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紅
摘要:根據新平縣區位優勢,氣候資源條件,山地雞養殖發展現狀,從資金投入、場地選擇、禽舍建造、養殖設施配置、禽品種選擇、養殖技術要點、疫病防控、市場營銷、糞污處理等方面提出綜合配套科學養殖技術措施,以期打造綠色、生態,環保、高效的山地雞養殖模式。
關鍵詞:新平縣;山地雞;養殖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12-0033-02
隨著高原特色農業建設步伐加快,新平縣充分發揮區位及資源優勢,狠抓畜牧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組織實施山地雞養殖項目,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科學養殖技術推廣運用,山地雞養殖成效顯著,農戶養殖積極性高漲,山地雞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實現了綠色生態養殖的發展目標,創造了本地品牌,養殖地山雞已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但是在資金投入、場地選擇、禽舍建造、養殖設施配置、禽品種選擇、養殖技術要點、疫病防控、糞污處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山地雞養殖發展。筆者多年從事畜牧科技推廣工作,參與了山地雞養殖項目試驗示范和具體組織實施,對新平縣山地雞養殖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與參考。
1 新平縣山地雞養殖概況
新平縣轄2街道4鎮6鄉,總人口為274 005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21 449人。在2015年中央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山地雞產業項目及精準扶貧扶持養殖業項目推動下,利用灌木林、核桃林、竹子林、茶園、果園基地中配套發展適度規模的家禽養殖,實施了20個山雞養殖項目建設,總投資542萬(中央200萬),完成建設雞舍8 173 m2,圍欄1 671 m,完成消毒室建設115 m2,獸醫室239 m2,蓄糞便池359 m3,無害化處理池164 m3。有黎明雞保種戶4戶,建設孵化室60 m2,雛雞脫溫室70 m2,種雞舍260 m2,孵化機10臺。全縣有養殖500只以上的500戶,養殖100只以上的90戶,林下養雞共800戶,山地雞養殖的“引、育、繁、推”體系基本形成。
2 存在的問題
2.1 山地雞養殖整體規劃和養殖試驗研究做得不夠
對全縣各鄉鎮山地養雞缺少具體的整體規劃,群眾隨意養殖,規模小,養殖技術落后,與養雞有關的信息、技術、科技試驗與散養殖方式不相互對接,養雞科技含量低,另外缺少對山地雞養殖的試驗研究,沒有具體的養殖技術規范指導雞的養殖。
2.2 養殖品種雜亂,良種化水平不高
群眾養雞不注重本地土雞的選育和提純復壯工作,種苗過雜和退化嚴重,良種雞繁殖技術落后,飼養管理水平低下,做大本地雞品牌意識不強,使優良本地雞品種生產性能沒充分發揮,良種化進程緩慢。
2.3 養殖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群眾散養殖雞只場地常年不消毒,放養雞只不分群、分域飼養,不能為生長不同階段雞只提供營養均衡飼料,雞舍簡陋,養殖設施不配套,功能不全,整體防寒保暖性能差,放牧地沒及時種植優質牧草作為補充飼料,育雛技術落后,不注重養殖密度及適時集中育肥出欄。
2.4 養殖風險隱患依然存在
隨著產業推進、規模不斷擴大,山地雞在農村養殖業中占比重增加。但近期由于飼養環境日趨惡化,雞病多而復雜,市場價格不穩定等因素,影響了山地雞養殖推進。
2.5 養殖規模小,先進技術推廣運用難,產業示范帶動動力弱
散養方式依然存在,山地雞養殖的產業化、標準化、科學化發展滯后,養殖協會或合作社等組織化程度低,養殖致富帶頭人欠缺,養殖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山地雞養殖處于起步發展階段。
2.6 養殖技術普及運用面不廣
不能及時組織適度規模養殖戶集中培訓和外出考察學習,著重在雞場規劃、飼養管理技術、疫病防控和經營管理等方面技術指導不夠,養殖試驗示范帶動力弱,群眾對科學養殖技術接受和運用困難,山地雞養殖整體水平不高。
3 對策措施
3.1 組織調查
建議由政府部門組織,農業部門承擔組織全縣山地雞養殖狀況調查,著重從養殖數量、規模、區域分部、養殖技術水平、市場趨勢分析等方面開展實地考察,通過綜合分析討論該縣山地雞養殖發展規劃和制定出山地雞養殖技術規范,為政府發展養殖提供參考,并適時組織實施。
3.2 推進山地雞良種化進程
