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摘 要:本文利用2006-2013年省際面板數據,通過回歸法估計出了我國外資企業的C-D生產函數,發現外資企業在我國仍然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發展前景良好;通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SFA)估計出各省市外資企業的技術效率,發現雖然各地區平均水平并無明顯差異,但是個別省市的技術效率卻明顯低于全國平均值,改進空間很大,在此基礎上得出相關結論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外資企業;生產函數;技術效率
中圖分類號:F830.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6(12)-0015-05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外資企業在我國的經濟活動也呈現出新的特點。首先,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很不穩定。在金融危機背景下,2008年以來,投資項目數和投資額的年度增長率有兩位數增長,也有極低的增長。其次,投資區位略向中西部轉移。在全國外資實際利用額占比方面,東部從2008年的84.07%下降到2013年的81.71%,中西部則分別從8.87%、7.06%上升到10.08%、8.22%,而這是在投資合同占比基本不變的前提下發生的,說明外商投資中西部力度略有加強。再次,投資產業重心逐漸向第三產業傾斜。從2008-2013年,第三產業外商投資額以年均14.04%的速度增長,高于第一、二產業的13%和3%。三次產業投資中,尤以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移明顯,第二產業的合同項目數占比和實際投資額占比從2008年的45%、58%一直下降至2013年的30%、42%,減少了1/3左右,而第三產業的相同指標則從51.96%、41.07%上升到66.24%、56.31%,增加的百分比基本上等同于第二產業的減少量。最后,外商投資資本更加深化。在合同項目數與實際投資額增長不穩定的前提下,全國外商直接投資平均額(外商直接投資額/項目合同數)從2008年的336萬美元不斷增加到2013年的516萬美元,即使越來越不受外資青睞的第二產業,平均投資額也從433萬美元增加到了715萬美元1。由此可見,經濟新常態下,外資企業也在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而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一方面面臨著被迫轉型的壓力,但同時迎來了由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發展新機遇。鑒于外資企業所處的特殊發展時期,本文運用實證研究方法測算出其生產函數和技術效率,總結過去的發展經驗,判斷未來發展前景。
二、文獻綜述
當前我國學界對外資企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外商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及其影響因素;第二,外資企業的溢出效應、貿易效應及經濟增長效應;第三,分行業、分地區利用外資的效率;第四,外商直接投資的趨勢與對策。本文以生產函數與技術效率為核心展開研究,與第三個領域最為貼近。在生產函數的選擇上,本文采用最常用、最經典的C-D生產函數,假定生產要素主要是資本和勞動。對于技術效率的評估,以Farrell(1957)為起點,形成了參數法和非參數法兩個分支。隨即前沿生產函數(SFA)是參數法的代表,由Aigner、Lovell和Schmidt(1977)以及Meeusen和Broeck(1977)提出,Battese 和Coelli(1992,1995)的研究使得該方法被廣泛使用,他們專門為此研究方法開發了Frontier統計軟件。數據包絡分析(DEA)是非參數法的代表,由Charnel和Cooper(1978)提出,也是目前我國學界研究外資技術效率的主要方法(劉忠生,2009;趙錦春,2010)。部分學者的研究已經表明,兩種方法的結果是相似的,差異不會太大(Lovell,1996;程慧萍,2013)。
從表2可以看出,新疆、廣東、北京、江蘇四個地區基本上處于規模報酬不變的階段,其原因可能是外資企業在當地已經處于發展穩定期,市場基本達到均衡狀態。內蒙古、甘肅兩地區具有規模報酬遞減的特征,且資本產出彈性遠大于勞動產出彈性,其原因可能是當地外資企業基本屬于資源導向性產業,主要要素投入是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其他各省市外資企業都具有規模經濟效應,而且上海、福建、海南三地區的規模報酬率大于2,規模經濟效應非常明顯。從全國平均水平來看,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都在0.8以上,規模報酬率為1.607859,足以說明我國仍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外資的潛力。而西部地區平均值最小,中部地區平均值最高,這也符合近些年外商直接投資區位轉移的趨勢。另外,西部地區的資本產出彈性大于勞動產出彈性,東部、中部則反之,說明西部地區外資企業還處于資本主導的發展方式,勞動力因素貢獻度不如資本因素,而東部、中部的勞動力素質較高、人力資本存量較大,因而勞動力因素正逐漸成為外資企業的主導因素。個別產出彈性為負,說明該省市外資企業的某項要素投入可能超過最佳比例,造成了負的規模報酬。
根據表3顯示的結果,模型可決系數與調整后可決系數都很接近1,表示總離差平方和中由回歸方程可以解釋的比例極高,說明模型可以很好地擬合變量之間的關系。F-statistic表示模型擬合樣本的效果,即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力度,結果顯示檢驗值為1399.803,遠遠大于臨界值,且伴隨概率為0.0000,說明模型的自變量對因變量解釋力度強。Durbin-Watson stat值為2.40642,經查表,下臨界值du=1.5,2<2.40642<4-du,所以隨機誤差項vi是無序列相關的,模型結果有效。
(二)模型2實證分析
運用Frontier4.1統計軟件對模型2的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ω=0.0373,說明從全國水平來看,外資企業的技術水平隨著時間以3.73%的速率在進步。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分別為0.6202和0.4692,兩者之和等于1.0894大于1,說明外資企業的生產具有規模經濟效應,這個結論與上述變系數回歸模型得到的結論一致,但是具體數值大小卻不同。
