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小勇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治療小兒疝氣患者時使用小斜切口治療的效果。方法 收集小兒疝氣患者共50例,根據隨機對照、平行、單盲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25例)和觀察組(25例),對照組接受傳統斜切口術,觀察組則接受小斜切口治療,將兩組患兒的疼痛程度評分、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進行觀察和對比。結果 觀察組的疼痛程度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切口長度顯著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P<0.05。結論 在小兒疝氣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小斜切口治療能夠顯著降低術后疼痛程度以及并發癥的發生幾率,而且術中出血量更少,切口更小,使患兒更加受益,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兒疝氣;小斜切口治療;治療效果
小兒疝氣是兒科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通常發生在患兒出生2~3個月之后,一旦出現將對嬰幼兒的健康造成阻礙[1]。相關的調查研究表明,小兒疝氣在男性患兒當中多發,患兒在哭鬧、咳嗽等劇烈活動中,腹股溝處會出現可復性腫塊[2]。手術治療是小兒疝氣的主要干預手段。在本次研究中,對小兒疝氣患者采用了小斜切口手術治療,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小兒疝氣患者共50例,根據隨機對照、平行、單盲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25例)和觀察組(25例),其中,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在10個月~8歲,平均年齡(3.3±1.3)歲;13例患兒為左側疝氣,10例患兒為右側疝氣,2例患兒為雙側疝氣。觀察組男16例,女9例;年齡在10個月~9歲,平均年齡(3.5±1.1)歲;14例患兒為左側疝氣,10例患兒為右側疝氣,1例患兒為雙側疝氣。排除先天性疾病患兒,排除心、腎、肝等重要器官合并嚴重并發癥的患兒。患兒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純鹤裱某绦蚓舷嚓P倫理學標準,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患兒家屬們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傳統斜切口術,根據其年齡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兒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后,在腹股溝處做斜切口,切口長度約為3~4 cm,且與腹股溝韌帶平行。分離肌層組織,將精索充分顯露,在找到疝囊后于疝囊頸部高位結扎并切除部分疝囊,并進行止血和縫合。
觀察組則接受小斜切口治療,根據其年齡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兒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后,在其下腹橫紋下大約1 cm處行1.0~1.3 cm的小斜切口,使用小蚊式鉗對皮下組織進行鈍性分離,依次切開皮膚及皮下脂肪組織,直至腹外斜肌腱膜。鈍性分離提睪肌并切開精索內筋膜找到精索,在其前內側找到疝囊并對疝囊進行游離,并使用濕紗布將其他組織輕輕推開,仔細游離疝囊至頸部。期間注意保護患兒的精索和輸精管。若見腹膜外脂肪,則表示疝囊已游離到頸部,則使用4號絲線對疝囊頸部進行雙重結扎,并切除多余疝囊,對于較大體積的疝囊應進行橫斷切除,針對遠端的大部分疝囊壁,不用進行剝離,否則患兒在術后可能出現局部腫脹。對底部部分開窗進行切除,預防形成人為的鞘膜積液,徹底止血并復位睪丸和精索,對皮下組織及皮膚進行依次縫合。
1.3評價指標 將疼痛程度評分、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作為本次研究的評價指標,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和對比。
患兒術后的疼痛程度可使用面部表情疼痛分級量表(Wong-Baker笑臉量表)進行評估,總分為10分,0分表示無痛,1分-3分表示輕度疼痛,4分~6分表示中度疼痛,7分~10分表示重度疼痛,分數與疼痛程度成正比[3]。
1.4 統計學分析 將研究所得的最后數據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在數據處理過程中,t值用以檢驗計量資料,卡方用以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差異經P值進行判定,其標準為:若P<0.05,則提示最后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若P>0.05,則提示最后數據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疼痛程度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切口長度顯著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表2。
3討論
在小兒疝氣當中,腹股溝斜疝的發病率最高,且在男性兒童中常見,這主要是由于患兒腹膜當中的鞘狀突未閉合或者閉合不全,導致左側睪丸的下降速度更快[4]。大部分患兒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自行痊愈,而無法自行痊愈的患兒需接受手術治療。
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25例小兒疝氣患者采用了小斜切口治療,經對比分析研究可知,觀察組的疼痛程度評分為(2.9±1.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3±1.2)分,觀察組的切口長度為(1.3±0.4)cm,顯著短于對照組的(4.0±0.9)cm,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為(7.1±2.6)ml,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2.5±3.3)ml,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P<0.05。對照組患兒接受的傳統斜切口術容易對髂腹股溝及其附近的神經造成損傷,并破壞患兒腹股溝的結構,再加上手術時間較長,因此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復發率也較高[5]。而小斜切口治療的操作簡單,手術疤痕小、時間短,因此對患兒造成的損傷較輕,術后并發癥更少,患兒的恢復也就更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斜切口手術中造成的切口只有1cm左右,故切口小,從而減少患兒拆線時的二次痛苦,患兒的治療依從性更高,治療效果也就更有保證[6]。
綜上所述,在小兒疝氣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小斜切口治療能夠顯著降低術后疼痛程度以及并發癥的發生幾率,而且術中出血量更少,切口更小,使患兒更加受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馬愛軍,鄒輝強.小兒疝氣采用小切口手術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3,22(14):205-206.
[2]李先國,陶夏煜,代敦林,等.探討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3,32(22):85-86.
[3]嚴華,倪偉峰.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43例臨床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8(14):3290-3291.
[4]晏賤根,張土金,李曉敏,等.觀察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90例臨床效果及其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5(17):94-95.
[5]阮海峰.探討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療效及對并發癥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0(10):1449-1450.
[6]唐忠斌,趙艾君,戴耀華,等.腹腔鏡與傳統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01):41-43,46.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