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京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12-021-01
摘 要 本文從“體育文化”視角,從歷史由來、科學內涵、判斷標準闡釋體育強國內涵,發現中國發展強國的重要缺失—文化軟實力;從體育價值觀和體育文化競爭力兩方面入手,分析我國進行體育強國文化建構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傳承問題。認為我國要建設真正的體育強國,必須促進包括體育物質、制度、精神等各文化的回歸。
關鍵詞 體育強國 體育軟實力 體育文化 文化競爭力
一、體育強國的概述
(一)歷史由來
我國正式出現“體育強國”一詞是1964年《體育參考》中的《朝日新聞》“分析東京奧運會各項比賽”譯文。文章談到:“赫爾辛基奧運會后,美蘇成為世界兩大體育強國。”當時涵義是奧運會上的名列前茅。
“體育強國”與“體育大國”的涵義是動態的,經歷了“奧運會上名列前茅”、“群眾體育發展水平為主”、“綜合體育實力超群、體育軟實力突出”等幾個階段 。
1.2 科學內涵
體育強國,是指該國體育發展的綜合實力超群,總體水平明顯領先于其他的國家。競技體育的國際競爭力、群眾體育的發展水平是衡量和判別體育強國的兩項基本標準:體育產業、體育科教等構成了體育強國的支撐系統:體育威望、國際體育話語權等是體育強國的軟實力表現。
(二)判斷標準
1.大眾體育普及程度高
各體育強國都體現出國民健身意識強、體育人口占比例較高、體育場地充足、健身組織完善等特點。
2.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強
世界大賽是綜合較量。世界各大體育強國都利用多種途徑提高本國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力爭在世界大賽獲優異成績,為國爭光。
3.學校體育受到政府重視
體育運動在培養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方面的特殊作用,積極推行體育教育計劃,配備完善的體育場地設施,把體育課列為必修課,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體質健康。
4.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在當今社會,體育產業正以其產值高、污染小、勞動密集等優勢,成為體育發達國家極富活力的朝陽、環保產業。
5.體育軟實力強
通過體育管理體制機制有效運行和體育文化影響所表現出來的力量是體育強國最為主要的軟實力。特色體育文化,廣泛的體育外交等,都為國家體育發展擴大了影響。體育軟實力建設為增強、展現體育硬實力創造了內、外部條件。
二、中國發展體育強國的缺失——文化軟實力問題
世界體壇依然以歐美西方文化一元主宰,在世界體壇缺乏更多的話語權。 《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原則是體育與文化,教育均衡發展。可見,文化之于體育,之于奧林匹克運動,強化中國體育軟實力意義重大。
三、中國體育強國的文化建構
(一)文化基因—體育價值觀
體育價值觀可以說是體育文化的基因,直接影響我國發展體育強國的整個文化建構。
中國整個傳統文化的價值思想,強調的是與自然的和諧,自然也成為文化的一個部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以人為本”。尤其大眾體育是一種互補的體育文化。 因此,在實現體育強國的過程中,必須保持中國體育文化本質的發展邏輯,以異質同構的態度發展世界多元體育文化。
(二)文化傳承—體育文化競爭力
北京奧運會是對中國文化模式的元素基因的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傳播。
中國要成為體育強國,就要通過將中國傳統文化“和諧、和愛、和美”的理念與奧林匹克運動“更高、更快、更遠”的精神進行文化的補充和發展,打造了一條中國體育文化模式向世界的通道。
四、促進體育各文化回歸
長期只追求競技體育成績,直接導致我國的體育文化發展呈現出相對的滯后性。體育文化的落后阻礙了我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體育物質文化
體育作為物質文化,是指以人體這一物質形態為對象,利用場館、器材等體育手段,通過體育鍛煉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我國體育場館的利用率遠不如其他國家。據統計人均只有0.01m2,選擇在公園、馬路邊鍛煉的人達到40%。
(二)體育制度文化
體育又是一種制度文化,人們的體育行為習慣需在制度的規范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的體育發展理念和體育文化品牌,“”為世界體育的發展做出中國貢獻。
(三)體育精神文化
體育還是一種精神文化,蘊含豐富的文化精神,對人們的精神世界和人的精神面貌產生深刻影響。
身體教育包括生理學知識教育、健康教育等。也有人認為身體教育包括健康教育、藝術教育等。 教育要追求人的總體和諧,身體是人的物質性支柱,它能否健康地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幸福感與成就。
參考文獻:
[1] 曹守和,趙玉梅.“體育大國”與“體育強國”提出的由來與涵義的演進[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1):15-18.
[2] 田雨普.努力實現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J].體育科學.2009,29(3):3-8.
[3] 袁大任.強化中國體育軟實力可選方案[J].體育文化導刊.2009(1):1-2.
[4] 林順治.從體育強國視角論中國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3):28-33.
[5] 劉良華.“身體教育學”淪陷與復興[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6,28(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