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學生的學習本身是一種探究活動。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發現問題時必會疑心頓起,而疑心又會促使學生積極去探個究竟。教師為此除了運用教材創設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去探究外,還要根據教材內容與社會熱點等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
一、開展課堂辯論式的探究活動
理不辯不明。我圍繞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提到的關于“對中學生‘上網熱的冷思考”這個問題來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課前,先把全班同學按不同層次搭配好后分為兩個小組,第一組代表正方觀點(中學生上網的利大于弊);第二組代表反方觀點(中學生上網弊大于利)。老師再指導各小組選派四名代表作辯手,其他同學為自己組的辯手提供資料,也可以直接參加辯論。辯論要求既要引用課本觀點,又要理論聯系實際,做到有理有據。在辯論賽上,同學們紛紛發表意見:正方同學舉出誰網上打廣告把生意做到風生水起、誰網上查找學習資料取得了好成績、誰網上求醫問藥治好了疑難雜癥,等等;而反方同學也舉出誰上網打游戲荒廢了學業、誰網上交朋友被人騙,誰瀏覽黃色暴力網頁后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等等。經過激烈的辯論,最終同學們明辨了是非,達成了一致:即網絡有利有弊,關鍵在于人們如何正確使用,作為學生要享受健康的網絡交往。
根據正反雙方辯論中語言表達、觀點運用、舉證是否合理等綜合表現,由全班同學共同投票得出優勝方,并由主持人頒發獎項。辯論結束時由主持人總結發言:如果是利用網絡玩游戲成癮、收看不健康信息、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等,則非常有弊,不利于自己的成長;而如果利用網絡來開闊眼界、學習知識、查詢有用的信息等,則非常有利,無異于為自己的成長插上了一對騰飛的翅膀。
二、開展調查走訪式的探究活動
調查活動是以教師精心設計為內容,以調查活動為形式,把學生引領到課外,讓自然、社會成為我們重要的課程資料,以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與運用,重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及理性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在教學中總是努力實現教材與社會熱點和生活實際巧妙結合,使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并具有現實性。例如:在探討“怎樣營造美好的文化環境”這一問題時就開展了一次調查走訪活動。課前,先把全班同學分為四個小組,第一組負責調查班里五位同學的家庭情況;第二組負責調查學校周圍的網吧和音像店;第三組負責學校內部的調查(如第二課堂開展情況、圖書室使用情況等);第四組負責對本班成績優秀或思想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訪問。做好分工后,各組各司其職,開始進行調查訪問。上課時,先由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調查的結果,然后主持人歸納校園周邊文化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并圍繞這一問題讓各組同學出謀獻策,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
三、開展討論式的探究活動
討論活動就是通過對一些易混淆、易發生錯誤的理論、觀點等問題的討論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一般來說,同桌討論由于范圍最小、人數最少,且同桌之間彼此熟悉,所以討論最容易組織和展開,課堂利用的效率最高。缺點是由于范圍和人數的局限,討論往往不夠深入和全面,所以同桌討論多適宜于動動腦筋相互啟發就能得出結論的問題;小組討論:每小組以前后左右4-6人為宜,這種小范圍的討論比較靈活,學生的情緒比較放松,差生可以消除自卑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課堂利用的效率也比較高,對于難度不大的問題或臨時遇到的“冷場”則可采取這種辦法,筆者組織課堂討論時,多采用這種討論形式;全班集體討論:這種討論,適宜于重難點問題或有重大爭議的問題,通過全班同學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消除疑問,并使問題得到深化和提高。例如我在講八年級上冊第八課“法律保護我們的生命健康權”這一問題時,就精心準備了這個討論題:“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陷入危險境地時,有人卻袖手旁觀,見危不救,為了制裁這種行為,建議在刑法中規定‘不施幫助罪,有無道理?!边@一討論題涉及道德、法律及其相互關系等一系列問題,比較復雜,全班同學圍繞這一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辯,最后基本達成一致:即雖然我國目前刑法中沒有“不施幫助罪”這一規定,將來也不一定在刑法中規定這一條,但無論如何,見危不救、不施幫助的行為是與社會主義道德背道而弛的,是一種可恥的、應受到社會輿論、道德良心譴責的行為。從而使同學們在討論爭辯過程中既掌握了有關知識,又明辨了是非,達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