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茹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要以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為基礎,激發小學生心中有愛的胸懷、有擔當的責任、有好的行為習慣意識,逐漸形成自我管理。在此基礎上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既能提升小學生綜素質,也能為學生終身持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淺議 小學生 閱讀習慣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95-02
2015年以來,隨著全國高考改革方案的出臺,人們逐漸把關注的目光聚集在小學語文上。在小學生家長的微信圈里,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要贏得未來,必須要在小學階段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身為小學教師,我幾乎每天都要回答家長們的問題——如何提升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和閱讀的能力?
我個人認為,家長對孩子學好小學語文課的重視,將會推進新課改下培養小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教學目標實施,也能提升教學效果。但家長們把小學語文教學視同于應試教育下的得分機器,這與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開放視野、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的宗旨是相違背的,也是小學教師在設計語文課教學目標時必須要審慎規避的。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體驗,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以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為基礎,激發學生心中有愛的胸懷、有擔當的責任、有好的行為習慣意識,逐漸形成自我管理。在此基礎上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既能提升小學生綜素質,也能為學生終身持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下面從以下五個視角來談談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
一、督促學生養成愛護語文課本的習慣,是培養小學生愛閱讀的前提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每到學期末,語文課本能保持完整的孩子真是鳳毛麟角。其原因并非是過量翻閱所致,而是孩子們童心粗略,隨手拿又隨便放置,致使教科書像包過油膩物的包裝紙一樣。幫助學生養成愛護課本的習慣,是我在實施教育教學中比較重視的一個細節。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發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輩子用不盡。”因此,在回答家長詢問如何提高孩子閱讀能力時,我首要的建議就是,先培養孩子愛護語文課本的習慣。
二、鼓勵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培養小學生愛閱讀的情趣手段
小學語文教學不能簡單停留在識字量累加積蓄的層面,更應在對字詞理解的基礎上,加大用普通話朗讀的訓練,才能更加陶冶孩子們的情趣,逐步培養孩子們在心中植根知恩感恩的情素。例如小學四年級下冊的選讀課《母親的呼喚》,如果僅從字面意義去理解生活中突發的一件事,可能在學生心中引起的關注不會很強烈。我在設計這節課教學任務時,著重把用普通話有感情朗讀作為教學重點,讓每個孩子都回家讀給媽媽聽,并在班級里舉辦朗讀比賽,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聲音來創設生活情境,體味博大的母愛。
三、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啟蒙小學生在豐富的聯想中閱讀淺近的古詩
小學語文課本中選錄的詩歌,都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然而小學生自身成長環境的差異性,使孩子們對作品感受感知的結果又是多元性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體驗詩歌中蘊含的情感,感受詩歌語言的美韻。
四、在淺近的童話和寓言故事閱讀中誘導小學生關心自然、尊重生命
記得一次與兩個剛參加完高考的孩子聊天時,我讓其中一個語文成績特別高的學生介紹點經驗時,學生告訴我,他小學畢業后始終保持閱讀的習慣,即使在高三時,也沒有中斷,閱讀是他學習生活中的驛站。可見,指導和鼓勵小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有多么重要。目前,語文出版社編寫實驗教科書中,選錄的童話和寓言故事如《濫竽充數》、《邯鄲學步》等篇章還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所以在課后要再給孩子選擇些國內外優秀作品。但由于小學生自身年齡和心理的特點,老師和家長必須以淺近的童話和寓言故事為切入點,指導孩子閱讀,并在閱讀中多向孩子提出些關心自然、尊重生命的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思索中形成愛閱讀、主動想閱讀的習慣。
五、在語文基礎知識構架下,激發小學生體味閱讀的趣味性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對于任何學業懂得它不如喜愛它,喜愛它不如以它為樂。小學生閱讀習慣培養,就是以培養學生喜歡閱讀為宗旨,學生喜歡上了閱讀就會喜歡上語文學習。因此,將語文基礎知識融入到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的總體構架下,既能幫助小學生更確切地理解作者的語言,也能增加閱讀的趣味。
總之,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一直是教育界熱議的話題,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品格,是小學教育工作者投身學習型社會建設工作中的一份責任和義務。我也將在今后的新課程教學改革中繼續探索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