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輔春
香蕉是華南四大名果之一,能周年結果,具有生長速度快、投產早、產量高、效益好、供應期長等優點。發展香蕉產業,既能增加農民收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還能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香蕉市場需求。近幾年,文山州馬關縣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大力發展山地香蕉產業。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縣內香蕉種植面積由2002年的2.1萬畝發展到2015年的15.5萬畝,總產量由2002年的2.12萬噸發展到2015年的28萬噸,總產值由2002年3180萬元發展到2015年的3.34億元。但是,作為人們一年四季的美食,在香蕉從種植、采收、運輸、存儲、銷售的產業鏈中,卻存在著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暴露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中的不足。
影響香蕉質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產地。香蕉的生長發育離不開土壤和環境,土壤和環境對于香蕉的產品質量安全起著決定性作用。根據2014年上半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從點位監測來看,我國土壤總超標率達到16.1%,其中耕地點位超標率更高達19.4%,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業“三廢”的不合理排放和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濫用都會引起香蕉生產產地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要素的污染,造成香蕉產品食用的不安全。比如:土壤污染將通過作物吸收和食物鏈的積累,直到影響人或其他動物的健康。
生產。目前,馬關縣香蕉種植多以單個家庭單家獨戶承包種植為主,品種單一且多數已種植多年,抗病性減弱,病蟲害發生比較頻繁,造成的后果較為嚴重,加上現有管理措施的不完善,依然主要依靠傳統的種植技術,管理粗放,特別是只注重使用工業化肥的投放,而不采取投放有機肥進行土地改良;部分種植戶存在農藥使用不合理,濫用、亂用、誤用農藥的現象時有發生,既嚴重影響香蕉產量和品質,又對土壤和生態環境造成難以修復的破壞。
流通。香蕉產業的產品流通是指成品香蕉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所經過的包括中介商、運輸、存儲、銷售等在內的所有環節。馬關縣香蕉產業的流通具有以下特點:流通渠道多、規模小、線路多、參與流通的人員復雜且流動性強。
現階段,縣內的香蕉種植戶只負責將香蕉種植、采收后、集中到香蕉交易市場,加工裝箱環節皆由中介收購商自行處理。在香蕉裝箱之前,中介收購商為了保證香蕉在運輸過程中的新鮮程度,一般會用保鮮劑對香蕉進行浸泡,而在種植香蕉的過程中,最后一次對香蕉果實用藥是在收果前二至三個月,到收獲之時,農藥殘留應該微乎其微。
中介收購商將香蕉運輸到銷售地后,入恒溫(14℃左右)庫儲存,再根據市場情況進行銷售處理。
銷售。為保障銷售的香蕉賣相好看,銷售商會對即將上市銷售的香蕉進行催熟。有專家表示:催熟是香蕉產業鏈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全世界都在廣泛使用,已使用近百年之久。因成熟的香蕉軟熟易損,實際生產中都是采摘青果以便于長途運輸后銷售,青果很難完成自然成熟過程,在上市前必須人工催熟。
目前被廣泛使用的催熟方法是用含乙烯利成份的粉劑、水劑或者氣霧法來進行催熟。“乙烯利”是一種液體,當乙烯利融于水時,會釋放出乙烯氣體,對香蕉進行催熟的是乙烯氣體。乙烯是普遍存在于植物體內的五大天然植物激素之一,民間將未成熟的香蕉和已經成熟的香蕉或蘋果放在一起,通過成熟果實釋放出乙烯來啟動香蕉內部的乙烯合成酶。乙烯利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催熟原理與天然乙烯相同,尚未發現有害人體的后果。
監管措施。2014年10月,根據《農業部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關于加強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農質發〔2014〕14)規定,農業部門要切實履行好食用農產品從種植、養殖到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前的監管職責;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切實履行好食用農產品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后的監管職責,不斷提升對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水平。2016年1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印發了《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該辦法明確: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是指通過集中交易市場、商場、超市、便利店等銷售食用農產品的活動;集中交易市場,是指銷售食用農產品的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含農貿市場)。農業部于2016年7月印發了《農業部關于開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農質發〔2016〕11號)明確: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健全產地準出制度,建立與市場準入制度相銜接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制度。
然而,在香蕉的流通過程中,香蕉離開產地的時候是合格的,進入集中交易市場也是合格的,然后流轉到中介商手中以后,采用咪鮮胺、甲基硫菌靈、抑霉唑等含有農藥成分的保鮮劑對香蕉進行浸泡就成了監管空白地帶。監管制度和措施的不完善,導致流通領域的質量安全管理幾近成為真空地帶,使得香蕉產業“從農田到餐桌”的產品質量安全中重要的一環脫鉤,保障食品安全幾近成為一紙空談。
