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武昌首義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系 湖北 武漢 430064)
基于工程能力培養的《高電壓技術》課程改革探索
□劉 晶
(武昌首義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系 湖北 武漢 430064)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制度,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就是要確認工科專業畢業生達到行業認可的既定質量標準要求,是一種以培養目標和畢業出口要求為導向的合格性評價。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專業相關的課程群設置、師資的配備、辦學的條件等都圍繞學生畢業時所具備的工程能力達成這一核心任務開展。因此,為了培養出電力行業需要的相關人才,就目前而言,高電壓技術課程必須進行改革。本文從電力系統專業對高電壓方面能力的職業要求與本課的特殊性、目前該課程的教學現狀等方面,討論了以工程能力培養為目的的高校教育中高電壓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建設性的改革方法及實施途徑。
工程能力;高電壓技術;教學改革
工程類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工程技術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現在的普通工科院校中,電氣工程專業的《高電壓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是,學生對電力系統相關高電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主要局限在課堂的理論教學中,相應的實驗或者實習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例如實驗設備以及場地的要求,開設得很少,基本上《高電壓技術》這門課的教學,教學的主要環節還是以講授原理、灌輸知識為作,老師是課堂上的主體,通過試卷考核學生,授課時并不注重這一門課應該達到的工程能力,也不了解學生通過學習該課程能具有什么樣的工作技能。
因此,基于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目標,結合該課程的特征以及電力行業的發展背景,對于《高電壓技術》這一課程的改革,要改變原有的,以高壓理論體系為重、實際工程實踐為輕的教學模式,不再追求原教學體系中對各種放電理論面面俱到、只重視理論學習,不再重視工程實踐,去掉高電壓課程理論中比較深奧的、不適合本科生學習的相關理論,增加高電壓試驗的一些測試儀器的調試、設備絕緣的選配內容,并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對高電壓行業的相關國家行業標準以及職業資格認證考核要求等內容,以工程職業能力為主,以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夠用為度,我們重新來規劃對應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緊密聯系實際,依托電力系統高電力行業,即實現讓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對高電壓相應的技術環節能夠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能夠熟知高電壓工程試驗的行業要求和各個環節具體實施方法,最后進行綜合考核。這樣就能在教學環節中突出學生的工程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的培養,并在此條件下改革教學條件,要能充分體現出職業性、實踐性等方面的要求。
建立起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這一教學思想。
改變目前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再只注重理論教學,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引入實際的高電壓工程項目。通過該項目可以引入相應的高電壓設計任務和問題,教師作為主導,對問題進行試解并演示解決的方法。這樣一來,教師交給學生不再只是單純的理論及推導,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自己通過學習理論解決問題。并且在設計的任務完成之后,能將解決問題時用過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組織整理,最后能得到相對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實驗、實訓是兩個不同的教學環節。學生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所學的單一的理論知識,而實訓是要將理論知識化零為整,利用實際的工程設計方案來訓練學生解決實際項目的能力。
課程目標1:了解氣體、液體、固體的絕緣特性以及電介質的電氣強度概念,掌握影響電介質電氣強度的各種因素,并具有應用相關原理和方法進行電力系統中過電壓的產生、絕緣保護等問題綜合分析能力。
課程目標2:掌握測量電介質絕緣特性的高電壓試驗方法,設計絕緣的預防性試驗,并能夠正確使用、分析和解釋試驗現象或數據,得到有效結論。
課程目標3:了解高電壓輸變電系統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掌握各種不同電壓等級的安全距離,掌握高壓電氣安全操作規程,并能在設計高電壓工程的問題中考慮對社會、人體健康、安全等影響,并有相應的分析能力。
對于針對達成課程目標1的教學上,可以首先在理論教學時介紹不同材料的電氣強度以及影響他們的相關因素,然后在接下來通過仿教師必須及時糾正與批判,防止大學生受偏激理論的誤導,讓學生意識到雷鋒精神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主義經濟演變不斷完善的,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主流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是與時代發展的節律和內涵相銜接的。
為進一步促使雷鋒活動常態化,高校可以推動發展志愿服務活動,通過建立志愿者服務團隊,建立志愿服務共享平臺,引導在校學生真誠的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中,立足于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政府,面向社會提供志愿服務。建立青年志愿者協會與雷鋒精神實踐活動基地,與各社區形成長期志愿契約關系。同時,學校需要定期開展雷鋒學習團隊建設活動,宣揚雷鋒英雄事跡與愛國主義奉獻精神,將雷鋒精神滲透到實現中國夢偉大目標的具體實踐中去。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方面,創新活動方式,鼓勵大家尋找身邊的“雷鋒事跡”人物,開展弘揚雷鋒精神系列演講與知識競賽。雷鋒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將雷鋒精神內化為大學生自覺地投入志愿服務,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必要前提,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有之義。
和諧的校園文化包括三個層面: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3]。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需要將雷鋒精神融入到校園文化各個層面中去。在物質文化層面,高校應以積極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營造優良的學習氛圍為基點,在硬指標方面給予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必要的保證。在精神文化層面,高校應從底層做起,在各個階層樹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優秀教師形象。同時著力于發展良好的學習風氣,引導學生學習雷鋒同志的艱苦奮斗精神和創新精神。在制度文化層面,細化并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嚴格按照各類規范約束教師及高校學生的行為。制度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必須創造一個嚴謹、規范性強、監督體系完備的制度文化環境,進一步提升整個社會文化素質。雷鋒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實質就是雷鋒精神的先進性常態化為具體的現實應用,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得偉大復興的制勝法寶。
[1]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1).
[2]于娜,邱宗忠.新時代大學生雷鋒精神培育路徑的實踐研究 [J].赤峰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9).235.
[3]黃冬霞,楊啟金.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2.10.
[4]蔣穎.以“雷鋒精神”引領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科教導刊,2012.06.
1004-7026(2017)17-0100-02
TM83-4;G64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63
劉晶,女,出生于1980年2月,籍貫湖南,2002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同年進入武昌首義學院(原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參加工作。2006年在華中科技大學自動控制學院取得碩士學位。目前在武昌首義學院電氣工程系擔任專職教師,主要研究方向:電力系統運行及分析、配電網自動化,主講電力系統工程基礎、配電網自動化、高電壓技術等專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