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復興與創新

2017-04-18 17:38:35毛慶
江漢論壇 2017年1期
關鍵詞:清代

摘要:本文主要以事實說明清代經學與楚辭研究之關系,指出今古文之爭、漢宋之爭對楚辭學的影響,各學派治學方法對楚辭研究的推動。同時也指出,固然各派以其學術優長研究楚辭取得很大成績,然也因門戶之見、營壘意識,使其研究領域的拓展、視野的開闊等受到束縛,令人遺憾地出現某些偏頗或缺失。

關鍵詞:清代;經學;楚辭

中圖分類號:I20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1-0079-05

經學對我國古代文學創作有較大影響;對我國古代文論的形成和發展,更有極大影響,這已是文學史界的共識,近些年這方面研究成果甚夥。而經學對我國古代的文學研究有無影響?有何影響?學界則似乎注意得不夠,研究成果也很少。本文即試圖通過對清代經學與楚辭研究關系的考察,初步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清代是我國獨有之學術——經學的大興期,其中“漢學”、“今文經學”更是獲得了難得的復興。然而,不幸的是,“物極必反”,許多學者認為,清代也是經學的終結期① ——頗有點回光返照的意味。另一方面,清代也是楚辭學的輝煌期,是由古典楚辭學向現代楚辭學轉型的重要時期,多角度、全方位的楚辭研究不是從現代而是從清代開始的②。20年前,筆者開始探討清代楚辭研究的特點時,就感覺這回光返照的經學與轉型期取得輝煌成就的楚辭學,有著直接的甚至是密切的關系。這僅從外部現象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即以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楚辭學叢書《楚辭學文庫》為例,其中第3卷《楚辭著作提要》,收錄了清代44本楚辭學著作③。這44本楚辭著作的作者,可考有經學專著的就有32位,人數之多,所占比例之大,均非以前各朝所能及。而剩下的12位,有的也可能有經學著作,只是未能考實而不能計入而已。有經學專著的32位中,相當一部分為經學名家。如毛奇齡、李光地、方苞、戴震、王念孫、朱駿聲、王闿運、俞樾、馬其昶等。而非經學名家者,往往也有經學力作,如徐煥龍之《大易象解》和《詩經辯補》、賀貽孫之《詩筏》、劉夢鵬之《春秋義解》、陳本禮之《焦氏易林考證》、王樹枏之《尚書商誼》等。從前代楚辭研究史看,經學家們注解、闡釋楚辭,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將經學研究方法運用于其中,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清代當然也不例外。而清代由于今文經學的復興而重燃“今、古文”戰火,加之不同學派或崇“漢學”或宗“宋學”又起“漢宋”之爭,這些學者一旦涉足楚辭,又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戰火”燒到了楚辭學中,從而對楚辭研究產生新的影響。

清代古文經學的復興,是從顧炎武開始的。面對明朝滅亡的殘酷現實,顧氏痛感王學末流空言心性、“游談無根”、不營世務、逃避現實,于國家民族危難之時,茫然而不能出一策……于是提倡通經致用的“實學”,并提出“古之理學,經學也”的命題,從而復興古文經學。顧炎武提出學者須讀書抄書,而要能讀懂古書,首先必須識文字、懂音韻、通訓詁。故而,清代樸學實由顧氏肇其端。其后繼承顧氏之學的,有以惠棟為代表的吳派,和以戴震為代表的皖派。惠棟以鉤沉輯佚為主,故又稱“鉤沉派”,當然注楚辭者很少。而戴震繼承發揚了顧炎武《音學五書》和《日知錄》的治學方法,為以后形成“訂誤派”打下基礎,故這一派有楚辭著作者較多。戴震自己便有《屈原賦注》。

《屈原賦注》為楚辭名著。戴震治學門徑,是以聲音文字以求訓詁,由訓詁以求義理,義理不可空憑己意臆測,必求之古訓古經。這一治經方法明顯是對顧炎武的繼承發展,戴震亦以它來治楚辭,從而取得相當的成就。如對《離騷》的注釋。“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之“榮華”,王逸、朱熹均釋為“喻顏色”。此說無錯,然嫌不透徹。洪興祖看出這點,補注云:“游春宮折瓊枝,欲及榮華之未落也。”釋“榮華”之物為瓊枝,指出了“喻顏色”之本,比王逸、朱熹的進了一層,但“榮華”仍未確釋。戴震據《爾雅》“草謂之榮,木謂之華”,釋曰:“所折瓊枝,當及其榮華未落。”這就指出了“榮華”的本原。此即以文字求訓詁。