雞種的選擇以當地的土雞或者含有地方雞血緣的改良雞種。至少在外貌上呈現出土雞特征。主要切實做好黎明雞擴繁及選育工作,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山地雞種源。
3.3 林地選擇和雞舍建造
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通過養殖項目試驗示范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探索有效的養殖方法及模式,養殖土雞的林地要寬敞開闊,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有一定坡度,但不能太大,草源茂盛,交通便利之處,有養殖飲用水和發展空間,適宜牧草種植,每667 m2的飼養密度不超過100只為宜;雞舍建設要緊靠放牧場地,中間最好能保持幾十米的距離。一群雞建1個雞舍,1個雞舍緊靠一片牧場。彼此之間盡量不要混雜在一起。在雞舍內部要構建棲架,育雛舍內要有3 m高的活動板房,母雞舍內要建產蛋窩或產蛋箱。
3.4 科學飼養管理
3.4.1 育雛舍準備 農戶在進雛前一周要將育雛舍內的地面清掃干凈,并對雛舍進行全面清掃,場地、飼槽、用具等要嚴格消毒,檢查和調試好保溫設備。
3.4.2 育雛技術要點 雛雞進入雞舍3 h之后開食,投食量為6~8次/d。在兩周之后,減少至3次/d,并要保證投食每天都能吃完。控制飼養密度,在2周齡以內的雛雞要保證50~70只/m2的密度,到了3周齡~5周齡的時候,將密度控制在30只/m2,可以根據季節、氣候等進行實際的調節。加強溫度控制,雛雞進入雞舍之后,要嚴格控制雞舍溫度,避免溫度忽高忽低。合理光照,在雛雞3日齡內要保證24 h的光照,這樣有利于雛雞的快速成長,提高成活率。在7日齡內要保證光照18 h/d。一周后可采用自然光照。
3.4.3 加強山地雞養殖綜合配套技術應用
1)放牧最佳期為4~10月,因為這個時候蟲草豐富,可采食足夠的天然飼料。適時地轉入大棚飼養,在雛雞培育30 d左右的時候,大約也就是體重在0.5 kg的時候開始轉入大棚飼養。剛開始放牧的時間要短一些,以后逐漸的延長,范圍也是由近及遠,逐漸擴大,使雞群適應放養。林下飼養土雞,公雞與母雞要分開飼養,切忌公母混養。公雞養殖期在半年左右,母雞養殖期在半年以上。
2)搭建一些簡易的避陽棚,同時放置飲水器。目的在于高溫、暴風等惡劣天氣條件下,可以幫助雞群來遮陰、休息、飲水等等,降低意外情況對雞群所造成的損失。
3)要嚴格控制放養的范圍,密度不要過大,可用絲網將放養區隔開。在放牧期間,要加強巡視的頻率,避免雞只逃跑,可有效地提高飼料的利用率。
4 落實好山地雞疫病防控技術
全面實施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方針,著重從種蛋選擇、種蛋消毒和孵化,育雛嚴格技術規范操作,減輕不良因素對雞只的刺激,避免疾病的誘發和外來疫病傳入,適時免疫接種新支二聯苗、禽流感疫苗、雞痘疫苗、傳染性支管炎疫苗、馬立克氏病疫、新城疫及禽霍亂疫苗,并做好驅蟲、檢疫、隔離和常規消毒滅源,病死雞只無害化處理等工作,同時為生長發育不同階段雞只補充營養均衡的飼料,提高雞群抗病力,減少因疾病發生造成的損失。
5 強化科技支撐
5.1 技術培訓
根據產業發展現狀,結合養殖戶發展需求,本著“實際、實用、實效”原則,針對性地開展技術培訓,采取聘請專家,選派高級畜牧師開展養殖技術講座,傳授養殖新技術,搭建養殖戶互動交流學習平臺,制定出規模養殖戶的長期性、經常性技術培訓規程,提升綜合生產水平。
5.2 加強科技推廣
著力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社,嚴格執行統一規劃,統一培訓指導、統一建設規模、統一雞苗供應、統一飼養管理技術、統一防疫用藥規程,統一環境控制標準,統一產品收購規程,大力推廣前期集中育雛,中后期生態放養為核心的生態土雞林下養殖集成技術,實行縣級科技人員掛包技術服務制度,確保養殖技術普及運用到位。
5.3 強化市場營銷
通過組織實施山地雞生產技術推廣運用,使山地雞養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狀大、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循環型養殖目標,在條件成熟時,及時申請原產地保種,申請商標注冊,大力開拓生態雞養殖市場,通過連鎖配套,建立專銷區等方式提高產品知名度,從而提升經濟效益。
總之,山地雞養殖適應了市場的需求導向,達到了禽產品綠色、生態、環保生產的要求,其發展空間大,前景廣闊,政府部門要加大產業的扶持和引導,強化政策、資金、技術及服務四到位,實現山地雞產業培強做大的遠景目標,使群眾通過山地雞科學養殖增加收入,早日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