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奕
摘要:目的 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的心電圖診斷予以分析和探討。方法 對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進行檢查的診斷為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經過心肌酶學的診斷,其中13例檢查為急性心肌梗死(AMI)。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的患者的心電圖進行觀察,與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CLBBB)的心電圖特征進行比較。結果 單純的CLBBB患者能夠有效對J點進行識別,其T波為正負雙向或者倒置,弓背向上提高0.4 mV;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患者的J點不明顯,不能夠進行有效的識別,T波為直立,弓背抬高0.8 mV。結論 對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進行心電圖診斷,發現QRS的Q波和主波向下,根據有規律性的ST-T演變進行判斷,并且使用心肌酶學的變化進行協助診斷,對于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AMI);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心電圖診斷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為長時間的嚴重心肌缺血而導致的部分心肌的急性壞死,臨床上常表現為持久的胸骨劇烈疼痛、急性循環功能障礙、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發熱白細胞計數和血清心肌損傷標記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損傷與壞死的心電圖進行性演變[1]。按梗塞范圍,心肌梗塞可分為透壁性心肌梗塞和心內膜下心肌梗塞兩類。按病變發展過程,心肌梗塞可分為急性心肌梗塞與陳舊性心肌梗塞。隨著近些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對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本次研究通過對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進行檢查的檢查為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的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的心電圖診斷予以分析和探討。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進行檢查的檢查為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的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為(57.1±3.1)歲。經過心肌酶學的診斷,其中13例檢查為急性心肌梗死(AMI),其中男7例,女6例,年齡42~77歲,平均年齡為(57.4±3.5)歲,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所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管理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當中AMI的診斷標準,出現缺血性胸痛、血清心肌的標志物濃度出現改變。
1.2方法 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的患者的心電圖進行觀察,與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CLBBB)的心電圖特征進行比較。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CLBBB)的心電圖QRS波群頂部粗鈍,波群較為寬闊,ST段向下傾斜。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的患者診斷過程中問題較多,因為除極向量發生了改變,相應的導聯上不會出現Q波,發現不了心肌壞死。
2 結果
單純的CLBBB患者能夠有效對J點進行識別,其T波為正負雙向或者倒置,弓背向上提高0.4 mV;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患者的J點不明顯,不能夠進行有效的識別,T波為直立,弓背抬高0.8 mV。V1、V3、R導聯QRS波群呈 rSR波型,少數患者呈RR型或R型。V5導聯出現粗鈍的S波,時限>0.04 s。各QRS波群后半部粗鈍切跡。右束支完全性阻滯,可以長期存在,也可呈間歇出現(稱間歇性),有的阻滯出現與心率快慢有關,較快頻率時呈現右束支阻滯稱快頻率依賴性右束支阻滯。位相3阻滯。反之稱慢頻率依賴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或稱位相4阻滯。導聯ST段抬高,T波直立V1、V3R導聯ST段下移,T波倒置。
3 討論
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是室內阻滯的一種。當某一束支傳導阻滯時,心室的除極首先在正常束支分布的心肌進行,除極發生時不僅同步而且快速,在這之后,通過心室肌較緩慢的傳導,最后使發生束支傳導阻滯分布區域的心肌除極[2]。因此,QRS波前半部分形態和時間正常,后半部分時間延長、形態發生改變,而且QRS波后半部分的向量朝向發生束支傳導阻滯分布心肌的區域。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為長時間的嚴重心肌缺血而導致的部分心肌的急性壞死,臨床上常表現為持久的胸骨劇烈疼痛、急性循環功能障礙、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發熱白細胞計數和血清心肌損傷標記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損傷與壞死的心電圖進行性演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多發生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基礎上,由于某些誘因致使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塊表面聚集,形成血栓,突然阻塞冠狀動脈管腔,導致心肌缺血壞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劇烈增加或冠狀動脈痙攣也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3]。
本次研究通過對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進行檢查的、診斷為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的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的心電圖診斷予以分析和探討。發現單純的CLBBB患者能夠有效對J點進行識別,其T波為正負雙向或者倒置,弓背向上提高0.4 mV;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患者的J點不明顯,不能夠進行有效的識別,T波為直立,弓背抬高0.8 mV。本此研究與文獻研究結果一致,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如果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患者出現心臟不適癥狀超過12 h,就可以初步判定為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需要立即進行溶栓治療。正常患者的左右心室都可以進行正常的除極,由于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患者的左主干出現了堵塞,就會導致左右心室不能同時進行除極,這是產生左束支傳導阻滯的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時,心電圖的起始量是由右向左,通過胸前的導聯,就可以記錄到QS波[4]。
綜上所述,對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進行心電圖診斷,發現QRS的Q波和主波向下,根據有規律性的ST-T演變進行判斷,并且使用心肌酶學的變化進行協助診斷,對于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姚麗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的心電圖診斷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4):611-613.
[2]王秀芳.心電圖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診斷中的價值[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5):719-720.
[3]曹立強.心電圖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診斷中的應用[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9):21-22.
[4]尚杰,于文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1例[J].中國臨床醫學,2013,20(1):85-86.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