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周俊玲
一、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內涵
課程體系是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它規定了實施培養目標的方案。課程體系主要由課程目標、課程觀、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等組成。正確定位高職教育的課程體系及發揮其應變能力,將對確定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及實現高職教育的功能有著巨大的影響。
1.課程觀
課程觀是根據一定的教育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認識,形成的有關課程的基本觀點與看法,它是課程開發、管理的指導思想。高職課程觀是進行高職教育課程體系開發、改革的指導思想,在經濟發展依賴高職教育的時代,樹立正確的課程觀,明確課程的目標、開發和實施等問題,是提高教育質量,彰顯辦學特色的前提。
2.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在教育過程中的具體體現,是在一定階段專業課程希望達到的標準或預期的成果,是學生完成某一專業課程后將能夠獲得的知識、能力等。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其課程目標的取向反映出高職教育的特征及內在要求,蘊含著高職教育的人才規格和質量標準,具有職業定性、實踐性、綜合性特點。
3.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由知識、技能、態度三個基本要素組成。高職教育課程內容應以學生就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為主。在構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時,以形成職業基本能力、培養關鍵能力為主線,以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為重心,以過程性知識為主,以概念性、陳述性知識為輔,即以技能為主,理論為輔,理論服務于技能。
4.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是課程模式及課程觀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區別課程模式的重要標志。課程結構體現出課程觀念,控制著課程功能,反映了課程目標,而且能保障預期的課程功能,還能為課程實施、管理提供指導思想,確保課程目標的實現。
二、高職課程體系發展類型及特征
1.學科系統化課程體系
學科系統化課程體系是建立在專業學科基礎之上,將各類課程按照一定順序排列,從而形成的各門課程相互銜接又相對獨立、結構龐大的體系。它根據培養目標,以學科知識為基礎制定課程和教學內容,有很強的連貫性、系統性,這種體系有利于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等,有利于組織教學。
2.職業分析導向式課程體系
該課程體系是以實際工作分析、職業分析為基礎開發的課程方案。其主要借鑒了國外的相關課程體系,譬如雙元制、MES和CBE等。
3.學習理論導向課程體系
學習理論導向課程體系是以學習理論來確定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是以學生認知能力、一般行動能力和個性的發展為目標,它是從普通高等教育移植過來的一種素質教育課程模式,主要有“寬基礎、活模塊”“多元整合”課程體系。
三、我國高職課程體系現狀調查與分析
(一)調查內容與方法
針對高職院?,F行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方面,采用問卷、訪談等進行調查。其中,問卷調查的對象主要是高職院校大二學生;訪談對象主要是高職院校的院長、教務處處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
(二)調查結果分析
1.調查問卷分析
(1)課程設置的目標。接受調查的高職學生中,50.7%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是以基本職業能力為目標的,22.3%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是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如下表。
(2) 學校傳授知識與實際需求。對于學習傳授的知識與現實需要之間的差距,18.4%的學生認為差距很大;66.8%的學生認為存在一定的差距。
(3)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任務的聯系程度。在對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任務的聯系程度調查中,僅有3%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任務聯系緊密,55%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與實踐工作任務聯系程度一般,甚至有17%的學生認為聯系程度不緊密,見圖1。
2.訪談分析
(1)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高職院校在確定教學目標、制訂教學計劃時,其指導思想是根據《教育部關于制訂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性專門人才”為目標。目前,我國高職院?;緢猿帧奥殬I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各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實踐環節的教學比例,重視培養實踐能力,盡可能地增強與實際工作的聯系。
(2)課程設置與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根據訪談結果統計,58%的高職院校主要以市場人才需求及自身實際情況為依據來開設課程,基本能滿足崗位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20%的高職院校是根據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嚴格按照市場人才需要開設課程,比較能夠滿足經濟發展對高技能應用人才的需求;還有13%左右的院校完全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設置課程,基本無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及市場的需求,見圖2。
(3)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筆者在對高職院校的中高層領導進行訪談的過程中了解到,20%左右的院校能結合實際工作任務的需要安排課程內容,30%的院校將理論與實踐各占一半在課程內容中體現,36%的院校的課程內容還是偏向于理論知識。
(4)課程體系改革與完善情況。根據訪談結果,45%的高職院校逐漸嘗試進行課程體系改革,但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大部分還是以學科體系為主設置課程,僅有少部分專業建立模塊化的課程結構;有35%的高職院校根據市場實際需要設置課程,整合課程內容與資源,建立模塊化、綜合化課程結構,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利用任務驅動、項目化、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為主;另外,還有13%的院校完全沿用了傳統的學科式課程體系,見圖3。
四、我國高職課程體系特色
1.課程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時代的推動下,高職院校對傳統的職業教育觀有了新的認識,將素質教育看作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多地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將“以人為本”、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融入課程設計的全過程;面對職業的變化,高職教育緊密聯系社會職業的變化,加強辦學條件建設,適當調整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等,注重加強人才培養的適應性,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2.課程目標:以市場為基礎,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等第一線的技術型人才。所培養的職業人才要滿足市場的需求,其課程要圍繞各職業領域的基本職業活動來開展,使學生掌握操作技能、管理技能、服務技能等,即課程具有職業定向性。另外,高職教育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宗旨,我國地域遼闊,區域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各行業技術水平也略有不同,不同職業對人才都有特定的要求,課程目標常常有行業特色、區域特色。
3.課程內容:以市場需求為基礎,實現畢業生與就業崗位的有效銜接
高職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應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反映社會需求的現狀,符合本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有利于消除學生所學與所用之間的差距,可有效實現畢業生與就業崗位之間的零距離銜接,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及畢業生就業率。
4.課程實施:以學生為主體,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模式
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逐漸拋棄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把學習者作為認知活動和信息加工的主體。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學習者建構知識體系的幫助者、指導者,更多的是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引導學生將知識外化,并努力實現自我反饋,更加強調利用協作、會話等要素充分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
5.課程評價:實施過程性評價,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經過長期的改進與實踐,高職教育課程評價重視評價方式多元化,重視過程性評價,將評估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學評價不只是針對結果,而是要結合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師生形成過程性、動態性評價的意識。
參考文獻:
[1]唐 敏.構建以職業崗位群為導向的高職思政課體系[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2]徐 偉.基于職業崗位群導向構建特色課程體系[J].職業教育研究,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