心放在交際句型和對話上,忽視了留學生開口說話是應該先準確稱呼對方這一實際情況。教師教學和教材編寫的忽略,使留學生在掌握漢語稱謂語時常常出現“過度泛化”的情況,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經驗錯誤地類推,試圖按照自己的想法舉一反三。
二、漢語稱謂語教學策略研究
分析目前留學生學習、使用漢語稱謂語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教師教學上的不足,以及教材編寫方面的缺失,目的在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尋找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加強留學生漢語稱謂語學習、使用的自覺性,提高對外漢語教師漢語稱謂語教學的能力、水平。
對于留學生來講,學習漢語最好的老師就是興趣,漢語是學會的,而不是教會的。只有留學生對漢語真正感興趣,才會愿意學,愿意說。不同階段的留學生特點不同,如初級班的學生普遍喜歡說、喜歡表達,但是錯誤率較高,中級班的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漢語知識反而在語言表達上更謹慎,害怕犯錯出糗而不喜歡說,但錯誤率較低。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來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針對初級班學生,可以先通過圖片講解親緣關系,讓學生了解漢語親屬稱謂語,再將各種身份制成卡片供學生抽取,根據所抽到的身份來表演對話,在設定的情景模式下加深對漢語親屬稱謂語的認識。而對于不愛說話的中級班學生來講,應該更加注重文化導入,在漢語稱謂語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講解相關文化知識,吸引留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是對初級、中級還是高級班的留學生,都要鼓勵他們在課后實踐中將所學的關于漢語稱謂語的知識與真正的社會交際活動相結合,在真實的語境中去練習、體會、摸索漢語稱謂語的使用方法,既可以促進交際的有效進行,也能夠提高留學生的交際熱情。
對外漢語教師在對留學生進行漢語稱謂語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區別于普通的詞匯教學。可以將漢語稱謂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模擬相關交際語境,讓留學生能夠做到活學活用。作為對外漢語教師,首先要讓留學生感覺到老師對于漢語稱謂語的重視,要耐心地給留學生講解使用漢語稱謂語的必要性,時刻鼓勵留學生將所學的漢語稱謂語知識用于日常交際實踐中,并積極地為留學生答疑解惑。
留學生學習漢語,最主要的途徑還是通過課堂、通過教材、通過老師的講授。所以說教材的編寫尤為重要,教材的質量直接影響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情況。留學生普遍認為,教材中的內容都是最重要、最應該掌握的內容,所以說教材的內容導向性很重要。但目前現有教材很少有漢語稱謂語相關的內容,這便容易誤導留學生,讓他們覺得漢語稱謂語并不重要。所以,加強留學生漢語教材建設勢在必行,建立成系統的漢語稱謂語教學內容,有助于留學生正確認識漢語稱謂語的重要性,并且能夠對留學生的漢語稱謂語學習加以指導。
漢語稱謂語作為對外漢語教學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卻一直以來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然而不用或誤用必然會影響交際效果,正確使用漢語稱謂語能夠讓交際雙方獲得愉悅的交際體驗,并且可以讓留學生在社會交際中表達更地道的漢語。弄清楚如何禮貌地稱呼對方,再使用所學的語法、句型來開口說話,必然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留學生學習漢語稱謂語的自覺性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培養的,漢語稱謂語的教學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完成的,循序漸進,找到適合不同階段、水平的留學生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2]丁夏.稱謂與文化──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看漢語稱謂詞語[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4).
[3]胡士云. 漢語親屬稱謂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4]李瑩.留學生稱謂語習得的偏誤分析及教學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