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背景下,課程改革向生活化發展,重視生活化隱性課程的開發,其目的是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的聯系,對學生知識內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案例分析來說明隱性課程的開發的基本途徑和意義。
【關鍵詞】生活化 小學語文 隱性課程 開發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201-01
一、引言
我國著名學者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是應付生活的一種工具,語文是個體適應生活所必須學的,否則以后也難以在社會立足[1]。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即生活”,這說明語文的學習也不能脫離生活。因此,學生要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學習語文,而語文的教學也要緊密聯系生活。學生在特定的文化環境、社會時代背景下所受到的對語文學習的影響,正是隱性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范圍廣、內容豐富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培養其愛國精神,這就要求語文學習要貼近生活。
生活化語文隱性課程的開發和研究能夠通過暗示、強化、熏陶等作用,將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也是將知識、文化等內化的重要途徑[2]。由于在農村很少接觸到除了課本以外的知識,因此在農村進行生活化語文隱性課程的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案例分析
隱形課程資源豐富多彩,且以多種形式存在,已經有很多地區開始開展隱性課程的教育、教學,以課程材料為主干,將周圍的一切轉化為教學資源,從生活的角度去進行分析講解,引領學生去感受。
1.傳統文化、民俗為主題
現行修訂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達到30%,如趙州橋、頤和園、長城等課文全部是關于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講解。各地都有本土的民俗風情,農村地區正是孕育豐富地方文化的發源地。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的意思,促進同學們對于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以四年級《頤和園》做為引入。
【課前準備】同學們通過上網搜索資料或者實地觀察當地的民俗建筑等方式進行資料準備。
【活動過程】首先,教師進行初步導入,觀看世界各地的不同的民俗建筑、展示各地不同建筑的外貌區別和特點。其次,進入活動主題階段。由學生講述我國不同的地區的建筑風格的特點,是在什么樣的文化背景下形成這樣的建筑風貌特點。依次來了解和深化一定的建筑風格下具有一定的文化在支撐,如福建的圍屋蘊含了怎么的文化底蘊,蘇州園林的修建又在傳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文化?我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村建筑有什么樣的特點?最后,學生總結升華,講述一下通過這樣一節課,學到什么?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要多多觀察,積極探索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
【反思總結】學生通過這節課學到了很多不同地區的建筑風貌和民俗文化,更加深入理解了文化以建筑為依托的傳播形式。同時,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為祖國深厚文化底蘊所感染的情感。
2.以感恩為主題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幸福是什么》的課文學習,目的在于引領同學們認識“什么事幸福”,并感恩現在的生活。為此,在四年級的活動課上語文老師,開展以“生命的起點—感恩于母愛”為主題的教育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感受現在的幸福生活,珍愛生命,感恩母親,感受母愛。
【課前準備】向媽媽詢問懷寶寶的過程和感受;讓媽媽講述做為寶寶時自己的成長過程。
【活動過程】首先,由教師進行情景導入,展示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動物媽媽進行圖片展示,再引入今天的主題,“生命的起點”。其次,進行學生講述,深化主題,學生講述自己的媽媽在懷孕期間會嘔吐、子宮承受巨大的擴張等等。感受媽媽在懷孕期間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爸爸等親人的關懷,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最后,進行總結升華,學生講述這節課自己的最新感悟,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如此幸福,是因為爸爸、媽媽無時無刻的庇護和關愛,這讓他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同時,也會感受到爸爸、媽媽為自己付出這么多,那么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要少讓父母操心,并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反思總結】學生上完課后體會到了生命的來之不易,并懂得了自己的成長凝結著許許多多人的心血與關懷,能夠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自己其實如此幸福,并深化感恩的主題,感謝這么多人給予自己的關懷和愛護。
三、課程開發的策略
1.開發小學語文教材中隱性課程
教材是學科專家根據一定的規律編寫的適合本階段學生發展的所需知識的系統教學資源。雖然,目前“知識本位”的思想仍舊嚴重制約著隱性課程的開發[3],但是作為一線農村教師來說,為了能夠促進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內化,仍可以以教材為主導結合當地地域文化和重大時事進行隱性課程的開發,通過活動課進行傳授和講解,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也能夠促進孩子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轉變。
2.開發隱性課程使用多種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不同的教學方法會起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的正確使用會使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長城的氣勢恢宏和壯觀時,就應該展示相關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直觀的去感受。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合作和自主探究,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3.以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帶動學生
小學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深遠而巨大,特別是對于農村小學生,由于家長疏于對孩子的教育,因此農村教師的影響更大。教師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效仿和學習的對象,這就要求農村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負起責任來,教師的敬業精神也會成為無形的隱性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趙瑞紅.生活化小學語文隱性課程開發研究[D].寧夏大學, 2015.
[2]羅煥玉.農村教師要重視語文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1(12):26-27.
[3]楊定勝.隱性課程視角下的生活化語文教育[D].云南師范大學, 2006.
作者簡介:王家旺,(1973年8月)男,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瑤自治縣人,畢業于廣西教育學院漢言文學專業,專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