戴震以后,學生王念孫繼承了他的語言學 ,著有訓詁名著《讀書雜志》、《廣雅疏證》,成為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也對楚辭作過研究。《讀書雜志》有考釋楚辭字詞的24條,學界評為“皆極精審”。他還有《古韻譜》,又稱《毛詩群經楚辭古韻譜》,分先秦古韻為21部,雖比現在所分為粗,然已極為杰出。以古韻校楚辭句,能糾正前人某些錯誤。“今本《楚辭》及《文選》皆以‘不能復用巫陽焉為句,非也。‘不能復用,謂不用卜筮,非謂不用巫陽。且‘用字古讀‘庸,與‘從字為韻。若以‘復用巫陽為連讀,則失其韻矣。”王念孫斷句在“用”字后,是因“用”古讀平聲,與“從”押韻。前人所以出錯,還在于不知“焉乃”為一語辭。王氏如此斷句,使原來令人疑惑不解之句渙然冰釋。其實,“焉乃”究竟是一單純語辭還是兩辭,還可以有不同判斷。關鍵是王念孫看準了“從”、“用”押韻,從而破解了這一千年難題。

古文經學派里以《說文通訓定聲》蜚聲學界的朱駿聲,也研究過楚辭,著有《離騷補注》。該著最大特點也是運用當時研究古音韻的最新成果以及注經方法,來補前人注釋之不足或糾正其錯誤。限于篇幅,此處不再列述。

古文派治楚辭,其特點可總歸為二端:一方面,他們以樸學治經方法研究楚辭,在審定音韻、訓釋字詞、細析文意上,糾正了前人一些錯誤,獲得一些創見,于前人基礎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們言必有據,治學嚴謹,以淵博的知識為支撐,持論大膽而堅實,常能發前人之未發,顯示了良好的治學風范和純正的學術傳統。另一方面,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拘守東漢古文派以來的學術傳統,反對明末空疏學風而走向另一極端。他們眼光只盯在字、詞、句上,對作為藝術作品和文化經典的楚辭,極少關注其藝術特色和思想文化意義。尤其是對屈騷,其精神境界、思想內涵、人格意義以及藝術成就、對后世影響等等,均極少涉及。雖戴震《屈原賦注》對屈原思想略有論述,并反駁了朱熹的個別錯誤觀點,但與其在思想領域的建樹很不相稱,這點后面還將論及。

與之相對,今文經學派呈現出完全相反的特點。

清代今文經學的復興,起于康乾時的莊存與和乾嘉時的劉逢祿,他們推宗《春秋》的“公羊學”,主張探求儒家經典之微言大義,被稱為“常州學派”。后來龔自珍、魏源大力推崇并發展之,今文經學便得到復興。莊、劉、龔、魏并沒有楚辭著作,不過只要學派發展,便一定會有治經者研究楚辭,其后王闿運就寫了《楚辭釋》。

王闿運之《楚辭釋》,可謂中國楚辭學史上最大膽之作,立論之新之怪為歷代楚辭學所罕見,筆者通讀兩遍仍瞠目結舌。如總體結論上,王氏斷定,屈騷25篇,全作于懷王客秦之后;屈原謀求懷王歸國,主張與秦和好;屈原曾密謀廢頃襄王,另立新王。此均與《史記》和傳統說法相反。在解題上,也有極為怪誕者,《遠游》解題,說屈原會吐納之術,這尚可存為一說;而言屈原會尸解之術,則儼然像九洞仙人了。如此斷定,以前學者對《遠游》的注釋當然無一可取。于是王氏便將舊注全部刪去,把《遠游》原文分三段錄下了事。宋玉《高唐賦》之解題,更是怪得令人不敢想象:什么楚襄王會神女,全是后人會錯了宋玉的意思!宋玉是通過讀《離騷》、《悲回風》,得了屈原的忠謀奇計:扼守夔、巫,聯齊抗秦。頃襄王不理會宋玉進諫,宋玉沒辦法只好以這種形式寫出。

