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榮
【摘要】德育工作在教育事業中起著“培養什么樣的人”的主導作用。在我國加快教育體系建設的總體部署下,德育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和機遇。因此,要探索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道路,拓展德育工作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切實提高德育工作在學生中的影響力。
【關鍵詞】創新 德育教育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75-01
細看當前我國德育教育工作,各省市、各地區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相當的成績,表現為:德育工作者隊伍的壯大,水平能力的提高,以及學生德育素質的切實加強。然而德育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更值得我們這些長期堅守在德育第一線的工作者深思。
一、現狀及問題分析
1.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存在忽視傾向。
目前的基礎教育中,以素質教育為先,而德育教育更是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忽略德育教育的素質教育,猶如離水之魚。某些地區和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只強調相關學科的重要性,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進而忽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教學研究流于形式,教學課程安排未得到有效落實。
缺乏專職教師、缺乏教研配備,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就難以深入地開展起來。盡管許多學校在課程安排中明確地標明了德育課程的設置,然而在現實的教學日程中,德育課程卻常被挪作語文、數學、英語等所謂的“主課”之用。同時,任課老師對德育課程也鮮有相應研究,對課程的把握不夠。
3.德育工作的方法趨于簡單。
由于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我們的德育教育工作流于說教、流于喊口號的形式,沒有對學生的終身教育負責,更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
二、對于德育工作的思考
1.加強德育工作隊伍的建設,切實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質水平。
首先提高德育工作管理者的能力。德育管理干部隊伍的建設刻不容緩,重點應鞏固管理干部在教育隊伍中的引領作用。學校管理干部隊伍必須正確導向,以科學發展觀為宗旨,進行合理配置,造就“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將合適的干部人選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2.創建德育課程評價體系,完善德育工作的監督與評估。 加大學校對班級德育工作的評價、指導力度。學校應高度重視德育學科的建設,創設王牌學科,提高德育學科教師的待遇。建議學校相關部門,對全校的思想道德建設給予正確的評價和導向,并依據方案,對德育工作進行評估,以此作為德育教師、班主任晉職、評優的重要參考依據,將責任落實到人。
3.改進對學生的道德評價。
考核學生的德育水平,不能以試卷成績為唯一參照,而應綜合學生的思想水平、日常言行、德育知識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積極推廣成長記錄評價法等形成性評價,同時輔以傳統的評價方式,形成學生自評為主,同學互評,教師、家長、社會共同參與的學生品德評估機制。
三、加強德育教育工作方法的創新
1.積極利用網絡平臺。
教師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網絡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利用現有的資源設備,構建德育教學的信息平臺、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間和渠道、有效開展網上德育教學,打造符合時代特征、適合本土教學、與學生心理特征相符合的新型德育教育課程。這一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2.建立德育教育課程觀的新導向。
首先,改變傳統的知識德育觀為生活德育觀。學生,尤其是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在于行動、在于實踐,而不僅止于言傳身教。脫離生活實踐的德育教育,只能是無源之水。
其次,改變傳統的德育教育觀為人本教育觀。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德育教育應扎根于學生內心深處,融入到學生的真實生活中去,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最后,改變傳統的知識德育觀為生態德育觀。倡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德育理念。
3.加強家庭、學校、社會的合作和有機聯系。
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既與學校教育有關,又與家庭教育、社會影響有關。因此應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加以整合,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體系。在爭取家長配合、支持、理解的同時,學校還應通過家長會、家庭教育研究會等形式,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向家長宣傳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解釋、推廣全面加強學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德育教育應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學校“教書”與“育人”的和諧統一,在教育實踐中,高質量地注入人本內涵,領悟德育的真諦,才是真正探索學生德育教學的光明之路。
參考文獻:
[1]姬玉璽.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育體系建設探索[J].學理論.2015(23)
[2]毛光烈.加快推進服務型教育體系建設[J].寧波經濟(財經視點).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