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蘭+常文梅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從該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隨機抽選130例,按患者的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成兩組:6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基礎護理,65例試驗組患者于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干預,統計臨床護理結果。結果 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的治療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6.9%、98.5%,對照組的治療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分別為80.0%、81.5%(P<0.05),有區別。結論 臨床給予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干預作用突出,可消除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增強護理質量,值得借鑒。
[關鍵詞] 心理護理干預;糖尿??;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b)-0176-02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轉變,糖尿病病發率持續上漲。糖尿病作為臨床上的一種多發性慢性病,隨著病情的發展將誘發糖尿病心臟病、糖尿病眼病等病癥,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調查報告顯示[1],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對于病情恢復、預防惡化來說,意義重大。故疾病治療期間除給予針對性治療外,還需加強心理護理干預,以提高總體效果。下面,將該院收治130例患者的資料分析如下,確定心理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該院2013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隨機抽選130例,按患者的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成兩組:65例試驗組中,女性、男性患者分別31、34例,年齡25~76歲,平均(45.2±0.6)歲;疾病史1~19年,平均(9.4±0.2)年;20例1型糖尿病,45例2型糖尿?。?5例對照組中,女性、男性患者分別30、35例,年齡25~77歲,平均(45.3±0.7)歲;疾病史1~20年,平均(9.5±0.3)年;21例1型糖尿病,44例2型糖尿病。入選標準:130例患者均符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試行本)》[2]中糖尿病的診斷,排除精神異常、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等患者。兩組患者的臨床年齡段、疾病史等基礎性資料無區別(P>0.05)。
1.2 方法
6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臨床上的基礎護理:患者疾病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重點關注其生活、飲食、用藥等,異?,F象出現后及時通知處理;65例試驗組患者則于上述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包括:①心理評估?;颊呷朐撼跗冢o理人員需立即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并和患者及其家屬建立友好的護患關系,保證后續工作的有序執行;②認知護理。認真、詳細的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的病發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案等相關內容,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度。同時,護理人員還需借助運動、飲食聯合法有效控制血糖、血壓指標,引導患者積極、主動的接受臨床治療,從根本上規避病情進展及并發癥;③情感護理。向患者講解自身情緒對病情、健康的影響,促使患者充分了解不良心理可減少胰島素的分泌總量,提高血糖指標,加重病情。通過這樣的指導,幫助患者更好地消除不良心理,提高疾病的治療依從性。另外,護理人員還需借助空閑時間,多和患者交流,認真傾聽患者想法,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各種問題,盡最大限度的滿足患者生理、心理問題,加快不良心理的消退速度,提高治療結果;④行為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飲食習慣制定針對性的膳食結構,確保營養均衡,保證每位患者均能正確、合理飲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以慢跑、打太極、游泳等運動為主,通過這樣的行為干預,可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更好地利用、吸收機體葡萄糖,降低血糖、血脂指標,提高生活質量;⑤家庭護理。通常來說,家庭成員給予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對于病情的恢復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臨床疾病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向患者、家屬共同講解用藥的機制、用藥時間、用藥注意事項等相關內容,一對一的講解胰島素的注射方法和劑量。叮囑家屬多提供患者宣泄不良心理的時間和機會,多陪伴患者,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家人、親朋的關心;多帶領患者參加社交活動,不僅能擴大患者的生活、娛樂空間,還可幫助其正確面對自身情況,提高治療配合度。
1.3 判定項目
1.3.1 心理狀態 標準:借助SDS、SAS量表判定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心理越差。
1.3.2 治療依從性 標準:借助臨床通用依從性量表判定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分數在90分以上表明完全依從,分數在60分以上表明基本依從,分數低于60分表明不依從。
1.3.3 護理滿意度 標準:借助臨床自擬的調查問卷判定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滿意護理服務表明總分>90分,基本滿意護理服務表明總分>60分,不滿意護理服務表明總分<60分。
1.4 統計方法
選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處理文中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組間實施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理狀態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護理前的焦慮評分為(56.89±12.13)分,對照組患者評分為(56.90±12.20)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05,P=0.996>0.05);試驗組護理后的焦慮評分為(38.82±6.10)分,對照組患者評分為(43.54±8.7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59,P=0.001<0.05);試驗組患者護理前的抑郁評分為(54.15±10.30)分,對照組患者評分為(55.01±10.28)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76,P=0.635>0.05);試驗組護理后的抑郁評分為(34.43±7.41)分,對照組抑郁評分為(48.60±10.0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161,P=0.000<0.05)。
2.2 治療依從性判定
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為96.9%,其中,完全依從30例,占比46.2%;基本依從33例,占比50.7%;不依從2例,占比3.1%;對照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為80.0%,其中,完全依從22例,占比33.8%;基本依從30例,占比46.2%;不依從13例,占比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119,P=0.003<0.05)。
2.3 護理滿意度判定
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8.5%,其中,滿意31例,占比47.7%;比較滿意33例,占比50.7%;不滿意1例,占比1.5%;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81.5%,其中,滿意23例,占比35.4%;比較滿意30例,占比46.2%;不滿意12例,占比1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342,P=0.001<0.05)。
3 討論
糖尿病作為臨床上的一種多發性疾病,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的臨床特點,若不及時治療,將造成嚴重影響。調查報告顯示[3],初次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通常需快速控制血糖指標,以縮短藥物服用時間,甚至停用藥物。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致使最終的結果并不滿足需求。因此,臨床需加強患者的護理干預,以提高總體效果[4-5]。該次調查結果顯示,通過給予試驗組65例患者臨床心理護理干預,焦慮、抑郁心理狀態評分低于基礎護理對照組,有區別(P<0.06);從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護理滿意度上來看,試驗組分別為96.9%、98.5%,對照組分別為80.0%、81.5%(P<0.05),說明:臨床于患者入院初期認真、詳細的講解糖尿病病發原因、治療方法、胰島素的使用方法和劑量等相關內容,可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度,促使其積極、主動的接受臨床治療[6-7];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評估結果制定疏導方案,可幫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樹立正確的疾病治療觀,提高疾病的治療配合度。另外,鼓勵患者家屬給予患者心理、精神上的支持,可幫助患者更好地適應自身疾病,增強總體效果。
綜上所述,臨床給予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干預作用突出,可消除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增強護理質量,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任翠萍,李芳.心理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及血糖控制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4):17-19.
[2]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試行本)[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4,12(6):283-385.
[3] 章志瓊,吳育平,郭笑盈,等.心理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6,6(3):128-130,146.
[4] 李旭.心理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焦慮和抑郁狀況的影響[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20(5):571-572.
[5] 李曉靜,齊紅梅,楊義娟,等.心理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影響[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6):240-241.
[6] 李魯歡,錢鈞.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15,24(2):173-174.
[7] 李靜.心理護理干預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5):192-193.
(收稿日期:2016-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