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對外貿易往來日益密切,高中英語教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以及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研究性學習(project learning)模式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師生互動與交流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針對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內涵與特點,就其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施路徑進行簡要分析,希望對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 研究性學習 素質教育 師生互動
一、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體制改革不斷加快步伐,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國際通用語,發揮著經濟交流與文化傳輸的載體作用,對于高中階段的教育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目前高中英語教學現狀而言,無論是在教學質量還是教學模式上都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課堂依然被教師控制,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大大的削弱了。凡是高中階段的學生,都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形成了接受式學習的慣性,使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無法得到施展和發揮。研究性學習突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它強調以學生為主,是一種在教師的輔助下進行執行與自我評價的學習方法,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自主進行知識的構建,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國外開始了對研究性學習方法的大量實踐考察,2003年2月,我國頒布了《普通全日制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修訂),計劃中指出,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求,要將研究性學習納入高中教學模式的具體方案中,并使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事實上,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行確定研究專題和學習內容,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獲取知識,并用以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就其學習形式來說,研究性學習比傳統學習方法更加靈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夠得到有效的開發,就其學習內容來說,研究性學習涉及的知識面更加廣泛,不僅僅局限于課本和教材。對于英語教學來說,研究性學習能夠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局面,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氛圍和多種獲取語言知識的渠道,進一步完善英語學習動機,增強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二、高中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高中英語教學現狀進行簡要分析。
1.在教學過程中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事實上,學生對教師操控課堂的現象已經司空見慣,在進入學校的第一天起,學生就不用考慮今天學什么,跟誰學,怎么學的問題,因為一切都是被按部就班的安排好的,學生只需跟著老師的節奏走就可以了。俗話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凡事都依靠老師,有疑問就詢問老師成了師生之間默認的約定。同時,學生也無法真正決定自己能學到什么程度,因為評價標準是統一的,分數就是學習質量的絕對代表,學生只有通過增加做題量來提高成績,不僅學習方式比較粗放,在此過程中也喪失了對學習價值的選擇權。近年來,隨著新課標的推行,很多高中英語教師意識到自身教學方法上的不足,加之建構主義、人本主義以及多元智能理論的推廣,對于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但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英語教師仍然無法滿足新課標對英語綜合能力培養計劃的要求,無論在互動形式上還是個性化發展層面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英語教學強調讀寫能力,忽視聽說能力。據了解,絕大部分的高中生對自己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不自信,不敢開口講英語。這是由于為了提高升學率,英語教師將大量的時間用于讀寫教學,尤其是閱讀理解和寫作。由于聽力所占分值比較少,因此忽視了聽說能力的訓練。事實上,語言學習的目的是交流,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就是說出來,過分的注重讀寫能力,會使“啞巴英語”的現狀更加嚴重,不利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三、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具體策略
針對以上問題和現狀,下面,我們就高中英語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具體策略進行綜合闡述。
1.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以適應新時期的人才培養目標需求。在素質教育與信息時代的背景下,英語作為高中階段的基礎課程,應突出它應有的學科特色。高中英語教師在繼承傳統教學模式優點的基礎上,還要結合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原則,做到教學理念與思路的轉變。
首先,要改變機械訓練與“灌輸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語言學習并不是只有死記硬背一種方式,學生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西方有句名言“The best way to learn the language is using the language in daily life”很好的揭示了語言學習的真諦,即學好一門語言的最好辦法就是在生活中用(說)它。這說明英語并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是學生自己“學”會的,“acquisition”要比“learning”有效的多。與傳統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是建立在學生主動性和獨立性的層面上的,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是他們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
其次,教師應轉變以教材為中心的授課思路,使英語教學更加趨向人文化和實踐性,突出英語學科的時代特色。教師應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種獲取知識的渠道,使其接觸大千世界,打開知識的大門。
再次,教師要轉變自己百問不怠的權威形象,由課堂的統治者(ruler)變為學習的促進者(facilitator)。教師要重新審視自己與學生的關系,堅持與時俱進的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交際能力,吐故納新,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同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英語學習評價方式,建立多元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機制。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參與過程與自身感悟,注重其對語言知識技能的掌握與提高,因此教師的評價方式要兼顧學生的參與程度、價值提升、自我發展與完善等多種因素。教師應摒棄單一、靜態的書面考核評價方式,而是采用多種評價相結合,如小組內評、學生自評等。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與進步的幅度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使英語學習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充分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科技激發學生研究欲望。高科技的普及使信息的采集與獲取變得更加便利、快捷,對于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來說,更加離不開大量知識的積累與實際練習。網絡資源的豐富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討論話題,從而進一步促進對教材內容的消化吸收。如在高一英語教材第一冊《My First Ride on a Train》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熱愛旅游、熱愛探索大自然這一特點,讓學生以a trip you made to a tourist spot為話題進行討論,對坐火車去過什么地方,哪里印象最深刻,以后還想去什么地方談談自己的看法。在實際的交流與互動中,學生之間能夠了解彼此的生活閱歷,不僅是很好的口語鍛煉的機會,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了解和情感。同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根據課文主題進行情景示范,也可以進行觀看英文電影、會話模仿、研究性報告等環節,從多個角度嘗試對教學方法的更新,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提供更多機會。此外,教師要強調將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小組競爭,開展英語故事比賽、英文歌曲大賽等活動,增強班集體的活力與凝聚力。
四、總結
綜上所述,研究性學習對于高中英語教學來說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還有很多具體的實施方法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與實踐。但教無定法,只要教師能正確轉變自身角色,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多種教學方法與評價方式,鼓勵互相合作與交流,使研究性學習方法深入人心,同時不否定其他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就一定能使高中英語教學質量有飛躍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莉娟.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4.
[2]周有勤.淺議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施[J].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
[3]李曉華.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下,2014.
[4]林慶北.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海外英語,2012.
[5]陳發揚.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施[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
[6]范存慧.分層教學法與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下,2014.
作者簡介:葉佳(1981-),女,漢族,四川簡陽人,本科,中學英語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