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星?李俊成
摘 要:如今,大學生的教育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和校園沖突事件時常發生,有的學生由于心理健康問題經常與同學發生沖突。尤其是有的學生剛剛進入大學,還無法快速的適應大學的生活,而一部分學生面臨就業的壓力,緊張的人際關系以及壓力造成大學生心理出現問題。班主任作為大學教育溝通學生、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橋梁,可以說對于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所以在現代大學教育中必須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引導功能,定期給學生做心理輔導工作,緩解學生的壓力,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終實現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班主任;心理輔導;必要性;實踐
近年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家長和老師的高度重視。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科技進步較快,社會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家長對于大學生的教育更加嚴格,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大學生施加了較大的壓力,而老師為了培養出優秀的大學生,布置了較多的學習任務,忽視了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這些現導致了大學生的心理在慢慢發生變化,其心理負擔加劇,甚至在較大的心理壓力下,許多大學生形成了偏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心理不健康的成長為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而班主任作為大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大學班主任必須充分發揮其價值,做好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讓大學生健康成長。
一、基于現下大學班主任心理輔導的必要性研究
如今,社會紛繁復雜,在一所大學里,各個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和國家,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以及背景具有較大的差別,因此,大學生的個性也是千差萬別的,正是由于人們的追求不同、利益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不同,再加上不健康的心理,他們才會在社會交往中很容易與別人發生沖突。我國心理專家非常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并且國內外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并且發現班主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發表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到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這是教育部印發的第一個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主題的文件,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對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了全面、具體的闡述和要求 。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很多種,通過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情緒態度”、“心理健康”、“溝通障礙”等等都是構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由于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在大學生活中有的人以自我為中心,將個人的喜好強加于別人身上,或者有時僅僅因為自己心情不好而將消極情緒發泄到朋友身上,不能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了與人沖突。
二、基于現下大學班主任在心理輔導中的實踐
1.改變教育主體,班主任應建立平等溝通環境
一直以來,我國的大學教育始終都是以班主任為教育主體,不僅沒有充分發揮出大學生在年齡上特有的好奇心和主動性,而且在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障礙,學生在面對班主任的時候時刻處于防備狀態,使得教育效果不佳,許多大學生對學校、學習失去興趣。而且這種壓制性教育嚴重影響大學生創造天賦的發展,思維僵化,心理狀態不穩定,不能適應生活。所以如果要想發揮出班主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與價值,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轉變教育主體,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生所具有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余時間,班主任都必須以大學生為教育主體,尊重大學生的話語權和思考權,把握大學生的心理動向,消除大學生與班主任之間的隔閡,帶給學生親切感。班主任在心理輔導過程中應當認真積極地聽取來訪者的傾訴,啟發他談問題、歸納和分析問題、解答他的疑惑。班主任在心理輔導上作用很大,因此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思維,從主觀的角度去迎合大學生的思維,要站在大學的視角去思考問題,只有這樣班主任才能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內心,并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引導,幫助大學生生逐漸完善自己的內心,讓自己變得成熟。而且班主任要能夠因材施教,時刻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習慣,通過對大學生的行為、語言、表情等方面的分析,并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心理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并讓學生真正的接受班主任的心理引導,樹立良好的心理標尺和道德標準。
2.營造和諧班風,班主任應樹立良好的班級文化
大學生的心理成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學生的心理引導作用也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對于班主任來將,要想科學的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能力,就應該給學生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活環境,通過環境來實現對學生進行長期穩定的積極影響。我國大學教育在學生的心理層面上始終都處于被動的狀態,班主任將關注的目光更多的放在了成績的提高上,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嚴重的阻礙了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所以班主任應該主動去營造一個團結的、堅強的、積極的、有朝氣的班級環境,通過集體的力量去影響大學生的個體,同齡人之間的相互鼓勵,相互扶持往往效果要好于班主任,畢竟年齡上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問題。而且班主任可以在班級內部樹立榜樣機制,發揮出大學生在年齡層次上所具有的樂于模仿的特性,榜樣的存在能夠刺激大學生主動的改變心理狀態,更積極的面對學習、面對生活。
3.加強與父母的關系,班主任應促進教育生活化
心理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應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教育模式上,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僅僅在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討論上,很少有班主任能夠因為學生的心理狀態與家長進行仔細的溝通。而家長有許多也因為“家丑不可外揚”這種心理限制,使得許多家長不能夠與班主任之間實現真誠的溝通,這就使得班主任不能夠深入了解初中生心理問題的真正的原因,對大學生的心理引導也就無所適從。所以現代教育要求班主任必須加強與家長之間聯系與溝通,能夠從多角度去分析學生的心理問題,并找到能夠解決問題的最優辦法,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結語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已經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的重要核心,但是由于受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嚴重影響,一直以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始終都沒有真正的落實到實處,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層面的健康發展對于現代教育的意義。注重對大學生心理能力上的引導,加強對學生心理狀態的觀察與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廖全明,黃希庭.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模式的構建[J]. 心理科學. 2009(02).
[2]李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思考與策略[J]. 滁州學院學報. 2008(02) .
[3]張忠,陳家麟.論道德健康與心理健康——兼議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價值、目標的拓展[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7(11).
[4]張沖,孟萬金.國內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評[J]. 中國特殊教育. 2006(03).
[5]林小群,殷恒嬋,馬強.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現狀綜述[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