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萍
摘 要:語文教師必須提倡普及美感教育,把美育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孩子會觀察、會欣賞、會表達、會尋找美。
關鍵詞:小學語文;美育;多媒體
沒有美育就沒有任何教育。從歷史來看,一個民族在最興旺的時候,藝術成就必偉大,美育必發達,比如,史詩悲劇時代的希臘、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都可以為證。而從現實看,一般人對美育都漠不關心,這是最惋惜的事。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提倡、普及美感教育。要在日常教學中教會學生會觀察、會欣賞、會表達、會尋找美,在教學時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趣字當頭學扎實
精彩課堂“趣”字當頭。單一、枯燥的生字學習已經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在上課伊始牢牢抓住學生的心呢?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為例,在教學詞語這一塊時高年級教材每個單元后面都安排了“詞語盤點”,平常的教學中,大多老師都是讀幾遍、抄幾遍就過了,因為這些詞在文中都已經學過。可是怎樣才能教得更有效,讓學生學得更有趣、更扎實呢?我作了如下嘗試。
1.開火車
全班學生接讀詞語,要求:慢而準、字正腔圓;方式:采取從前往后讀,從后往前讀,一人一詞,一人兩詞等方式。沒接上或者讀錯的學生在正音帶讀兩遍后就自動走出火車行列來到墻邊,我們稱之為“出軌者”。花樣越多,“出軌者”就越多。三四遍過后,沒有“出軌”的學生就可以上榜一次(我們班的光榮榜,一個月統計一次)。
2.大營救
兩分鐘時間溫習之后就開始聽寫“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沒有出軌的學生主動上黑板聽寫詞語營救自己的同桌或是小組成員,聽寫全對就可以牽著自己所營救的“出軌者”一起回到小火車的行列中,并上榜一次。若是失敗了,那就要陪同自己所營救的“出軌者”一起站在墻邊,等待別人的營救。“出軌者”被營救成功即恢復自由之身,也可參與營救的行列。每輪請四個營救者上黑板聽寫,其他學生在下面寫,由上輪營救成功者一次性報3~5個詞語(根據學生的聽力能力逐步增加,一般不低于3個)并及時上黑板評改,如此重復幾遍。
3.動腦自救
上面的兩輪在進行時,教師要及時注意“出軌者”的數量,根據數量適時地過渡到這一輪(若全部營救成功,接下來的這一輪就可以采取自由搶答的方式。)這一輪的自救由兩輪之后仍滯留的“出軌者”主動挑選班級里的任何一名學生作為對手,規則是出示“詞語盤點”中的一個詞語(有時為加大難度也出示2~3個詞語),看誰在第一時間能用這個詞語說句話,正確、通順而且不能過于簡單,挑戰成功即自救成功,回歸“火車”并上榜一次。最后還有留在墻邊的“出軌者”就要為大家表演一個節目,背詩、唱歌、講笑話、說故事……都可以
三輪下來,學生讀了詞語,寫了詞語,也嘗試著運用了這些詞語。動口、動手、動腦,循序漸進,寓教于樂,學生很好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過程之美。
二、巧借媒體的聲形色
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工具走進課堂,多媒體正顯示著無與倫比的優勢,他能充分營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能為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能有效地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真正改變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使樂學落到實處。
顏色是學生認知世界的窗口。繽紛的自然在本課中濃縮在一個又一個表示顏色的詞語中(綠茵茵、藍湛湛、碧澄澄)。如何以這些詞語為突破口,讓學生領略語言與生活的完美結合呢?在課堂上我積極發揮多媒體聲、形、色等獨特功能,從顏色詞入手進行探索,致力讓多媒體用到實處,用到精要處。在教學時我做了如下嘗試:
1.直觀對比
從黑白世界到繽紛世界,課件直觀展示這種變化,讓顏色的美直擊學生的心靈。我用課件巧施魔法:“這些顏色非常神奇,失去了它們,這個世界還美嗎?”點擊課件,讓世界變成灰白一片。“哦,沒關系,老師可以施個魔法讓這個世界重新美麗起來。看好了,變(點擊課件),天空是藍湛湛的,天空的顏色慢慢恢復成藍色。樹木是綠茵茵的,同樣樹木的顏色也慢慢變成綠色。小河是碧澄澄的,小河也慢慢恢復原來的色彩。當這些抽象的詞語和多媒體展示的畫面融合在一起時,世界的豐富多彩就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了學生面前。看著這五彩的世界,讀著這美麗的詞語,學生怎能不陶醉呢?
2.經驗鏈接
我問學生:“大自然中還有哪些美麗的顏色呢,我們一起去找找吧?”(課件出示五彩繽紛的世界)學生說了很多,有紅艷艷、粉嫩嫩、金燦燦、紫薇薇、白茫茫……一個更加絢麗的世界從學生嘴里蹦出來。這正是在感受世界的同時,內化、拓展課文語言!
通過精心的課前預設和游刃有余的課中展示,學生覺得學習過程是欣賞美、發現美的過程,沒有感覺到一絲一毫的枯燥。
三、留白也是一種美
從藝術角度上說,留白就是以“空白”為載體進而渲染出美的意境的藝術。從應用角度上說,留白更多指的是一種簡單、安閑的理念。
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這樣的“空白”。這里的“空白”是為了更充分地表現主題而有意識地留出“空白”,有深遠之感。這是教育學生欣賞留白美的絕好機會,也是美育的絕好題材。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對有些課文作者故意不把意思挑明說透,刻意留下空白,讓讀者去揣摩。教學中,教師要做有心人,要精心研究課本,巧妙發現教材中的留白處,并且利用教材中“空白”,引導學生在無字處探尋作者的思想和人物的情感。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擴散求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光。語文教學應該始終有美,這樣的語文課,學生不喜歡都難!
教育,不僅僅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是對生動具體的“人”的心理、人格和精神的引導、塑造和培育。教育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作為語文教師要重視教育思想與方法的研究與運用,讓語文教學從美育開始。讓趣與美永遠在語文課堂徜徉!
參考文獻:
陳力.淺論少年兒童不同年齡期的閱讀傾向及閱讀的作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4(4):90-9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