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清
自從新課程實施以來,“以讀為本”的理念似乎已深入人心,大部分語文課都讀得熱熱鬧鬧。但是教師往往缺乏指導朗讀的方法,閱讀教學難以真正做到新課標所倡導的“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在語感障礙處范讀誘導——該出“手”時就出“手”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朗讀,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走進文本,需要教師的引領。比如在讓學生朗讀時有些教師只是泛泛地要求學生要“讀出感情來”,學生其實很茫然——怎么讀才算有感情?當學生的朗讀達不到老師標準時,老師該怎么辦?這時老師就應抓住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用充滿激情的范讀來誘發他們心中的情感因素,打動學生的心,用情感來激活學生的情感,用激情感染學生的激情,在老師的“以‘聲作則”的帶動下,學生就能辨析自己與老師在語音、語調和情感上的差異,從中領悟正確與偏頗,從而迅速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隨著教師動情地朗讀,情不自禁地走進文學殿堂,沉浸在佳作的欣賞中,走進作者的心靈,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同時感染學生產生強烈的想讀好的欲望,這樣語感也就悟出來了,從而達到以讀促讀的目的。
二、在情感宣泄處引讀渲染——潤物細無聲
引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課堂上,語文教師應是充滿激情的,要通過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葉圣陶老先生說過:“于激昂處還它個激昂,于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教師要深刻的理解和體會文本中的情感宣泄處,還要通過語言的描繪,促發學生情不自禁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把敏銳的心靈和內心的經驗情感調動起來,激蕩起來,通過朗讀充分地宣泄出來。因此在教學中,老師善于抓住引讀的切入口,用情感與語言渲染帶路,通過飽含深情的引讀,創設一個對話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對話情境之中。學生邊聽邊感悟,思緒與情感隨教師的語調、語氣、語態的變化而變化,融入當時的情境,使自己的體悟與文本產生共鳴,朗讀時就會以“聲”解“義”,讀出文章的精妙之處。
我在教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這首詩時,為了引導學生體會“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這句詩時,我是這樣引導的:
師:宋朝政府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卻對他們盼啊盼啊!
生:讀——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同學們,你們可知道,這“又一年”是多少年嗎?詩人陸游寫這首詩時,中原已經淪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780個月啊,23739個日日夜夜啊!
師:一年過去了,讀!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五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十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六十五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是全詩的“魂”,遺民的苦苦掙扎和對王師的殷殷期盼,作者對遺民的同情和對朝廷的不滿盡在其中,我以此為引讀的切入口,巧妙地“切割”時間,在老師低沉而激越的引讀中,學生入情入境地跟讀。六十五年漫長的苦難歷史,猶如一幅連綿的畫卷在學生的腦海中徐徐展開,這樣的誦讀聲聲血,字字淚。遺民們欲哭無淚,權貴們花天酒地的景象如在眼前,凄涼、無奈、悲憤之情深深地刺激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這個詩句也因此被學生用心靈的聲音讀出來了。
三、在美文噴涌處誦讀涵詠——千樹萬樹梨花開
誦讀即“反復朗讀,熟讀成誦”;涵詠,其實是一個積淀的過程,即攝取——消化——積累的過程。攝取,就是讓學生接受有價值的作品。消化,就是讓學生沉浸其中,反復吟詠,細細體味作品意境,從而參透作品,獲得審美享受。積累,就是讓學生在參透作品的基礎上,加深記憶,儲存記憶。“涵泳”是古人和今人都提倡的一種讀書方法。從特征上看,朗讀不但要有聲而且要有情,誦讀既為朗讀的反復,理應在反復中以傳情為本。涵泳則側重于誦讀時“有所思”的心態,強調的是“讀者主體意識的參與”,在心理過程上因誦讀而起,隨誦讀深入。誦讀的過程其實也正是反復玩味的涵泳過程,二者連用并舉,為的就是要達到目口耳腦并用“讀”“思”結合、主體意識積極參與的交流狀態,只有這樣朗讀教學的功能才能充分發揮,這正體現了新課標的科學性。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