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鶴玲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要擺脫偏重理論教學的局限。要從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三個方面有效響應“互聯網+”軟件工程人才需求。通過分析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思路和模式,積極實現人才培養與“互聯網+”軟件工程人才需求互動,提升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軟件工程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022-02
一、“互聯網+”背景下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和緊迫性
傳統的軟件工程人才培養過于注重理論教學,重視校內實驗實踐、輕視社會實踐的傾向廣泛存在,導致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較為薄弱。“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結合,對軟件工程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和更為迫切的需求。
2015年7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構建“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2016年3月發布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發展綱要提出要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這些方針政策為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
這就要求軟件工程人才不僅要具備本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還需要具有與行業發展相結合的專業實踐能力,滿足行業多元化需求。
強化培養軟件工程人才的專業實踐能力,需要從行業需求入手,以行業需求貫穿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牢牢抓住實踐能力培養這個核心,最終滿足“互聯網+”實踐需求,適應社會發展趨勢。
二、“互聯網+”背景下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思路
“互聯網+”背景下,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思路,主要從相對封閉的校園內教學到較為開放的社會實踐逐步展開。課堂教學仍然是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通過課堂實踐教學,初步培養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堂實踐教學的重點在于建立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實踐能力的基本概念框架和能力結構,為學生后期走向社會實踐奠定基礎。
圖1 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思路
如圖1所示,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思路,以“互聯網+”背景下的軟件人才需求為起點和引導,組織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通過社會實踐最終促使軟件工程專業實踐能力形成,然后去適應“互聯網+”軟件人才需求。通過校園教學和社會實踐需求的良性互動和動態反饋調整,不斷優化實踐需求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由圖1可以看到,課堂教學包括課內實踐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目前,多數高校對這兩部分教學內容高度重視,傾注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是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關鍵和薄弱環節。
三、“互聯網+”背景下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基于上述思路,“互聯網+”背景下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模式從課堂教學、專業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三個方面著手,形成完善、可行、有效的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1.以“互聯網+”需求引導課堂教學內容
“互聯網+”需求是軟件工程專業賴以存在的基石,也是引導軟件工程專業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手段。在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中,軟件理論課程和知識是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形成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脫離專業理論指導的實踐能力缺乏足夠的深度和必要的厚度,容易使實踐能力培養陷入盲目性和經驗性。
因此,“互聯網+”需求要始終滲透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有生命力和活力,才能夠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
通過與“互聯網+”相關企業深入接觸,及時把握“互聯網+”人才需求的最新要求,才能夠將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落在實處。
2.以“互聯網+”要求指導專業實踐教學
目前,“互聯網+”相關企業需要的軟件人才崗位包括系統架構師、軟件設計師、需求分析師、軟件工程師、軟件測試工程師、系統分析師、項目經理等諸多崗位。這是從技術角度做的崗位劃分,熟悉軟件編程規范、軟件測試等內容是基本的專業技能要求。在軟件工程實踐中,還要求軟件人才需要具備電信、金融、機械、化工等行業背景知識,更需要具備管理能力、敬業精神、團隊意識、持續學習能力等基本職業素質。
可見,以“互聯網+”要求指導專業實踐教學,本質上培養的是軟件工程人才以軟件工程技術為基礎的、以具備行業知識和基本職業素質為依托的復合型、實踐型人才。
單純的軟件編程訓練、軟件測試技能培養等技術教育僅僅解決了軟件工程技術層面上的人才培養問題,行業經驗和職業素養容易被忽略。
實踐教學包括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課程設計等環節。這些環節仍有待加強,實現從課堂實踐和社會實踐的有效對接。例如,在備受重視的畢業設計環節,畢業設計選題來源是決定學生實踐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積極從行業和企業需求出發選題,從實際問題入手,切實解決實踐急需的課題,可以有效提高軟件工程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軟件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3.以“互聯網+”實踐提升專業實踐能力
以“互聯網+”實踐提升專業實踐能力,本質上是對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水平的檢驗和反饋。組織軟件工程學生深度參與“互聯網+”實踐,可以有效實現人才培養的供需對接,檢驗軟件人才培養水平,及時發現培養中的問題,實現軟件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
社會實踐活動包括生產實習、項目實踐、學科競賽、企業兼職等多種形式。生產實習、學科競賽等形式多由學校統一組織,企業兼職等形式多由學生自發進行。從近些年的情況看,生產實習受企業規模、可接納實習人數的限制,無法完全滿足專業人才培養需求。企業兼職實現了雙向選擇,比較靈活,但覆蓋面有限。軟件工程領域舉辦的學科競賽,有較強的針對性,受到學校和學生的歡迎。如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藍橋杯”全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賽事,參與面廣,影響力大,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對學生就業也有較大的幫助。
ACM程序設計大賽是一項展示大學生創新能力、團隊精神的競賽,強調在壓力下編程、分析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對算法設計、數學建模的興趣,旨在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問題能力、協調溝通能力。自舉辦以來,影響廣泛,被譽為計算機軟件領域的奧林匹克競賽,受到計算機軟件行業和高校師生的高度關注。我校在河南省ACM比賽中參賽的三支隊伍獲得了一金兩銀的優異成績,激發了軟件工程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四、總結
“互聯網+”代表了信息時代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趨勢和需求。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擺脫偏重理論教學的局限,積極跟蹤“互聯網+”人才需求。以“互聯網+”人才需求為引導,從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三個方面入手,將軟件人才需求轉化為軟件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實現軟件工程人才實踐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賴均.軟件工程課程設計實踐教學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4(04):243-244.
[2]韓敏霞,韓啟龍,趙蘇丹等.軟件工程專業本科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20):30-31.
[3]王智鋼,田祥宏,張燕等.應用型本科軟件工程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4(10):94-96,100.
[4]易黎.軟件工程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探討[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6):149-151.
[5]徐玲,高旻,文俊浩.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8):205-208,21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61602154); 糧食信息處理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資助項目(No. KFJJ – 2016 - 105); 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No. 16A520005);河南工業大學高層次人才基金(No. 2015BS006);河南工業大學“省屬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No.2016QNJH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