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案導學”是一種涵蓋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策略及教學評價等各種教學要素的教學模式。本文從學案設計、實施及評價三方面介紹了《審計案例》課程“問題驅動、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分析了其教學效果,從學案設計到學案評價等五個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為“學案導學”模式的進一步推廣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學案導學 審計學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本論文受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度高等教育研究立項課題(課題:“問題驅動、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下《審計案例》教學實踐探討與推廣 YB201613)以及浙江省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項目(16211)的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124-02
一、“問題驅動、學案導學”《審計案例》教學模式的提出
對會計學專業(yè)學生來說,審計理論學習較為枯燥難懂,而如果輔之以生動的審計案例,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重大審計案件的發(fā)生,都會對整個社會經(jīng)濟造成一定的影響;案例的背后,也總是隱藏著一系列深層次的包括會計學、審計學、公司戰(zhàn)略及公司治理等系統(tǒng)問題。審計案例研究歷來是世界各國審計理論界最為重視的在職教育之一。學生通過《審計案例》課程學習,系統(tǒng)掌握運用會計學各科知識,對公司舞弊動因、手段及后果進行專業(yè)分析,從而既激發(fā)學生對專業(yè)學習的興趣、強化他們的風險意識、謹慎態(tài)度和偵查舞弊的能力。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各種新鮮教學模式概念涌現(xiàn),同樣,《審計案例》課程特點及教學目標也要求任課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本學期我對所擔任的全院公選《審計案例》課程實施了“問題驅動,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改革,目前本輪課程教學改革已基本完成。
二、“問題驅動、學案導學”《審計案例》 教學實施
1.實施原則
“問題驅動、學案導學”不單單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涵蓋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各種教學要素的教學模式。具體實施本輪課程教學模式時,考慮的基本原則如下:
(1)問題為導向的原則。“問題驅動、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問題驅動為首。問題的設置首先要有啟發(fā)性,同時還要注意問題梯度設置。即在學案問題設計中,既要注意問題本身足以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又要注意每一個問題難度的跨度差以及前后問題的銜接,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消除思維障礙。
(2)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是指教學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中心作用,但在此過程中,并不意味著教師聽之任之。教師在整個學案導學過程中應發(fā)揮主導作用,在編寫學案、設置問題時應依據(jù)教學目標、學生現(xiàn)狀等采用相宜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處理為有序、階梯性的學案,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幫助學生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下運用所學知識,并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系統(tǒng)性與知識遷移相結合的原則。在“問題驅動、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以問題設置為核心內容的學案為提綱,學生以小組合作加個人自主自學的學習方式,構建從目標明確—依案自學—探究匯疑—討論解釋—歸納總結—拓展延伸的系統(tǒng)的教學流程,最終實現(xiàn)從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展開思維——活化思維——深化思維——整合思維——拓展思維的教學目標。
2.實施過程
本輪課程教學改革實施過程如下:
圖1:學案導學實施流程圖
(1)學案設計
“問題驅動、學案導學”的前提是學案。學案是基于教學目標要求,由教師依據(jù)所選定的教材針對學生實際狀況,以問題驅動方式而開發(fā)的學習方案。它是教師授課目標、意圖的反映,是指導學生預習、教師用于課堂教學的系統(tǒng)性學習方案,也是激發(fā)學生思維和展開學生思維的重要媒介。要注意的是,每一門課程每一章甚至每一節(jié)的學案一旦設定并不是僵化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tài)修正的學習路線指標圖。學生在此過程中,也可以自主自由設計和實施自己的學習策略,從而保證整個導學過程中的靈活性;另一方面,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圍繞課程學習目標進行,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等,才能發(fā)揮其導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勵功能、中介功能以及測度功能的價值。
《審計案例》是我校針對會計學院所有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yè)選擇課,周學時2課時。開設《審計案例》專業(yè)選修課的目標是希望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了解審計實務,并運用已選修的《審計學》和《內部審計》理論知識,結合審計實務中的真實案例,提高內部審計舞弊、財務報告舞弊的辨識能力和應對能力。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選擇了東北財大出版社出版的公司舞弊*法務會計前沿譯叢系列書集中的《公司舞弊—發(fā)現(xiàn)與防范案例研究》一書作為我們的教材。之所以選擇本書作為課程學案導學設計的依據(jù),是因為本書內容正好契合了本課程既希望能有效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需求,避免以教材的形式重點關注了組織內部的貪污、舞弊和侵占資產(chǎn)舞弊主題,并強調財務報告舞弊與貪污和侵占資產(chǎn)舞弊之間的聯(lián)系,以小案例的互動方式與讀者溝通,從而使本書鮮活、生動和形象。
本課程在具體學案設計過程中,首先分解知識要點,以重點難點問題為驅動,以能展開學生和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有深度的討論為主旨設計每一個教學章節(jié)的學案;通過既能關聯(lián)已有理論知識、又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的,有層次、探索性的學案,輔以各種形式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挖掘。如本學期在學習損害組織利益舞弊的教學內容時,我們根據(jù)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搜集至少兩家電商企業(yè)存在的損害組織利益的舞弊事件,并結合學案中如下10個問題進行課前準備和課堂導學的實施:1.兩家企業(yè)或者案例企業(yè)的舞弊行為表現(xiàn)有哪些?舞弊行為是如何曝光的?2.此類企業(yè)舞弊頻發(fā)的原因?舞弊行為的處理方式和結果?3.請用舞弊三因素理論分析上述企業(yè)的舞弊行為?4.企業(yè)在反舞弊機制建設中有哪些措施?5. 如何杜絕企業(yè)此類損害組織利益的舞弊行為?6.電子商務行業(yè)的審計風險分析?7.如何對電子商務行業(yè)審施審計?8.企業(yè)的不同部門舞弊的方式通常是什么? 9.上級要是舞弊作為財務人員你怎么辦?10.如何避名免高管舞弊?通過以上學案中有層次、探索性問題的設置,既保證了這些問題的知識性、趣味性、時效性,也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
