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燕+石漢福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指在課堂40分鐘之內,創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優化教學過程,促使學生的閱讀素養得到最大的提高。使整個課堂更加高效。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積三十年的經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薄墩Z文課程標準》第三階段(小學五、六年級)提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庇纱丝梢婇喿x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提高;閱讀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閱讀的不夠關注。現代社會小學生閱讀途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廣泛,他們可以很方便地在實體店、在網店買書,在圖書館借書,也可以閱讀電子書籍。但現在小學生閱讀現狀卻不容樂觀:傳統的電視、電影、新興的網絡娛樂形式,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對閱讀的關注。高年級的學生又面臨著小升初的考試壓力,往往忙于題海,忽略了對經典的誦讀,即使誦讀,也是走馬觀花,浮躁之風盛行。
(二)教學形式大于內容。一篇課文的教學,教師的優秀素質代替了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的匱乏。而應該是學習主體的學生卻成為了群眾演員。在課堂教學中,不顧學生的認知水平,容量過大、形式多樣、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濫用多媒體課件,課件變化快、形式華麗,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用視覺畫面刺激代替了文本閱讀。雖然有朗朗的讀書聲,但缺乏默讀思考的時間。鬧哄哄的課堂缺乏真正的語言訓練點上下工夫,閱讀變得內涵空泛,華而不實。用老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思考,使得學生不能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閱讀有效性低下。
(三)教學目標不清晰。教師胡子、眉毛一把抓,平均用力,把以“組”為單位設計的教學目標、教學流程用統一的模式運用到不同的課型中。因為目標不清晰,教師在教學中不敢放手,牽引的痕跡過重。導致教學模式單一,無論什么類型的課文,總是按照“課題分析—作者介紹—寫作背景介紹—分段—小段分析—歸納中心思想—總結—作業”這一模式進行,這種灌輸的方式扼殺了學生閱讀的主動性。
(四)教學空間封閉。教師的教學視野狹小,只局限于課內教學,教學空間封閉。沒有樹立大語文觀,不重視課外閱讀,封閉的教學空間降低了學生的閱讀熱情。沒有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聽之任之,隨意性大,缺乏方法的指導。合作閱讀、展示、相互交流的分組討論流于形式。教學空間的封閉導致學生視野狹窄,在讀寫結合時不能釋放自己的積累,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對策
針對小學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改變過去一味灌輸的教學方法。同時,在提倡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閱讀時,教師還應該加強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此外,教師還應該適當使用多媒體教學,運用新教學手段時,不斷發揮傳統教學手段的優勢,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
在學生的實際閱讀中,教師應該采取措施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實現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目的。簡單歸納了以下幾種措施。
(一)邊讀邊畫。這種方式是應用于學生能夠通順朗讀課文之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畫出自己認為重點的詞句,然后進行反復閱讀,加深認識和理解。學生能找出重點的詞句,必然有自己的理解。這種方式的優點在于,學生在閱讀時能加入個人情感,對其初步感知該課文的內容有重要作用。
(二)邊讀邊思考問題。學生初步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然后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可以做到在閱讀中感悟,在閱讀中理解。因此,教師應該對課堂提問進行精心設計,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目的明確。比如,在教授《山谷中的謎底》時,先讓學生進行提問,學生的問題形形色色,多種多樣,所以筆者就選擇了其中有價值的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學生很輕易就能體會到課文中揭示的道理。
(三)邊讀邊進行情感滲透。充滿感情地進行閱讀,是讀書的一種境界,讀者只有在透徹理解了文中內容之時,才會包含感情進行閱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當學生的情感已和課文融合為一體時,教師就無須使用過多的語言進行誘導,應該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再次走進文章中,這才能達到閱讀的真境界。比如,在教授《夾竹桃》一課時,當學生談感受比較真切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因為這是學生感情外露的時刻,這時的閱讀時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很多段落和語句我都讓學生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閱讀,學生發揮得非常好,朗讀時充滿感情。
(四)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平時的閱讀不應該只局限于課上,應該多閱讀一些課外讀物。學生在閱讀課外書時候,往往喜歡選擇新奇的圖畫書籍。有的學生閱讀時囫圇吞棗,只求速度;有的學生閱讀時不切實際讀厚書;有的學生缺乏辨別能力,受一些不良書籍的毒害。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指導學生應該讀哪些書,不應該讀哪些書。同時還應該針對閱讀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可以結合課本中的內容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比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姑娘》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
三、結束語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閱讀教學,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不斷尋求能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為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我們想辦法教會學生閱讀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閱讀。作為文本的詮釋者,教師的閱讀量與閱讀效率決定著教師的底蘊,教師的底蘊決定著教師課堂上每一句話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