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志堅
[摘要] 目的 探討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周圍血管病變的臨床觀察。方法 將所選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并且兩組同時給予常規降糖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每日口服,以2 個月為1 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統計療效。結果 兩組患者通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71.43%。兩組比較, 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結論 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對于治療糖尿病合并周圍血管病變有著良好效果。
[關鍵詞] 益氣養陰,活血通絡,血管病變,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 R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b)-0048-02
我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數量正在不斷地增加并且由于我國普遍對于糖尿病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其發病后患有并發癥的幾率也是相當高的,糖尿病的主要癥狀就是高血糖,而高血糖導致的并發癥當中最為普遍的就是周圍血管病變,血管病變大部分都出現在患者的末梢神經,下肢較上肢嚴重,并且其發病較為緩慢,在前期只是感覺到肢體末端冰冷,麻木、灼熱及感覺遲鈍等感覺異常,呈手套或短襪狀分布;隨之會逐漸出現肢體疼痛等癥狀,且極易與其他病癥混淆,因此大部分在出現臨床癥狀的時候已經到了較為嚴重的程度,嚴重者可出現局部潰瘍甚至壞死。西醫對于糖尿病合并周圍血管病變的治療方式大多較為單一,而我國中醫博大精深,其將糖尿病分為不同的類型,治療手段也變得更加多樣化。現來談一談關于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周圍血管病變臨床觀察,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 例均為2014年5 月— 2015年7 月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2 例與對照組28 例。治療組男17 例, 女15例,年齡30~75 歲,平均年齡56.5歲;糖尿病病程1~24年,平均病程4.4年。對照組男14 例,女14例;年齡33~72 歲,平均年齡58.5 歲;糖尿病病程2~ 23年, 平均病程5.1年。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空腹血糖及中醫證候等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2 型糖尿病診斷明確, 年齡30~75 歲, 空腹血糖<7.0 mmol/ L, 餐后2 h 血糖<11.0 mmol/L可入選;有下肢皮膚破潰, 糖尿病急性并發癥, 新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外傷、發熱、胃潰瘍病史及嚴重感染等除外。
1.2 診斷標準
診斷符合1999 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及中國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糖尿病肢體動脈閉塞癥診斷標準,患者除自覺有下肢或足部發涼、麻木、疼痛和間歇性跛行外, 均有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下肢皮膚溫度低, 所有病例經B超證實有不同程度動脈硬化斑塊形成, 甚至管腔狹窄或閉塞。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給予糖尿病飲食, 控制每日總攝入量,適量運動,口服降糖藥物或應用胰島素治療控制血糖,監測血糖并相應調整降糖藥物用量,使血糖達標,空腹血糖<7.0 mmol/ L 及餐后2 h 血糖<11.0 mmol/ L 。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基礎上,治療組予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該方劑中主要的成分有當歸25 g、桃仁25 g、川芎20 g、赤芍20 g、地龍15 g、黃芪30 g、山藥20 g、沙參15 g、雞血藤20 g、甘草10 g;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 0.1 g Qd,2 個月為1 個療程, 1 個療程后觀察統計療效。
1.4 療效判斷
參照2002年發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無效:臨床癥候、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治療組顯效22例, 有效8 例, 無效2 例, 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顯效8 例,有效12 例, 無效8 例, 總有效率為71.43%。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通過上述的對比不難發現,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對于治療糖尿病合并周圍血管病變的確是有著良好效果的,中醫治療糖尿病合并周圍血管病變與西醫服用阿司匹林一樣都屬于保守治療的范疇,兩種方式相比,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其是一種可以對周圍血管病變產生治療的效果,其能從根本上改變血管病變患者的生存狀態以及病情的嚴重程度。