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跨國公司投資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和國際技術轉移的主體,文章針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逐年增加的趨勢,著重研究和客觀評價了它對中國經濟所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 跨國公司 經濟增長 質量管理 直接投資
1.引言
外商的直接投資,不僅增加了我國資本的形成數量,且改善了資本的質量,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值/投資比率明顯高于國內企業,其資產的質量也高于我國工業得整體資產質量。另外,通過外商的直接投資,我國引進了國外較為先進的技術,這就縮短了我國企業技術的差距,,取得了技術擴散的積極效應。
2.跨國公司對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的特點
2.1 廣泛性
跨國公司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一般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大部分學者認為主要包括資本、金融、貿易、技術產業聯系、行業結構、企業家的能力、就業以及經濟的扭曲。基于我國的特殊國情,跨國公司的投資活動對我國經濟體制轉變以及法律制度建立有較大的影響。一般來說,這些具體的影響方面涉及到了較多的領域和問題,比如:影響基礎設施的建設、城鄉差距的擴大、自然環境破壞、房地產價格的波動以及經濟法律制度建設等。
2.2 層次性
跨國公司的投資會給我國帶來就業、稅收等直接影響,同時也會帶來間接的影響,比如原材料價格、燃料、半成品、零部件、勞動力與服務、信息等,其間接影響可以依據通過的中間機構數量而有層次區別。比如,一個跨國投資汽車制造公司,就需要和當地的輪胎廠產生直接的聯系,輪胎廠的生產增長,則會帶動橡膠廠發展。
2.3 區域性
跨國公司的投資一般集中在某個區位上,比如,集中在主要的經濟中心,特別是北京、其他省份的中心城市、沿海發達地區、國家扶植的開發區、經濟特區等。而投資企業區域性會帶來投資影響區域性。然而,非投資地區也可以通過和跨國公司的投資企業進行產業關聯而受到跨國公司間接的影響。
2.4 多面性
跨國公司的投可以給我國帶來積極的影響。然而,其投資目的一般是為了獲取公司的利益,而不是為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這樣就不可避免地給我國發展帶來消極的影響。比如:跨國公司確實能夠直接地吸納一定的就業人員,會間接地帶動企業就業人員增加,然而,因為跨國公司的建立,同時也會取代本來應由當地的企業提供就業的機會。
3.跨國公司投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3.1 跨國公司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3.1.1 促進解放思想和開放引資
自上世紀80年代始,我國突破了“姓社姓資”的爭論,不斷開放引資,但是人們擔憂跨國公司的進入可能會給中國的民族產業帶來威脅。而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我國居民要進一步地解放思想,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問題上與企業之間競爭的問題上,必須去除意識形態化,回歸到市場經濟規則與企業家精神中,只有思想的解放,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競爭當中。
3.1.2 外資企業是我國企業的組成部分
近幾年以來,跨國公司發展出現了一個新變化,諸多跨國公司開始向全球公司轉型,且全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在跨國公司逐步走向全球化的過程當中,高度全球化和全面本土化會越來越密切結合。
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證明,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各有都有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其相互積極的合作和競爭資源的優勢互補,有利于我國企業的整體發展,也有利于我國企業增強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是我國企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3.1.3 吸收就業人員
