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玲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的開設目的是促進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從學生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兒童的視角去觀察社會,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社會,從而促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文章就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實效性
一、源于現實生活,注重學生體驗
小學生品行的形成不是靠教師的知識灌輸,而是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感知和領悟。只有源于現實生活或模擬現實生活的教學情境才能從學生的內心深處去觸動他們,那些滔滔不絕的說教式教學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時,我們應以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出發點,巧妙設計和安排教學內容,寓教于樂,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社會知識中去,引導學生熱愛社會、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健康、向上、積極的人格發展。
例如,在教學《讓誠信伴隨我》時,我在課堂上請幾名善于表演的學生模擬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情況:有些人對你說了一些話,事后發現是假的;有些人向你做了承諾,可是沒有兌現;有的人當面說你的好話,可是背后卻說你的不是……表演結束后,請學生各抒己見,說說自己遇到這些事情的想法和做法,談談不講誠信,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不快和傷害。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別于以往的空、大、假的說教,而是從學生的生活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找準學習與生活的切入點,引導他們說說自己在社會生活中遇到這些事的處理方法,誘發他們對社會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進了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學習熱情。
二、因地制宜,讓學生到社會中去體驗、實踐
品德與社會課的核心是促進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上都重視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精神。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去觀察學生的生活,挖掘他們生活中的閃光點,并結合教材資源,在課堂教學時再現學生的生活情境,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品德與社會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如人教版品德與社會“我們的班隊干部選舉”,我首先讓學生明白班干部應通過選舉產生,了解民主選舉的一般程序(個人自薦—他人推薦—無記名投票—監票員統計票數—公布選舉結果)。同時讓參與選舉的班干部懂得當干部只有為大家服務的責任,沒有特殊權利。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村鎮去實地了解選舉制度的產生、選舉過程的具體實施等。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凡是有條件讓學生親自去實踐體驗的內容,就要因地制宜地讓學生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去銀行辦理存取款業務、到醫院門診掛號等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這種走進生活的教學要比把學生關在教室里死啃書本強得多。
三、采取先進的教學手段,激活課堂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生對所學教材有內在的興趣。”可見,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多媒體的應用、微課的出現等現代教育資源能將比較抽象的觀點、枯燥無味的定義形象化,充分發揮品德社會課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高尚行為的育人作用。
在人教版品德與社會《社會呼喚誠信》的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海爾砸冰箱和溫州鞋業的興衰歷程,并提出了問題:“降價賣掉與砸毀不合格產品,會對以后工廠打造品牌產品、保證產品信譽等帶來什么不同的影響?從海爾砸冰箱和溫州鞋業的興衰歷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讓全班匯報交流。這樣課堂氣氛也推上了高潮,對所學的事理也能銘記不忘。
四、利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利用問題探究性教學,通過激發兒童的問題欲,促進學生探究思維的發展。在探究活動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自主探究—發現知識—總結延伸—升華情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自學探究中,能把學、思、疑、探聯結在一起,以獲得知識、鍛煉能力,體會到給品德與社會所帶來的學習樂趣和動力。在“誠信是金”的學習中,我讓學生去調查和問卷統計人們對誠信的看法,看看劃去“誠信”的人占多大的比例,他們選擇丟掉誠信的理由是什么;不愿意丟掉誠信的人占多大比例,他們的理由是什么;講究誠信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行業,一個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有多大。
總之,提高品德與生活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就應該以人為本、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在探索中求進步、促發展,堅信自己心中擁有太陽,才能給人以陽光,才能培育燦爛的希望之花。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靖縣高新園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