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濤
[摘要]本文通過對長春市各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現狀和課外體育俱樂部開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以華僑外國語學院正在實施的體育俱樂部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為范例,提出將課外體育俱樂部引入體育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論證。力求構建俱樂部形式的體育教學模式,并將體育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相聯系,為達到體育課教學帶動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對體育課教學進行補充的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教學模式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高校 體育俱樂部 一體化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253-02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是指學生依個人運動興趣組成教學單位,自主選擇上課時間,將體育課構建成為一個共同學習、運動和交流的平臺。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體育課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一個高度自主化學習的空間,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運動興趣。
體育俱樂部進入高校,早在上個世紀初期歐美國家已經陸續開展,并且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美國、德國和日本,在這一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歐美國家的學校體育在這一方面的成果,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長春市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在很多高校中率先被推廣。在廣大體育學者和體育教學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實踐,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已經在我國的高校中生根發芽,而且正在以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迅速發展。長春市各高校的體育教學也正在朝著這一方向逐步靠攏。吉林省有近80%的高校集中在省會城市——長春市,因此,長春市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與發展方向對整個吉林省有著較高的代表性。
(一)教學目標
高等教育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個人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對其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大學體育教育也應該抓住這一良好的時機,使學生建立體育意識,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我國的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在“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思想指導下,提出了“大學體育為終身體育服務”的教學理念,即“要讓學生在大學期間兼顧鍛煉身體的前提下至少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使學生能夠長期自覺地參加體育鍛煉”。有了思想和理念的指導,高校體育的教學目標顯得越發明確,既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還要加強心理的培養和引導。因此高校體育的教學目標被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即理論知識(包括衛生習慣、營養知識、生理學和運動學的基礎知識)、運動技能(包括身體鍛煉的基本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心理培養(包括運動興趣的培養、競爭與包容、群體和社會適應的培養等)。
(二)課堂組織形式
經過對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財經大學等10余所長春市知名公立高校和華僑外國語學院、長春光華學院、長春建筑學院、長春動畫學院等8所民辦高校的體育課堂組織形式的調查得知,現階段有75%的高校實行了“三自主”的選項課教學模式,即學生自主選擇上課時間、內容及教師。另外的25%的高校采用“二自主”或“一自主”的教學模式,上課時間由校方統一安排,學生可自主選擇任課教師和課程內容。基本上打破了以往的班級授課模式。也有32%的高校開設了大學三年級的體育選項課。
(三)考核方法
對長春市高校體育課考核方法的調查表明,目前有80%的高校采用平時+期末考核的評價方法,在百分制的考核成績中,平時成績占30%—40%的比例,期末考核占60%—70%的比例。另有20%的高校采用三部分及三部分以上的評分方式。
(四)場地器材
在我國北方地區,體育場地與器材條件一直以來是制約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學校都面臨著經費短缺,體育場地與器材方面的投入不足的問題。近年來政府部門加大了對高校體育場館的資金投入,很多高校的體育場館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調查表明:長春市有70%以上的高校室內體育場館人均面積達到1平米,只有15%的高校室內體育場館人均面積達到1.5到2平米。僅有20%的高校的體育器材能夠滿足體育課需要,80%的高校的體育器材體育無法滿足體育課的需要。另外,一些新項目所需器材的購買、老舊器材的維修與更換以及器材的管理等都成為了這方面較為突出的問題。
(五)師資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當前長春市高校體育教師中,有87%的教師達到了碩士及碩士以上學歷,僅有13%的教師是本科和專科學歷。56%的教師有指導校級運動隊的經歷,另有22%的教師有指導兩項或兩項以上校級運動隊的經歷。
二、長春市普通高校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現狀
經過調查,當前長春市高校課外體育活動基本上以課外體育俱樂部、學生體育社團和學校運動隊等形式開展。課外體育俱樂部主要是以健身、娛樂為目的,由學校提供場地器材并安排指導教師及上課時間,學生自愿報名參加,根據個人的運動興趣自主選擇運動項目,同時要向學生收取一定的費用。收費標準一般在每學期100元至200元之間,收費標準較低,符合學生的經濟能力。據調查長春市有31%的高校開設了這一類型的體育俱樂部,滿足了一部分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體育社團也是以健身、娛樂為目的,由學生自發組織的校園體育團體,學生也可依據個人興趣選擇相應的運動項目,由學校撥發部分活動經費,學生也可以通過企業贊助等形式自籌部分經費。學校無條件提供活動場地甚至指派指導教師,但基本上由學生自帶運動器材。這種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在長春市的高校中最為普遍,對參與者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水平無特殊要求。因此,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存在這樣的學生體育社團,社團的管理制度、人員的新舊更替以及活動的組織都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體系。學校運動隊是以競技為主要目的,追求競技水平的提高,培養高水平的競技人才,對參與者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水平有較高的要求。一般由校方對人員的選拔、訓練時間的安排、指導教師的選派等進行嚴格的管控。雖然學校運動隊在參與人數方面受到嚴格的限制,但對校園體育文化的提升,學生運動興趣的培養以及體育知識的普及等方面都有較強的帶動作用。
