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華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展筋通絡中藥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療效。 方法 選取該院門診自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這段時期內收治的4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將這40例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兩個臨床研究組,兩組患者均給予系統的健康宣教、飲食控制、運動指導、藥物降糖等常規治療措施,血糖控制穩定,同時給予研究組的患者展筋通絡中藥聯合甲鈷胺治療,給予對照組的患者單純甲鈷胺治療,療程均為1個月,療程結束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效果。 結果 研究組患者中14例癥狀改善顯效、4例癥狀改善有效、2例癥狀改善無效,各占總數的70.0%、20.0%、10.0%,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中9例癥狀改善顯效、5例癥狀改善有效、6例癥狀改善無效,各占總數的45.0%、25.0%、30.0%,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為70.0%;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相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采用展筋通絡中藥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更加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應用推廣。
[關鍵詞] 展筋通絡;中藥;甲鈷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b)-0050-02
臨床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一般呈對稱性疼痛及感覺異常,以下肢癥狀較為多見,少數也可發生在上肢。該病患者常常會感到肢體麻木,有發熱、蟻走、蟲爬及觸電等異樣的感覺,并且異樣感一般從遠端腳趾開始,一直往上達到膝上,類似于穿襪子或戴手套一般。另外,部分較嚴重的患者還可能會出現下肢關節病或潰瘍現象,并感到明顯的刺痛、灼痛及鉆鑿痛感,疼痛深入骨髓,個別較劇烈者可能會呈截肢痛,且疼痛感往往晝輕夜重。可以說,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是一種嚴重影響著患者正常生活的疾病,因此對其的治療是臨床研究的重點。為了探討展筋通絡中藥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療效,現選取該院門診自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這段時期內收治的4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回顧其臨床診治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門診收治的4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醫師協會所制定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①有明確的糖尿病史;②患糖尿病后出現神經病變;③臨床表現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表現相符;④檢查示有溫度異常、振動覺異常、足部感覺減退或消失、踝反射消失及神經傳導速度減慢等癥狀中的2項或2項以上[1]。將這40例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兩個臨床研究組:研究組患者中12例為男性、8例為女性,各占總數的60.0%、40.0%;年齡在38~77歲之間不等,平均年齡(54.3±7.2)歲;糖尿病病程在3~15年之間不等,平均病程(6.7±2.4)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在2個月~9年之間不等,平均病程(2.4±1.2)年。對照組患者中11例為男性、9例為女性,各占總數的55.0%、45.0%;年齡在37~75歲之間不等,平均年齡(53.7±6.8)歲;糖尿病病程在4~13年之間不等,平均病程(6.2±2.2)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在3個月~9年之間不等,平均病程(2.6±1.3)年。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系統的健康宣教、飲食控制、運動指導、藥物降糖等常規治療措施,血糖控制穩定,同時給予研究組的患者展筋通絡中藥聯合甲鈷胺治療,給予對照組的患者單純甲鈷胺治療,療程均為1個月。甲鈷胺的使用方法為:口服甲鈷胺片,500 μg/次,3次/d。展筋通絡中藥方取:當歸6 g,生地10 g,川芎15 g,赤白芍10 g,丹參10 g,益母草6 g,木香6 g,葛根10 g,以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2]。
1.3 觀察指標
療程結束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效果。
1.4 評價標準
癥狀改善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癥狀改善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癥狀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3]。癥狀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1.5 統計方法
對以上所有臨床研究數據均利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來進行分析和統計,計數資料均采取χ2檢驗。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中14例癥狀改善顯效、4例癥狀改善有效、2例癥狀改善無效,各占總數的70.0%、20.0%、10.0%,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中9例癥狀改善顯效、5例癥狀改善有效、6例癥狀改善無效,各占總數的45.0%、25.0%、30.0%,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為70.0%;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相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指的是糖尿病患者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出現與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癥狀及體征,其臨床表現為對稱性疼痛及感覺異常,尤其多發生在下肢和上肢[4]。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主要體征有:跟腱及膝腱反射減弱(嚴重者可能會消失)、震動覺減弱(嚴重者可能會消失)、位置覺減弱(嚴重者可能會消失),并且以上均以深感覺減退為主。該病的發病因素有很多,目前醫學界主要認為其與微血管、血液動力學變化致神經組織血供減少有關,其次跟蛋白質功能被非酶促糖基化作用損害有關,另外高血糖所引起的山梨醇蓄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5]。
得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患者,無論在生活還是生理上都有較多不變。例如患者往往因觸覺過敏而不忍棉被之壓,在睡覺時需要把被子支撐起來才能夠安眠;再者當累及運動神經時,肌力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減退,甚至發展成營養不良性肌萎縮。而生活上的不變和生理上的痛苦又會導致患者心理情緒差,更加影響了治療。
目前臨床上針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治療主要以西醫藥物治療為主,其常用藥物一般是甲鈷胺,該藥是一種內源性輔酶B12,可通過參與一碳單位循環而起到促進神經細胞內核酸、磷脂及蛋白質合成的功效,從而促使受損神經髓鞘和軸突修復再生;其次還可促進卵磷脂和乙酞膽堿的合成,從而提高神經傳導速度、恢復神經功能[6]。但單使用西藥治療仍達不到理想療效,若聯合中藥治療則可標本兼治。
中醫學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納入消渴、痹證、痿證等范疇,消渴日久,耗傷津液,津血同為水谷精微化生,若尿液排出過多,則耗傷氣血,致氣血雙虛,血隨氣行,致脈絡淤阻,氣血精微物質達不到四肢,致肌肉萎軟[7]。故中醫治療該病應以展筋通絡、補氣活血、益氣養陰為主[8]。當歸可補血活血,生地可益陰生津,川芎為血中之氣藥,赤白芍可除血痹、破堅積,丹參通經止痛,益母草活血祛淤,木香行氣止痛,葛根則可生津止渴,諸藥相合,共同發揮功效,乃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良藥。
根據該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中14例癥狀改善顯效、4例癥狀改善有效、2例癥狀改善無效,各占總數的70.0%、20.0%、10.0%,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中9例癥狀改善顯效、5例癥狀改善有效、6例癥狀改善無效,各占總數的45.0%、25.0%、30.0%,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為70.0%;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相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得出結論:采用展筋通絡中藥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更加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連河. 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2015(21):95,97.
[2] 劉曉紅.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的臨床探討[J]. 糖尿病新世界,2015(16):110-112.
[3] 陳茜,葉婷,馮程程,等.中藥封包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隨機對照研究[J]. 世界中醫藥,2015(9):1337-1339.
[4] 李鋒,濮先明,葉穎,等.糖周方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2):12-14.
[5] 范舜華,李惠冰,肖雪云. 中藥、甲鈷胺聯合穴位貼敷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13):1402-1404.
[6] 張弘,馬力,吳瑞. 中西醫結合治療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2013(8):44-45.
[7] 侯榮. 中藥穴位敷貼聯合中藥湯劑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14):1518-1520.
[8] 許曉斌. 針灸中藥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 中國衛生產業,2014(3):183-184.
(收稿日期: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