在2010年,我國的跨國公司吸納的就業人員約3500萬,跨國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占到了全國固定資產的投資總額的6%,其工業產值約為14000億元,很顯然,跨國公司的穩定是我國不同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方面。
3.1.4 推動貿易的自由化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度得到較大的提高,只要一國發生金融危機,便會很快演變成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同時,抵御金融危機是需要各國共同努力的。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大力推動貿易的自由化和投資的便利化,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這樣既符合我國的利益,也符合跨國公司以及各國經濟利益。
3.2 跨國公司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3.2.1 阻礙了本土優勢企業發展,擠占了國內的市場份額
經過很多年的市場競爭,我國也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技術與產品開發能力的本土企業。然而,因為很多因素的限制,本土企業和跨國公司相比較,在實力上仍有明顯的差距。。這些跨國公司通過建立良好企業和品牌形象來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從而進一步地擴大國內產品和國外產品的差距,它們在市場上擁有絕對的優勢,這樣就擠占了我國本土企業的市場,而且在某個領域處于壟斷地位,有可能控制國內市場。
3.2.2 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我國本土較難留住人才
當前,企業間的競爭核心就是人才的競爭。以知識作為標志的人力資本逐步在成為決定企業發展前途的核心生產要素,是企業之間所爭奪的核心資源。很多的跨國公司在進入到中國之后,擁有較好的知名度、優越的工作環境以及、豐厚的薪水待遇,可以吸引國內的許多諸多優秀人才為其工作。與此同時,我國的本土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因為用人的機制不靈活、待遇較低,其在吸納人才這個方面明顯處于劣勢。
4.跨國公司在我國的發展新趨勢及對策
4.1 跨國公司在我國的發展新趨勢
4.1.1 跨國公司用各種方式加大對投資企業的控制
第一,擴股增資,這就實現了對合資企業的控制。跨國公司在我國的合資企業通過增資擴股方式,逐步成為了合資企業的最大股東,以完成對合資企業的掌控。比如,德國的漢高公司就進行了兩次增資,其合資企業天津漢高洗滌劑公司的股份從30%增加到了60%。據了解,在深圳的合資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外方通過不斷地增資擴股,其所占的股權比例在不斷地增加,現在已基本成為了外方控股的企業。
第二,大力整合在我國設立的各分支機構和子公司。很多跨國公司都在我國市場上成立了分支機構和子公司,他們為了增強在我國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他們抓住了中國更加開放的時機,一般從三個方面調整在我國的分支機構:第一,成立了跨國公司的中國總部;第二,建立了跨國公司在華的營運中心;第三,實現了在華投資的經營管理一體化。比如,諾基亞把其在我國的四家合資公司—東莞諾基亞移動電話有限公司、諾基亞(蘇州)電信有限公司、北京首信諾基亞移動通信有限公司以及北京諾基亞航星通信系統有限公司進行合并,并組成了一家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與此同時,從2004年開始,諾基亞的中國區形成了新的組織結構,它成為了諾基亞總部直接管轄區域,并直接向芬蘭進行匯報。
4.1.2 跨國公司加快了前沿領域的擴展
第一,購買國有股。跨國公司大量收購B股以實現對我國企業的并購,開始成為國有企業的股東。比如,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用5000萬美元收購了江鈴汽車B股的85%股份,從而成為了江鈴汽車大股東。另外,他們還可以通過并購以實現企業拓展。比如,阿爾卡特收購了上海貝爾股份公司的股份,進而掌握貝爾股份公司控股權。
第二,和我國企業進行合作一起進入到新開放的市場中。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的承諾兌現,跨國公司開始逐步進入到了中國的服務業領域,其中有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金融業、流通業、電信服務業以及法律、管理、公關等咨詢業。
第三,進一步地實現了員工和管理的當地化。首先,管理人員的當地化。跨國公司的重要策略是重用華人精英,尤其是有中國背景的海外留學人才。到目前為止,由華人管理人員代替外籍人員管理中國市場成為了跨國公司在我國企業的管理人員結構變化的趨勢。其次,中間階層和員工的當地化。比如諾基亞跨國公司在我國擁有的員工約為6000多人,其中,本地員工占了95%以上。
