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而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以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并且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目標第四點提到: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由此可見創新教育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創新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培養出來的。
【關鍵詞】創新教育 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 設疑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150-01
一、什么是創新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它具有:新穎性、獨特性、價值性。綜合起來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一個“新”字,沒有“新意”,也就無所謂創新。
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
1.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2.創新意識是人的一種潛在的、獨特的本能。只要具備適當的條件和環境,這種本能就有可能顯現出來。
3.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發展迅猛,國力競爭日益激烈,各國都急需涌現一批又一批創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越來越受到全球有識之士的共同重視。
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及創新意識的途徑及方法
(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是教師要具有創新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育原則。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氛圍、競爭合作的班風,營造創造性思維的環境。教師要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寬松、和諧、自由、平等、競爭的環境,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和靈感,易于知識的新創。
(二)學生的創新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創新能力的關鍵
(1)利用“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在教學中恰如其分的出示問題,問題高低適度,問題是學生想知道的,這樣問題會吸引學生,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并提出新質疑,自覺的去解決,去創新。
(2)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勝心,培養學生創新的興趣,從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與數學的結合點,感受自己勝利的心理,體會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成功機會和快樂,培養創新的興趣。
(3)借助于數學的和諧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圖形是產生幾何圖形的原形,它們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宜充分利用圖形的線條美、色彩美,給學生最大的感知,充分體會數學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使他們產生創造圖形美的欲望,驅使他們創新,維持長久的創新興趣。
(三)改革教學方法,以培養創新能力為重點
(1)營造創造性活動的環境,發揚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必須有培養創新思維的意識,自覺地,積極地營造課堂民主氣氛,主動地轉變教育觀念,轉換主體角色,鼓勵學生去發現,去創新。
(2)激發創造力,鼓勵廣泛閱讀,要求善于自學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他們敢于異想天開,敢想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敢于打破常規,善于獨劈蹊徑。在課外活動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數學報刊,書寫閱讀筆記,組織同學定期交流,長期堅持,學生見識自然增長,思維也會開闊。扎實的本領還是要靠自己獲得。通過自學,可以更有效的獲取知識,更好地學會觀察,學會思維,學會想象,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展創造力。
(3)鼓勵創新想象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用實驗、實例模型等去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他們積極參與,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也增加了知識。另外,教師要憑借教材,教會學生舉一反三,推陳出新,引導學生進行回憶,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加以分析歸納,得出規律。
(4)鼓勵別出心裁,培養獨特性
所謂獨特性,是指思想方法新穎、奇特,能從一般所考慮不到的新角度去認識問題,提出超常的解決問題的構想、方法。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突破相關知識的局限,敢于提出別人未曾想過的方案、問題、方法。
總之,要想使學生能得到真正創新能力的培養,那么我們作為教師的就要想盡一切有利的辦法,為學生創設一切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來滿足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數學思想方法》,高建彪編
[2]《怎樣解題》,薛金星主編
作者簡介:
劉麗(1981.2-),女,研究生學歷。任教于江蘇省洪澤縣第二中學,有多年高三的工作經歷,成績斐然,曾數次被評為縣優秀教師,校骨干教師,現從事高三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