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賢能+柯卿卿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微課程使數學學習化繁為簡》。我將從教材解讀、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程序、微課程的應用這五個方面展開說明。
一、教材解讀
“分數的簡單應用”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新教材新增內容之一,教材做這樣的變動,是非常有深意的。以前到了五年級進一步學習分數時,學生計算整體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很難把握,不理解為什么有些分數后面帶了單位,有些沒有,那是因為之前學生接觸到的分數,都在平均分一個物體,分數就表示具體的數量。所以現在三年級就讓學生明白分數還可以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很重要。這時雖不歸納“單位1”的概念,但卻要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意思,這節課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分數的意義,重在從“學會學習”的角度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認識,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折紙等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整體由“一個”到“多個”的過程,理解分數可以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2.借助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等活動,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類比推理能力。(從“學會學習”的角度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3.使學生在理解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分數數感這一核心素養,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把多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時,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哪個具體的分數表示。
難點:理解分數可以表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體會分數可以不表示具體的數量。
四、教學程序及設想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節課作為老師的我盡量少說,讓學生多說。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這節課活動組織的指導思想,而微課的使用讓這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變得更簡單。
下面我就對細節做具體的闡述,并將教法與學法滲透其中:
1.微課展示折紙的過程,復習分數的意義
引入部分我用了微課展示(課件播放微課),這個視頻讓每個學生都清楚地看到把一張紙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涂色的過程,既省時又省力,還解決了老師實際操作折紙存在學生觀看時有視覺盲區的問題。讓學生在這個環節順利回憶分數的意義,復習分數線、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2.微課導入,進入對新知的探索
復習到位后,在引入新課時,讓學生清楚地看到大正方形變成四個小正方形的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把多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非常重要,所以我選擇用微課展現(PPT展示視頻)。
(1)初步體驗。直觀感受整體從一到多的過程,說清涂色部分與未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數表示,并通過追問這里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分別是幾個小正方形?讓學生體會這里的分數與具體數量有區別。
(2)從形到數,老師分蘋果,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不僅可以表示數量,還可以表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并進行生生互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分數的意義。
(3)實踐操作,并填寫操作單,可以用同屏推送設備反饋學生作品,并請學生匯報。(特別注意展示錯誤的操作單)
(4)深入思考,總結升華,出示PPT
思考:①讓學生體會平均分成的份數不同,分母就不同。②讓學生深入理解分數可以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只要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總數的三分之一,與整體中物體的具體數量沒有關系。
3.鞏固練習,運用新知
出示PPT,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有層次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五、微課程的應用
本節課中微課程的應用省去了Flash動畫制作的繁瑣,也避免了現場操作浪費時間且難以讓每個學生都看到的問題,特別是微課展示把一張正方形的紙用剪刀剪成四張小正方形的紙,動態的演示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幫助突破整體從一到多這個重點。
那么,微課只能用于引入階段嗎?不是的。我們學校正在進行“運用微課程實施小學數學分層差異化輔導的實踐研究”,我們有“先學后教”的課堂,用的是課前微課,比如“比例的基本性質”先學習微課再針對練習講解;還有課中微課,比如“面積和面積單位”中間介紹三種常用的面積單位時用到了微課;還有總結性微課,比如“數學思考”,老師的講解過程被拍成微課進行課后總結;還有即時微課,比如同屏推送設備可以在課堂上即時拍攝學生的操作過程或教師的精彩講解。這些微課可以傳到群里,讓學生帶回家看,具有課堂的延伸性。
有些教師年齡偏大,不會做Flash動畫,不會用PPT做課件,他們的智慧如何展示?如何讓更多人看到?沒有關系,因為除了專業軟件,手機也可以成為微課錄制的工具。比如,針對乘法分配率和結合律混淆的情況,我們的老教師編的教學故事就可以錄成微課,在課堂展示上,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微課進行差異化輔導。
綜上所述,運用微課程這項現代信息新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高度融合,給教學帶來一個全新的面貌。我感受到,微課程能讓數學學習化繁為簡。我的說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參考文獻:
朱美玲.小學數學微課程的應用研究[J].求知導刊,2015(19).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