具體文意解釋上,幾乎是句句皆有“奇”論。如《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句后注曰:“崦嵫,日所入,喻懷王已去位也。迫,急也,懷王謀歸愈急,則愈不成。”此將主角屈原換成了懷王。“吾令帝閽開關”后注曰:“帝,懷王也;關,秦武關也。”這本是屈原幻構在天國的遭遇,王注不但改換了主角,還同上例一樣,將天國坐實到地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王闿運的學生廖季平,不僅于經學上繼承了王氏的路徑,在楚辭上比他走得更遠。王闿運還是在求屈原作品的“微言大義”,廖氏則是根本否定屈原對其作品的著作權。他在《楚辭新解》中說:“《離騷》篇名不可解,蓋如古緯,為屈子所傳,非其自作。”“子屈子傳《詩》(按指屈子作品),與列、莊別為一派。”《楚辭新解》總的觀點是,孔子的學問分人學和天學。《尚書》、《春秋》是人學,而《詩》是天學。屈騷屬于天學,為《詩》之另一派。屈原是傳《詩》者,因而不是作者(除《卜居》、《漁夫》外)。廖季平這些“奇”論,當時就受到學界的嘲笑,聞一多就在《廖季平論離騷》一文中嘲笑他“關于《詩經》的話,全是白日見鬼”。

王闿運《楚辭釋》、廖季平《楚辭新解》《楚辭講義》為清今文經學派楚辭研究的突出代表,他們將今文經學求“微言大義”之治學路數引入楚辭研究,方法本來沒錯。然而“真理再向前跨進一步,便成了謬誤”。他們曲解實證材料,將本不搭界的材料扯上關系,以支持他們刻意的穿鑿和天馬行空似的想象。他們將本需極其謹慎使用的方法拿來隨意揮舞,當然容易出“新”出奇,可也當然地因缺乏合理性而得不到學界的認可。

可是,我們決不能因此而輕視他們的研究,決不能像拋棄破布一樣將其著作拋于墻角置之不理;相反,應該高度重視,認真研讀他們的楚辭著作。這是因為:第一,可以啟發思路。王、廖等畢竟是有學識的學者,有精深的經學造詣,他們那些“新”、奇、怪論盡管荒謬,但可以說是一種“有學識的謬見”,有的還閃爍著思辨的光芒。我們只要接受得當,就可能吹去秕糠,得到精米。康有為當年受廖季平的啟發,最終形成維新變法思想,就是成功的一例。正如梁啟超所言:“康先生(有為)從廖氏一轉手而歸于醇正,著有《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等書,于新思想之發生,間接有力焉。”④ 第二,這種“由真理再向前一步”的方法,這種“有學識的謬見”,極易震懾和俘獲初入學術之門者,也很合某些編輯的口味,現在發表出來的“新”、奇、怪的楚辭文章,大多背后都有王、廖的影子。要端正學風,正本清源,就得追溯這個歷史源頭。第三,境外的“屈原否定論”,基本上是從廖氏那兒發源的。日本楚辭學界少數幾個否定屈原的人,既未見廖氏的《楚辭新解》,更未見《楚辭講義》,只從廖氏的學生謝無量的《楚辭新論》中得知廖氏認定沒有屈原這個人,就憑只言片語(而這些只言片語廖氏自己后來也改變了)無限發揮。其實謝無量也說錯了——廖氏并沒有否定屈原的存在,可知謝無量也很可能沒全讀廖氏的楚辭書——盡管他是廖氏的學生。由此可見讀他們楚辭著作的重要性。

除了今、古文學派,漢、宋之爭也對楚辭研究有一定影響。

所謂漢學,即推崇漢儒治經方法的流派;而所謂宋學,則是宗程、朱、陸、王宋代理學的流派。這兩派互相排斥,也是形同水火:崇漢學者必鄙理學,宗宋學者必攻漢儒。集桐城古文之大成者姚鼐,曾一度廁身《四庫全書》編纂者之列,四庫館中漢學占統治地位,館臣們經常當面“掊擊訕笑”宋學之空疏,姚鼐反復左右辯駁,顯得十分孤立,不到兩年便憤而引退。由此可見兩派對立情緒之一斑。

