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華
摘要:小學語文是各科學習的基礎,新課改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通過有效教學策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成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探討,以期能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分析
小學語文是小學教育工具學科,也是義務教育階段基礎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門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非常關注,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那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筆者對此做出總結。
一、深入文本,吃透教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
在教學中,每每鉆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系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于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并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于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于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于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課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認真備課,進行教學設計
有備無患,在語文教學前,小學語文教師如果能做好充分準備,則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前,教師要做好教學準備,認真研讀教材,認真備課,準確領悟教材內容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此外,教師要做好教學資料的整合與梳理,做好教學導人設計,認真思考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結合教學難點和重點進行深入剖析。最后,教師要做的是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布置作業。在課前準備中,教學導入設計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認知能力較低,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利用故事、兒歌、圖片等進行導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有效性。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西游記》動畫片主題歌進行導人教學,但是教師還要考慮到孩子們在歌曲帶動下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如思想渙散、課堂紀律不好控制等,并采取有效方法如提問、讓學生進行課文朗誦等盡快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本上。
三、教學中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人常說“貪多嚼不爛”,如果教學中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就形不成教學重點,難點也難于解決。所以從一篇課文的內容中,要舍棄零碎的、不明顯的、易理解的、非重點的,應篩選出最佳的方案,力求把節省下來的時間進行深、廣、活、透的訓練。教師上課前對教學的相關內容要進行精心加工處理,要精心預設,知識結構要嚴謹,課堂上講解要精練,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精粹的信息。根據教學信息論的觀點,要把教學內容濃縮成一點,再圍繞這一點展開,有效地排除課堂中無用信息的干擾,讓學生能充分接受本質性的知識信息,從而提高單位時間內信息傳輸的質量。
四、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運用各種形式學習的策略
1.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
2.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后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伙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
3.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陛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為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別人,互相學習;鼓勵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推行互改作業,重新認識。
五、尊重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師德修養,加強心理學、管理學知識學習,以真摯的情感感染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則要敢于突破過去那種照本宣科、追求標準答案的教學思路,解放學生,為學生質疑、討論、思考和總結留出更多時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找學習規律,積累學習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巧妙使用各種教學技巧激活課堂氣氛,營造濃郁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努力鉆研的好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巧妙設置一些難度適中的學習任務,并鼓勵學生運用新方法求解、完成任務,讓學生在合作學習、自主學習中學有所成,鍛煉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難度有所增加。這也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準確把握語文教學重點和難點,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組織好課堂教學,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語文情感培養,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