在俱樂部開設的運動項目的調查中得知,課外體育俱樂部主要以小球類(乒乓球、網球、羽毛球)項目居多,另外,健身、體育舞蹈、健美操等項目在學生中也比較受歡迎。參加這類課外俱樂部的學生主要以健身為目的,兼顧運動項目的娛樂性。學生體育社團主要以籃球、足球、輪滑、街舞等項目居多,完全是出于個人的興趣愛好。學校運動隊主要是以籃球、足球、排球、田徑、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傳統比賽項目為主,主要是為了代表學校參加各類比賽。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從長春市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現狀的調查結果來看,體育課目標的確定和課堂的組織都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人興趣,在滿足了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從師資情況來看,教師的整體水平可以滿足學生對運動項目和技能學習的需求,已經具備實施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條件,可以嘗試將俱樂部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體育教學。但是,從各高校體育場館與器材的情況來看,目前還不是特別充足,需要進一步加強。
從長春市普通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現狀來看,開展情況較好,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并且已經各自形成了較成熟的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但是,從整個調查結果來看,當前長春市普通高校的體育教學和開外體育活動兩者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系,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形成了較獨立的兩個部分,不能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
四、實證分析
長春華僑外國語學院于2014年開始,率先實行了體育俱樂部教學課內外一體化模式的嘗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實施情況如下:結合國外高校俱樂部教學模式與國內體育教學理念,構建了貫穿大學四年的體育俱樂部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教學模式,形成了四年不斷線體育課,保證了學生在大學期間得到充足的體育鍛煉。首先,將大學四年縱向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大學一年級,以身體素質訓練、武術、健美操等項目為主要教學內容,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教授基本的體育知識與運動常識,培養運動興趣。第二階段為大學二、三年級,按運動項目分成15個教學俱樂部,學生可選擇感興趣的運動項目進行學習,主要以專項運動的技術、戰術和裁判法等為主要教學內容,旨在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能水平,并選拔優秀運動員。第三階段為大學四年級,以教學比賽為主要教學內容,并協助教師完成教學工作。其次,將全校學生橫向分成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三個層次的學生混合分組,進行組內教學、討論、比賽等活動,以老帶新,以高帶低,教師從宏觀角度對整個俱樂部群體進行指導和把控。另外,將課外活動納入了體育課考評,使課外體育活動成為了體育課的一部分,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視頻錄像和照片等影像資料都可以作為體育課成績評定的依據。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學生在大學期間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而且也對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時還促進了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
五、結語
(1)長春市普通高校自主化教學模式已經基本形成,具備實施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條件。
(2)長春市普通高校課外體育活動開展情況較好,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并且已經各自形成了較成熟的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也已具備將課外體育活動俱樂部化的基本條件。
(3)可將體育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聯系起來。把課外體育活動納入體育課考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讓課外體育活動成為體育課教學的補充。另一方面,體育課教學可適當安排與課外體育活動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師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指導,讓體育課教學對課外體育活動起到更好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勤,吳秋林.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發展思路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3).
[2]楊偉群.長春市體育俱樂部特征分析與發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05).
[3]邵波.長春市高校體育俱樂部學生的參與現狀調查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12(05).
[4]李宇皓.吉林省部分高校體課余育俱樂部現狀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06).
[5]李欣悅.我國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3(10).
[6]許萬林.對高校體育“三自主”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6(03):253-256.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