清朝初年,理學因有利于專制帝制的統治,受到統治者的青睞,科舉考試必以朱子《四書》為本,宋代理學成為官方主流意識形態,宋學高踞于廟堂。乾隆年間,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由于“文字獄”大行,不甘寂寞的學者們要做學問,只能專注于文字、音韻、訓詁,大多不愿也不敢涉及思想理論方面,統治者發現將知識分子引入“蟲魚”天地,對他們十分有利,于是漢學便漸漸盛行。四庫館臣大多是漢學派,便是這一情況的反映。我們前面實際上談了漢學與楚辭的關系,下面只需談宋學對楚辭的影響。

桐城派大將方苞,力主宋學,視其它學派為異端。他著有《離騷正義》一書,以宋儒治經之法研究《離騷》,主要研究其義理。該書最大的長處,是將宋學方法與親身實踐經驗相結合,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是結合自己精研古文的實踐,注意創作的整體性,注意聯系屈原其它作品解讀《離騷》詩句。如“結幽蘭以延佇兮”,釋曰:“古人以言致人,多用物結之。下文‘解佩纟襄以結言,《九章》

‘煩言不可結而貽(應無‘煩字)是也。”如此以騷解騷,誠為確解。

二是結合自己的創作體會。方苞為桐城三大家之一,有著豐富的創作經驗,他將朱熹等宋儒揣摩“圣人之心”的方法結合進來⑤,便特別能挖掘屈原創作心理的細微處。如他將《離騷》中所有表現屈原對君王態度之句子加以對照,發現只有一處有所怨懟:“怨靈修之浩蕩兮”,其余則是稱美人、稱靈修、稱哲王,說明屈原對楚懷王感情深摯,為人亦忠厚之至。

三是結合自己的朝官經歷。方苞歷仕三朝京官,曾因戴名世案被下獄,又得李光地力救而免死為奴,后又教讀皇子,扈蹕行宮,對專制帝王集萬權于一身,猜忌專斷,喜怒無常的心理性格有切身體會。這種經歷為朱熹等宋儒不及,因而他對《離騷》中描繪君臣關系的詩句往往有獨到體會,特別善于體會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如對“求女”一段,對“下女”、“宓妃”、“有娀之逸女”、“有虞之二姚”的說解,讀之令人會心稱快,感到特別切合詩意。只可惜文字太多,這里不能列出。

方苞以外,李光地有《離騷經九歌解義》,重在文意闡發、文理尋繹、旨意索解,而對字句訓詁、名物考釋用心較少,用的也當然是宋學方法。由于李氏重其大義,有統攝的眼光,故能從段意和文氣上糾正前人錯誤。《離騷》中女媭責備屈原的一段,最后四句為“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不予聽”。王逸、朱熹看到有“余”、“予”字樣,便認為這四句是屈原說的話。李氏從整體文意考察,判斷這仍是女媭說的,不過是女媭站在屈原的角度說的。過去依王、朱的解釋,這段話后面總有點不通,經李光地如此訓釋,文氣才通順了。

宋學一派治楚辭中,還有一種現象特別值得注意。有些楚辭研究者并未宣稱自己屬于宋學,但他們的研究法明顯繼承朱熹的心理領悟法而來。可看下列材料:

窮老讀騷,終日不厭。一切注疏,束而不

視。反復吟詠,偶有所通,即筆之于下,不敢

以鑿說戾之,不敢以迂解滯之。(王萌《楚辭

評注·自序》)

旋因乞養外轉湖南,又得溯汨羅之江,吊

靈均之墓。自此方舟督運,冬去夏歸,每泊湘

陰,輒酹酒朗讀竟夕。光陰徂謝,三載于茲。

覺一篇十四章血脈流貫,爿 片分明,語誕而

情真,詞復而義別,無不可解也。(謝濟世《離

騷解·跋》)

適歲在丙戌,秋冬之交,忽疽發于腰膂間,

足不能窺戶兩閱月。每借讀騷以自遣。……下

元之夕,夢中恍惚,手執是編,與一老人互相

辯證,久之欣欣若有所得。(朱冀《離騷辯·

自序》)