4.1.3 跨國公司增強中國投資的群集化
第一,高利潤目標的群集化。很多的跨國公司都把投資的目標定位在我國高利潤的行業中,比如交通運輸制造、電子、儀器等的加工工業、服務領域等。這些部門一般有幾個特點:資本勞動的比率與人均資本都比較高;集中程度和規模的效應較高;生產的效率較高。
第二,產業投資的群集化。在中國加入WTO之后,制造業的跨國公司就大大地強化了其產業群集化的程度。首先,跨國公司不斷加強制造業的上游、下游項目投資,進行縱向一體化的投資;其次,跨國公司加強制造業相關服務業各項目的投資,進行橫向項目的一體化投資。比如,諾基亞和合作伙伴開始選擇在北京建立星網工業園,其主要是從事與移動通信產品相關的研究開發、銷售和服務等業務。
第三,投資區位的群集化。跨國公司不斷地、大規模地進行對華投資,這就加劇了我國外資區域群集的過程和程度。首先,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投資主要是集中在東部地區,而在中西部各地區的投資較少。據了解,外資86%都分布在東部地區,9%分布在中部地區,5%是分布在西部地區的。其次,很多大型的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天津等地。最后,對跨國公司進行的投資一般集中的省市進一步地群集化到了“三條帶”上面,即:長江三角洲經濟帶、珠江三角洲經濟帶和環渤海經濟帶。
4.2 應對跨國公司在我國發展新趨勢的對策
4.2.1 給國內的企業和國外跨國公司同等的政策待遇
國內的企業包括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都應得到對等的政策待遇。比如,在行業開放上,其允許跨國公司進入,也要允許國內的企業進入,不論是私有企業或者國有企業;在優惠待遇上,只要是符合國家產業發展的需要,對用地和稅收等優惠政策,不應該分內資外資,凡是達到規定的要求就都應該可以享受。假如因為政策規定偏外性而使得國外的跨國公司不是因其優勢才進入市場的,而國內的企業由于是本土企業而不能進入到市場,這種政策的負面影響就會較大。這必然會引起社會人群開始質疑政策誤導性,也會引發社會的心理病態,甚至可能導致資源扭曲配置。
4.2.2 打破了跨國公司在我國市場上壟斷的格局
第一,鑒于跨國公司在我國的壟斷地位存在不斷加強的趨勢,就要通過反壟斷的立法,對那些處于壟斷地位的跨國公司進行有效的監管。誠然,對于我國本土具有壟斷地位的那些企業也需要通過反壟斷法的監管。另外,反壟斷法的根本目標是規制全部阻礙公平競爭的壟斷行為,比如:限制壟斷企業去實施壟斷價格的策略等。
第二,要通過不同的途徑,在技術這個層面上不斷突破跨國公司對于我國市場的壟斷。當前,必須要通過技術的創新和技術的引進,不斷加快培育和發展自主品牌,逐步掌握產業的主動權,從而減少或擺脫對于跨國公司的技術依賴。
4.2.3 吸引外資不能夠以犧牲產業的政策和長遠經濟利益作為代價
根據《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的內容,規定將外商投資的項目細分為了鼓勵、允許、限制、禁止這四大類。其中的第十條規定:產品的全部直接出口允許類的外商投資各項目,作為鼓勵類的外商投資項目。產品出口的銷售額占到了其產品銷售總額的70%以上限制類的外商投資項目,經過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計劃單列到市人民政府或國務院的主管部門批準的,能夠當作允許類的外商投資項目。
然而,這個規定并不合適我國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戰略。由于列為限制類的外商投資的項目主要有技術水平落后、不利于節約資源與改善生態環境、進行國家規定實行的保護性開采特定礦種勘探和開采等的項目,且這類項目不只是要對外商投資給予限制,也要對國內的企業投資給予限制。假如僅僅是由于外商投資在限制類的項目,其產品的出口銷售額占到了其產品銷售總額的70%以上就能夠使之變成允許類的項目,這樣,我國企業產業結構的升級、節約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無法實施。與此同時,讓允許類外商投資項目因為其產品的全部直接出口而成為鼓勵類項目也是不可取的,這對國內資本投資抑制作用是比較強的。
【參考文獻】
[1] 葛順奇,羅偉. 跨國公司進入與中國制造業產業結構——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的研究[J]. 經濟研究,2015,11:34-48.
[2] 謝磊.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現狀及影響因素探討[J]. 經營管理者,2016,06:170-171.
[3] 孔威. 新形勢下對于我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分析[J]. 河北企業,2016,0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