完善香蕉產業產品質量安全對策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2月23日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正本清源,首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要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治地治水,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
全面開展源頭控制。香蕉的生長發育離不開環境,環境的優劣直接決定了香蕉的品質。香蕉產業的源頭控制很重要,不僅關系香蕉產業的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關系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開展產地環境污染調查與治理修復,解決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加強對工業“三廢”的治理,防止對香蕉生產環境和產品造成污染;推動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制度,對香蕉主產區產地進行環境評價,劃定適宜生產和限制生產區,首先保障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加強對香蕉產業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管理,對產品安全構成威脅的農藥、應盡快予以淘汰,嚴格執行國家已經公布的禁用、限用品種目錄和范圍。普及農藥安全使用知識,提高農民用藥意識,改善農藥施藥器械,發展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組織,做到科學選藥,合理用藥,注意輪換用藥和合理混配,注意用藥安全間隔期;推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制度,推廣綠色防控、科學種植和使用高效低毒農藥,做到控肥控藥控添加劑。同時積極開展投入品市場監督檢查,加強農藥、化肥監管,對違法銷售違禁農藥等行為要查清來源、嚴厲打擊,從源頭上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流入市場。
全面提升產業標準化生產能力。產業標準化是解決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治本之策。隨著香蕉產業的不斷發展,分散小戶型的種植方式因無法保證產品質量已不再適應大市場的要求。在香蕉產業發展的同時,采取公司+農戶+基地或專業合作社+基地的形式經營香蕉產業,使香蕉產業由分散形式的小戶型向重點戶、種植大戶、企業方面發展,走集約化經營道路。注重優質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從種苗培育到種植、建園、施肥、噴滴灌、無傷害采收、包裝、運輸、存儲等各環節都按標準要求進行生產管理,從而改變過去重產量輕質量的觀念,樹立高產、優質、安全的理念,探索發展以香蕉為原料的加工業,拉長香蕉產業鏈,提高香蕉的附加值,從而取得了最佳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加強香蕉產業鏈中的產品檢測。香蕉采收后,如果不經過消毒殺菌,表面附帶著病菌容易引起果實腐爛并進一步引發擴散。要根據產業的實際情況,對產品從生產、加工、流通、儲存、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依法規范、建立標準、加強檢測。研究探索新方法、新工藝解決現階段存在的不合理的加工、存儲手段,確保不合格產品不出基地、不進入流通渠道、不進入銷售市場、不流入消費者手中。堅決打擊危害消費者健康的不合格產品,凈化產業消費市場。
加強部門與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的協調工作,充分利用現有的檢測力量,合理配置資源,從生產經營者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必備條件抓起,保障在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貯藏保鮮到市場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有產品質量安全的檢驗檢測指標及合格證明,發現不符合衛生安全標準或質量不合格的產品,要及時停售,召回進行無害化處理或銷毀,并追溯發生問題的環節和責任。
建立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體系。建立全產業鏈的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體系是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維護消費者利益的有力手段,也是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建立香蕉全產業鏈的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體系,生產者完善香蕉生產經營檔案,詳細記錄產品生產過程和銷售流向;流通環節包括消費者都要索取和保存證明產品來源和相關質量狀況方面的憑據,同時完善對產品流通、加工過程的詳細生產記錄;推行包裝標識制度,實行產品標識化;從而實現對每一根香蕉從基地、中介運輸、儲存、銷售“從上往下”、“從源頭到餐桌”的追蹤管理。也可以在發生了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向上進行“從下往上”的層層追溯,最終確定問題所在。
食品安全無小事,在嚴格規范了生產階段的管理以后,更要注重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安全管理,只有嚴格保證香蕉從產地、種植、加工、包裝、運輸、貯藏保鮮到市場銷售的各個環節的產品質量,才能真正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安全,保證人民群眾的消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