(2)學案導學
學案導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區(qū)別在于后者重教師的“教”,前者重學生的“學”。學案導學的重點在于基于學生“學”基礎上的教師的導學。教師應以導學案為載體,引導學生以團體合作或個人自主思考的方式主動構建知識、探究問題,整個課堂的模式由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單向傳授變?yōu)殡p向互動和學生的主動建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概括而言,即學案導學模下的課堂教學,應是問題驅動、學生先學教師后導、啟思導練,課堂達標的模式。
我們本學期也采用了如上思路。學生事前四人一組自由組合形成小團隊,各團隊每次課前事先針對各學案內容準備,而在課堂教學討論中,當學生對學案中某個問題認識模糊或存在爭執(zhí)時,我們通常讓學生或各團隊各抒已見。當闡述某個問題有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路時,我們也引導學生共同交流,以尋求問題解決方案的不同角度的對策和結論。例如在回答上述企業(yè)在反舞弊機制建設中有哪些措施問題時,學生自由討論,各小組最后形成了可以考慮分別從內部和外部;或者宏觀和微觀;或者企業(yè)、政府和社會;或者事前事中事后;或者風險識別、評估及應對等等不同角度的回答思路。學生通過激烈而深入交流、彼此分享、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從而既鍛煉了學生敏銳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學生主動能動性和主動性,也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授課教師在整個課堂上的任務就是控制討論的節(jié)奏、必要時提示,在問題討論末作歸納總結和升華。當然,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明晰思路,幫助學生由個別問題引伸到一般規(guī)律、指導學生歸納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觸類旁通,從而實現(xiàn)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以提高學生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以歸納能力等的綜合能力。教師在討論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自身對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方面的有意引導。
(3)導學評價
本課程的評價方式采用了組合評價的方式,學生期末總評成績由平時出勤、課堂互動、平時作業(yè)、期末課程學習心得小結、小組案例分析PPT介紹以及期末考試幾部分組成。其中,課堂互動和小組案例分析PPT介紹各占20%。學生課堂互動的狀況取決于學生課前對教師學案的提前準備和思考,而案例分析PPT介紹的效果取決于學生團隊的溝通和思考。因此,通過多指標不同權重的約束,督促和提高了學生課前思考、課中積極參與討論以及課后相互學習討論的積極性,也有效保障了本門課程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以及教學效果。
三、“問題驅動、學案導學”《審計案例》 教學效果及分析
總的來說,本次教學實踐基本實現(xiàn)了最初的教學改革目標。(1)從學生期末考試來看,期末考試試題內容為兩個綜合案例分析,分別取自一個企業(yè)內部損害組織利益的舞弊案例,和一個IPO公司的財務報告舞弊案例,考核的內容也是針對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從得分來看,平均成績?yōu)?4.5分,最低分為72分,最高為分91分,學生成績基本呈正態(tài)分布。(2)從學生上交的課程學習心得來看,基本都認同本學期的授課模式,在是否通過本學期的學習,提升了自身已有專業(yè)知識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問題上,學生的自我判斷都是肯定的。如學生在心得小結中寫道“如果說上學期學習審計課程,是對自己審計理念的一個奠基,那么這學學習審計案例的課程,就是對自己審計知識很好的歸納、總結和運用”;還有學生認為“這樣的教材一方面加大了學習難度,但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我們提取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了邏輯思維,對審計案例知識有深入理解”;有同學認為“課前,同學們提前準備好上課需要討論的知識點,課堂中老師和同學以討論方式分享思考體會,大家相互補充知識,整理總結歸類,使其更加全面,這種學習方式是我大學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新體驗,好像我們不止是在接受知識,更是在分享、交流知識,在此過程中,鞏固了基礎和提升了能力”;還有些學生認為“我感覺通過一個學期對審計案例的學習,兩節(jié)課一個大專題的節(jié)奏,真的培養(yǎng)了我發(fā)現(xiàn)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提高了我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雖然還是在課堂上的學習,但是感覺我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已經(jīng)聯(lián)系了實踐。接下來的時間我還需要不斷讓自己條理更加清晰,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將《審計案例》上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實踐”。
同時,學生也對本課程提出了一些建議,如“課程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化,比如進行審計案例情景模擬,在情景模擬中穿插一些違反審計準則的錯誤行為,并由其他小組成員分析討論,以提高課堂參與度”;也有學生建議我們改造上市公司近幾年的舞弊案例,讓學生開啟“破案”模式等等。
四、實施“問題驅動、學案導學” 課程教學改革的體會
通過本學期“問題驅動、學案導學”課程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學案導學在教學實踐中要取得預期教學效果,必須關注以下幾點:(1)學案設計應問題驅動、以教學目標為引導,突出學生能力開發(fā)和未來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能力目標;(2)學案開發(fā)設計有學生參與,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引入,學案設計及內容應考慮加入網(wǎng)絡等信息化手段,力促學案設計內容先進性、時效性;(3)導學過程要以學案為藍本,貫穿整個導學過程,同時學案又要結合具體教學進程施行動態(tài)調整;(4)學案導學的實施必須堅持學生自主“學”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重視教師的引導和歸納作用;(5)學案導學評價模式應多樣化,與課程的性質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相適宜。
參考文獻:
[1]張國華:“學案導學”型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
[2]高變英:“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
羅春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