從這三個事例看,三人讀騷的具體做法各各不同,然其研究方法卻是共同的,同是朱熹的心理領悟方法。朱熹上承孟子的“以意逆志”說,主張“讀書須是以自家之心體會圣人之心。少間體驗得熟,自家之心便是圣人之心”。清代學者對朱著幾乎無人不熟,故繼承性應無疑問。筆者粗略統計了一下,《楚辭著作提要》所選清代44本著作中,運用了這類方法的接近三分之一,可見宋學方法影響之大。

除今、古文學派和漢、宋學派的影響,還有第三派——兼宗者的影響。

清代后期,隨著社會和政治危機的深化,同時也隨著學術發展的需要,經學出現了兼宗一類。如曾國藩、陳澧兼宗漢、宋,王先謙兼宗古、今。這種兼宗當然不會是兩派絕對平衡、半斤八兩,而往往是主要傾向一派,兼采另一派之長。而不是像以前兩派形同水火,視對方為仇敵,鄙對方學問為糞土。不過,兼宗一派雖明朗化于清末,而從楚辭學角度觀察,這傾向早就潛在運行,可能清初就開始了。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吳世尚的《楚辭疏》⑥。他是清康、乾間人,其經學主張,可從他在該書《自序》對六經的排列分析中見出。吳世尚主張六經以《詩經》為首,這是今文經學派的觀點(古文經學派主張六經以《易》為首)。然吳世尚“以詩為首”理論依據,卻又與今文經學派相悖,反與古文經學派暗合:“庖犧未作,燧人未生,污尊抔飲,蕢浮土鼓,此倡彼和,有詞有音,此詩之始也,特今無傳耳。”他認為六經中《詩經》之時代最早,故應排最前,而以時代先后排列六經恰恰是古文經學派的主張,只不過古文派認為《易》之時代最早而已;今文家謂六經為孔子所作以垂教萬世,故以程度深淺為排列次序,《詩經》、《書經》為文字教育之書,所以排在最前。由此可知吳世尚綜合有今、古文的見解,又與二者觀點有些區別。清代今文經之興起,由莊存與始,吳世尚早于莊存與,因而很難說他的思想是受了清代今文經學派的影響。

吳氏對文字訓詁既遵漢儒法則,又對朱熹極為推崇(見《敘目》)。《楚辭疏》的研究思想和文意訓詁,遵從古文經學派“言必有據”、“據實為訓”的傳統,常以單字對訓,準確簡捷,頗有漢儒古風。義理詞章方面則多從宋學,不囿于成說,不拘于常規,敢于創發新見。具體路徑為,以歷史資料推尋屈子之志,以屈子之志與詩篇時代背景及文意訓詁探求其特定情懷,以特定情懷闡發其義理文脈、藝術特點等。

吳世尚《楚辭疏》的最大貢獻,是發現了文學創作中的“白日夢”狀態:

自此以下至忍與此終古,皆原跪而陳詞重

華,冥冥相告。而原遂若夢非夢,似醒非醒,

此一刻之間之事也。故其詞忽朝忽暮,倏東倏

西,如斷如續,無緒無綜,惝恍迷離,不可方

物,此正是“白日夢”境。塵世仙鄉,片晷千

年,尺宅萬里,實情虛境,意外心中,無限憂

悲,一時都盡,而遂成天地奇觀,古今絕調矣!

須知此是夢幻境,故引用許多不經之說,相如、

揚雄不識此竟(境),遂一切祖之,真是人前

說不得夢也。

《楚辭疏》早于弗洛依德180多年。而直至目前,全世界的學者都認為,“白日夢”這種創作現象、狀態是由弗洛依德1908年在論文《創作家與白日夢》中首先指出的。其實,“白日夢”的發現權及與之相應的整套心理分析首創權,應屬于我國清代學者吳世尚,而不是弗洛依德。

綜上所述,清代經學對楚辭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一大批學者,以其成熟而卓越的治經思想、路徑、方法,在使經學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時兼治楚辭,也使楚辭學上了一個新臺階,開創了一片新局面,培育了一些新的學術生長點。這些,值得楚辭學者高度重視,并從研究史的角度認真總結,以借鑒于當今新楚辭學的建構并推動其發展。

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學術上也同樣如此。在肯定清代經學對楚辭學極大而有積極影響之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由于時代和學術等因素的限制,這一影響有著相當缺憾。而當我們以經學和楚辭學的雙向視角觀察,這些缺憾則更為明顯。例如:無論是古文派還是今文派,也無論是漢派還是宋派,其楚辭研究成就均不及經學。尤其是今文派,楚辭研究方面甚至與經學成績截然相反。