現代醫學中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屬于中醫消渴與痹證范疇,中醫對于這兩種病證的治療主要是通過對其病理的研究入手,中醫認為糖尿病的出現是由于身體內陰氣過少,陽氣過盛所造成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陰氣消失后陽氣也會隨之減弱最終造成陰陽兩虛的癥狀。想要解決陰陽兩虛就必須先從益氣養陰著手,這便有了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該方劑中主要的成分有當歸25 g、桃仁25 g、川芎20、赤芍20、地龍15、黃芪30、山藥20、沙參15、雞血藤20、甘草10g,其中當歸的主要功效是養血益氣,桃仁活血祛瘀,川穹則有著活血順氣的功效,山藥則是最佳的滋陰養陰的藥物,甘草可以清熱解毒,雞血藤可以補血養血,活血通絡,赤芍則有著活血祛瘀的效果,而沙參、地龍則有養陰通絡的效果,黃芪則可以針對糖尿病本身具有的氣滯阻絡進行治療,高胰島素血癥通過促進對動脈壁脂質的合成與攝取,阻止膽固醇的清除以及促進動脈壁平滑肌細胞的增殖,誘發并使動脈粥樣硬化加劇。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周圍血管病變。糖尿病合并周圍血管病變是由于動脈硬化導致的血管病變,從而減少了氧及營養物質向周圍組織轉運,既而出現間歇性跛行,以痛性痙攣和疼痛為主要特征。動脈栓塞后還可能會導致靜息痛的發生。在糖尿病合并周圍血管病變的早期,其癥狀大部分都僅僅限于病變肢體的表皮溫度下降,發生足部發寒的癥狀,隨著病程發展其后面可以變現為肢體顏色蒼白并且在下墜后出現肢體貶責的癥狀,靜脈鼓脹但是流速變慢,觸診會發現足背的脈搏逐漸微弱直至消失。在發展到后期就會出現皮膚層逐漸薄化,且皮膚會出現萎縮現象,皮膚上的毛發也會逐漸脫落,最終會發生皮膚的潰瘍導致壞疽現象的出現。糖尿病患者在患有周圍血管病變的前期只有冰冷感并沒有過多的不適感但是隨著病程加長其可能會出現麻痹感直至后來出現針刺感和距離的疼痛感,到了后期疼痛感會極速加劇達,幾乎無法忍受,其給糖尿病患者帶來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綜合來看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的確就如其名字一般其功效就在于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的功效,對于糖尿病合并周圍血管病變而言其的確可以有著較好的療效。中醫對于糖尿病下肢周圍血管病變有著自身獨特的理論,中醫首先將糖尿病本身與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周圍血管病變進行區分,將其當作兩種不同的病癥,糖尿病在中醫中稱之為“消渴癥”,而下肢周圍血管病變則屬于“痹癥”,兩者分別對待,但是卻又相互聯系,因此在中醫治療糖尿病上面,中醫首先要對消渴進行對癥治療。中醫認為消渴的出現就是由于患者身體中陰虛所導致的,陰虛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陽盛而陰衰,但是在中醫理論里正所謂“陽根于陰,陰根于陽”人體中的陰陽是一種互根的關系,因此陰衰時間過久必然會導致陽氣的衰敗,此時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內陰陽俱虛,陰陽二氣一衰弱就會導致血液循環的不流暢,正所謂“氣為血帥”,氣不行,則血不暢,逐漸地糖尿病患者就會氣虛血滯,導致身體內的血液無法向四肢良好的供應,四肢的末梢神經得不到充足的血液營養供應就會出現下肢冰冷、麻木和間歇性跛足,日久年深肌肉筋脈得不到血液濡養,血脈堵塞,氣血瘀滯,不通則痛最終導致末梢神經壞死,出現壞疽現象。因此在利用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治療糖尿病引發的周圍血管病變的時候其治療原理也是先養氣血再利用滋陰的方式使陰陽二氣平衡,使得氣順血暢從而使得周圍血管病變的根源被有效的改善,再利用祛瘀的方式將血管沉積的血垢逐漸清除,從而減緩粥樣動脈硬化的進程,減小血栓從而使得血管病變得到根本性的治療。而西醫的阿司匹林治療只是一種控制和延緩周圍血管病變的手段,兩者相比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的效果自然要比西醫治療更好。
綜上,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對于治療糖尿病下肢周圍血管病變是具有顯著療效的,并且其與阿司匹林之類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具有的副作用且治標不治本,只能緩解和延緩血管病變不同,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湯對于糖尿病患者是一種標本兼治能夠有效對糖尿病患者的整體狀況進行改善,并且逐步減輕血管病變,是一種較為有效,且不良反應低的治療方法。在臨床應用中可以根據患者的不同癥狀隨癥加減。
[參考文獻]
[1]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糖尿病肢體動脈閉塞癥診斷及療效標準(草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3,9(6):150-151.
[2] 梁麗, 李芙蓉.凱時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療效觀察[J].錦州醫學院學報,2003,6(3):58.
[3]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3,9(6):150-151.
[4] 陳淑長.周圍血管病變中醫研究最新全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355-356.
(收稿日期:201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