模型的估計結果說明在實際生產效率水平和前沿面生產效率水平的差距中,生產技術無效率項能夠解釋95.34%的比例,而不可控的隨機因素影響比例很小,同時也說明使用SFA模型是合理的。
通過對截面數據的檢驗,可以得到各省市外資企業的技術效率估計值TEit=exp(-uit),表5顯示了各省市的外資企業技術效率平均值,并計算得到三大地區及全國的平均水平。根據該表,吉林、北京、天津、海南、廣西、安徽的技術效率平均值超過0.8,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山西、黑龍江、甘肅、青海的技術效率平均值都在0.6以下,處于全國落后地位;其余各地區技術效率平均值都在全國平均水平上下浮動。從全國范圍來看,技術效率平均值按東、中、西部地區逐次遞減,但是沒有明顯差距。
為了進一步證明全國的外資企業技術效率水平并無巨大差異,對2008-2013年的技術效率結果進行α收斂性分析。α收斂性分析所用的指標是變異系數(CV),變異系數越大,說明觀測組內的技術效率差異越大。其計算公式為:
CV=■=■
其中,σ、μ分別為觀測組的標準差和均值,x■為觀測值,即TE■。具體計算結果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技術效率差異呈收斂趨勢,尤其在2010年之后有明顯收斂,而這個時段正是外商投資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而發生結構變動的時段。
五、結論
通過對外資企業近幾年生產函數與技術效率的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結論:第一,外資企業在我國仍然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一方面,兩個模型都證實了外資企業在我國各省市都具有規模經濟效應,而且前沿技術水平在以3.73%的速率進步;另一方面各地區之間的規模報酬率和技術效率差異不顯著,說明全國各地外資企業經營水平趨于平衡。第二,根據模型1的分析結果,部分地區外資企業的要素投入比例應當有所改變,避免資本或勞動單個因素過于集中,導致產出彈性減小甚至為負。第三,根據模型2的分析結果,在山西、甘肅、黑龍江、青海等技術效率低下的省市,外資企業在人為可控因素下仍然有很大的管理效率改進空間;另外,技術效率在平均值上下浮動的省市內,外資企業也應當降低管理無效項的負面影響,盡量地在接近前沿生產技術的水平上生產經營。
參考文獻
[1]Battese G E, Coelli T J.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 [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1992, 3(6):153-169.
[2]Charnel A.,Cooper W. W.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12-25.
[3]Lovell K A. Applying efficiency measurement techniques to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ity change [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6,7(2/3):329-340.
[4]劉忠生,李東.中國內資與外資的效率差異及收斂性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5):54-67。
[5]趙錦春.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效率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1。
[6]程慧平.基于DEA和SFA方法的信息服務業技術效率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3,(4): 28-34。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Research Group
Abstract:Us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6 to 2013, the paper estimates C-D production function of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in China by means of regress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in China still have significant scale economy effect and good prospects. The paper also estimates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through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finds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level of all regions, but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specific provinces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there is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Based on above analysis, relevant conclusions are drawn and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Keywords: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 production function; technical efficiency
責任編輯、校對:續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