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太菊
摘要:在全社會提倡素質教育的時代條件下,在小學科學課中如何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已成為老師必須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能力;實驗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教學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探究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科學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極強,求知欲望也很濃。通過創設豐富的、有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愉悅的氛圍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也可引導學生自己提出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驅動學生去探究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發散了科學思維,學到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磁鐵有磁性》這一課時,可在實驗課之前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當你們的奶奶在縫補衣服時,不小心將針弄掉了,那么,怎樣才能快速找到這根針呢?然后讓學生去思考或回憶,有學生會說:“用磁鐵,因為我奶奶就是這樣找的。”接著繼續提出問題:為什么磁鐵可以快速找到丟失的針呢?有人會說:“因為磁鐵有磁性。”最后再提出一個疑問:磁鐵可以吸哪些東西呢?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去探索磁鐵的奧秘,然后在實驗課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弄清磁鐵磁性的基本特征。通過創設教學情境,逐步深入地提出探究問題,可大大激動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鼓勵猜想。發散探究思維
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很多科學發現是科學家在已有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提出猜想,然后通過各種科學實驗等探索活動加以驗證得到的。鼓勵學生提出猜想,然后在實驗課上予以驗證,發散學生的探究思維,讓他們在此過程中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體會成功的喜悅,這樣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時,可在實驗課上首先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橡皮泥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然后會發現橡皮泥在水中是會沉下去的。老師再提出問題:怎樣才能讓橡皮泥在水中浮起來呢?讓所有學生進行猜測,有的說改變形狀,有的說將它放在杯子里。接著,引導學生自主去做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作為小學科學老師,應鼓勵每位學生都勇于猜測、不怕出錯,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索,驗證猜測的準確性,從而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三、巧用實驗。培養探究能力
科學實驗是科學教學的重要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小學科學實驗課,雖然沒有科學家做科學實驗那樣復雜和規范,但其出發點是科學家式樣的,也是讓小學生通過科學實驗方法去探索和認識世界萬物的性質和規律,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注重探索的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啟迪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熱起來了》這一課時,可這樣安排實驗課程教學: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對“怎樣能讓身體熱起來”進行探討,學生肯定能討論出多種不同的方法,如吃東西、活動身體、多穿衣服等。然后適時提問:多穿衣服真能使身體熱起來嗎?將問題很自然地引到“衣服會不會產生熱量”上來。問題一提出,學生會各自發表自己的看法:大部分人認為會,小部分人認為不會。然后老師可引導學生做實驗來驗證,為學生設計一張實驗記錄表,以記錄測量出的溫度。這個實驗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很難,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測,設計好實驗方案,再接下來的15分鐘時間里,學生分別測量一件衣服、兩件衣服、三件衣服溫度是多少,而后進行匯報交流,讓學生在試驗中提升探究能力。
四、評價導引。養成探究習慣
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包含許多方面,考查、考試只是其中的一個。科學課程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小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因此,要建立合理的激勵評價機制,把探究的過程、創新的“成果”作為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引導小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比如,為學生建立一個探究過程記錄本,及時記錄學生的各種變化,以反映學生探究能力的變化。或者定期留探究性作業,以考查小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同時把評價作為一種創造性實踐,也可以讓小學生進行植物嫁接、小動物飼養條件、采集與制作簡單的植物標本的實驗與分析等,能很好地培養小學生的探究精神。
總之,在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作為小學科學老師,應注重在科學實驗課上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培養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