經學名家之楚辭研究 ,除戴震外,其余均不及無名或微名學者,毛奇齡的《天問補注》雖可稱杰作,王念孫對楚辭音韻的研究雖卓有成就,但從總體上看仍不及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夏大霖《屈騷心印》、魯筆《楚辭達》等。俞樾的《讀楚辭》及《楚辭人名考》,在釋義追源上雖頗有創獲,但“規規”于儒學語句而表現出對屈原的不理解,甚至錯誤地進行指斥,其成就則更次之。

經學幾個主要派別之楚辭研究,均各有側重。基礎材料訓釋考證方面,宋派無法與漢派比;而思想理論之建樹上,漢派亦難與宋派爭雄。

清代經學中后期,出現了幾位兼綜漢宋的杰出學者,只可惜他們未進行楚辭研究——即使就經學本身而言,他們也還難以與各派的領軍人物比肩。而進行楚辭研究的幾位兼綜者,則都是隱性的——“兼綜”是我們現在由實證分析得出的。他們楚辭研究的思想方法值得認真總結,不過在清代影響確實有限。

若探究以上缺憾產生之原由,大致可歸結為一句話:學派意識過強!無論是古文派還是今文派,也無論是漢派還是宋派,其學者都是以該派治學之思想、路徑、方法去研究楚辭,這當然值得高度肯定。但另一方面,一些學者固守學派苑囿,完全不吸取別派之優長,甚至連考慮都沒有。這就極大地限制了他們的學術視野,束縛了前進腳步。因而,整體上雖然取得了空前成就,卻始終未能出現一位像東漢鄭玄那樣融“今、古文”于一爐,階段性結束經學派別之爭的巨擘,也沒有勝過王逸《楚辭章句》、朱熹《楚辭集注》、王夫之《楚辭通釋》的著作。歸結起來也是一句話:創新雖巨,惜無超越!

注釋:

① 如湯志均認為:“‘經的地位動搖了,它不是講古代歷史的唯一‘經典了,二千年來在思想界占統治地位的經學終結了。”《近代經學與政治》,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350頁;也可見劉再華:《近代經學與文學》,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按:筆者對經學本質的看法與他們有所不同,認為只是衰落(現在有再興之勢),而不是終結。此處不作討論。

② 毛慶:《由歷史看未來——近三百年楚辭研究史的啟示》,《深圳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③ 根據楚辭學史的具體情況,幾位明清交際學者,如王夫之、李陳玉、錢澄之等,因堅不與清廷合作,學術上亦不受清廷箝制,故盡管其楚辭著作時間上作于清初,仍將其歸于明代。

④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三晉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頁。

⑤ 毛慶:《論朱熹心理領悟學習研究方法及其特色》,《江漢論壇》2012年第9期。

⑥ 吳世尚:《楚辭疏》,尚友堂刊本,清雍正五年(1727)。

作者簡介:毛慶,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四川師范大學、成都文理學院教授,四川成都,610101。

(責任編輯 劉保昌)

猜你喜歡
清代
試論清代滿族統治者對儒學的重視及影響
宗族倫理視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從《創建蔚文書院官紳士民捐輸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書院教育
清代崇明縣鄉村產業交易中“過投”的討論
淺論清代《漁家傲》十二月節詞的嬗變
略論清朝蒙古族“那達慕”概況
武術研究(2016年9期)2016-12-15 22:22:52
永遠的末代皇帝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2:14:22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人民論壇(2016年32期)2016-12-14 19:41:06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清代寫真人物略考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16: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黄色一级片|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激情福利|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欧美色视频网站| 99精品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欧美成人国产|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亚洲免费黄色网|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婷婷综合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啪啪永久免费av|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国产拍在线|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欧美国产另类|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一区二区影院| 福利在线不卡| 亚洲免费毛片|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一级不卡毛片| 亚洲综合狠狠|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天堂| h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后式a一视频| 久草视频精品|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毛片| 国产一二视频| 88av在线| 亚洲美女久久|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亚洲91在线精品|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噜噜噜久久|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成年人国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