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萍
摘 要:學校以“孝親”為基本點,以“勵志”為起飛點,以“修身”為落腳點,以“自強”為制高點,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悟孝、欣賞孝、學習孝,讓行孝之念在學生心靈中潛滋暗長。
關鍵詞:小學生;孝道文化;培養;播孝;學孝;行孝
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以血緣、親情為核心,以家庭為基礎的愛心不僅是個人道德的根本,更是社會公德的根基。所以,孝,小可以幫助家庭保持和睦,大可以促使社會走向和諧。然而,這種傳統美德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在當代少年兒童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失?!白右运慕蹋何?、行、忠、信。”怎樣將孝道文化落實在學生身上呢?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條途徑進行:
一、承孝文化,播孝之念
學校組織教師立足《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日常行為規范》,創編了學校孝德行為規范;結合“主題經典誦讀”特色活動的創建,利用每天下午2:25—2:35的十分鐘短課時間,誦讀以“孝”為主題的經典詩文或讀物,包括《三字經》《弟子規》《孝經》《古今孝親故事》等,讓學生知道“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枕溫衾”,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古人的孝親之情;學校規定每周日為師生孝敬日,要求學生向父母背誦孝德行為規范,說一句孝敬父母的話,幫父母做家務,并要求教師盡量在這一天回父母家看一看,陪老人聊天,分享老人的喜與憂;開設孝德講堂,讓學生學、講二十四孝的故事,講最美孝心少年故事,講身邊孝的故事;組織師生學習孝德事跡,書寫體會,拍攝身邊孝的幸福瞬間,感受孝的溫暖。
二、躬省孝行,知孝學孝
學校結合學科特點,巧妙地將“孝文化”教育與校本課程扎扎實實地結合起來,讓“孝”走進課堂。學校自主編寫了《孝行童年》校本教材,積極推行“孝文化”教育。按照年級成立了以“孝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活動小組,教給孩子如何與父母溝通交流,理解父母含辛茹苦的愛;讓學生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諦,節約每一分零花錢;教育學生不攀比、不貪圖享受,讓他們自我反思,是否樂于助人;在災難面前,拿出自己的存款,為災區人民盡綿薄之力。
“孝”進千家萬戶,是我校踐行“孝文化”教育的創新之舉。學校德育處通過開展“最美孝心福娃”“最美孝心教師”“最美孝心家長”的評選活動,進行“孝文化”知識的宣傳教育,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深受教育。讓學生學會愛父母,繼而學會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使學生從對父母長輩的“小孝”逐漸轉變為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大孝”。
三、創孝文化,行孝之行
開展孝文化教育,是培養未成年人良好品格的需要。孝文化教育可以彌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盲區和缺失,因此學校是孝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
1.構建校園文化,實施文化浸潤
我校通過校園LED電子大屏、黑板報、櫥窗、墻壁、走廊、廣播臺、圖書角等陣地有機地開展有關孝文化的建設活動,全面傳承孝文化,詮釋學校以孝育人的辦學理念,展示學校孝文化建設成果。從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會三個層面加以引導,使師生進出校門都沐浴在孝文化之中。
2.構建體系,形成學校特色
以“孝親”“勵志”“修身”“自強”為宗旨,以“古今家鄉孝子”“感人的孝俗”“精深的古代孝文化”“校園文化藝苑”為內容,編輯以《孝親文化,感恩教育》為主題的羽翼報及班報,構建我校孝文化教育體系,讓孝文化走進學生課堂。
3.構建活動,增強教育效果
以我校“福文化”中“六禮”之一的“感恩禮”及八個主題月之一的“感恩六月”為平臺,學校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孝文化教育活動。開創孝行實踐基地、播放《天下父母》紀錄片、設計感恩手抄報、“知恩懂孝”演講比賽、“感恩杯”現場作文比賽、父親節與母親節的感恩信、教師節親手制作的卡片……培養學生對父母、對師長、對他人、對社會、對祖國的感恩之心。
四、耕耘不輟,滿園春色
通過近幾年來的教育實踐,孝文化教育逐漸成為我校的德育品牌,促進了和諧校園的建設發展。新型“孝文化”體系的構建培養了學生感恩的人格及良好的孝行。能夠做到孝心獻父母,幫父母洗碗、拖地、掃地,會關心問候父母,主動與父母溝通并分擔生活上的煩惱;誠心獻老師,能認真聽講,認真做作業,虛心聽取老師的教誨,正確對待老師的要求,真誠接受老師的批評;愛心獻社會,尊老愛幼,遵守社會公德。孝道文化的建設,讓孩子們收獲了品德,讓教師收獲了感動,讓家庭收獲了幸福。
總之,“孝文化”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會進一步加大學習研究的力度,努力將它打造成為我校的亮點工作和德育特色品牌,讓孝文化建設在我校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張浩.青少年新孝道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蘭州市“十二五”規劃課題《城中村小學生孝道教育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LZ2015_1685)。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