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洪銀++于建平
摘要 介紹了汶上縣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措施,以期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現狀;問題;工作措施;山東汶上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253-02
1 建設現狀
汶上縣是農業大縣,全縣總耕地面積6.26萬hm2,常年糧食播種面積10.67萬hm2,糧食總產連續2年突破100萬t大關,實現“十三連增”??h內物產豐富,水利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平安農機示范縣。近年來,汶上縣圍繞現代農業的科技化、規?;藴驶a業化和信息化“五化”建設,堅持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業性服務與綜合服務相結合,著力構建科技推廣服務、改革創新服務、質量安全服務三大服務體系,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1.1 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1.1.1 健全農技推廣網絡。狠抓縣、鄉、村三級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形成了以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龍頭,鄉鎮農業辦公室為骨干,村科技推廣員、科技示范戶為基礎的公共農技推廣網絡。積極對上爭取并實施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穩定人員隊伍,健全服務網絡,增強服務能力。目前,全縣有縣級農技推廣機構13個、鄉鎮級28個,共有農技人員540人,其中正高職稱2人、副高職稱25人、中級職稱238人,有村科技推廣員530人、科技示范戶620人[1-2]。
1.1.2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圍繞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研發、引進與推廣,建有綜合實驗室1處,設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4個,建設良種繁育基地4萬hm2,逐步增強了農技人員的科技創新能力。圍繞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整合現代農業技術,創新探索出汶上縣綠色高產創建技術模式。啟動實施3.33萬hm2糧食綠色高產創建示范方建設,集成推廣小麥深耕深松、寬幅精播、“一噴三防”等10項技術和玉米“一增四改”“一防雙減”等8項技術,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全程機械化技術、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高產優質多抗品種引進篩選、節水節肥新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6項攻關,實現了糧食產量、質量同步提升[3-4]。
1.1.3 完善智能信息建設。強化農業物聯網建設,已建設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安裝智能太陽能殺蟲燈300余盞。2016年在綠色高產高效示范方建設農業四情監測點4處,在縣棉花原種繁育場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建設智能控制系統。強化災害預警,建設病蟲害觀測場1處、觀測點15處,設置土壤墑情監測點500處,年發布病蟲害防控信息18期、土壤墑情信息20期。積極提高“12316”農業服務熱線、農事氣象信息平臺、農業信息網的運行質量和效率,及時將農事信息、災害預警信息、“三農”政策和實用技術宣傳到千家萬戶。
1.2 改革創新服務體系驅動現代農業發展
1.2.1 鼓勵引導農村土地流轉。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及時將土地承包合同和經營權證書發放到村到戶。推動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鼓勵引導農民以轉包、互換、出租、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轉土地。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有形市場”,完善縣鄉土地流轉服務平臺,設立村土地流轉服務站,及時收集、登記、發布土地流轉信息。規范土地流轉秩序,制定出臺規范的土地流轉程序,全面推行“一欄、三簿、六制度”,統一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文本格式,對土地流轉合同內容進行規范。建立矛盾糾紛調解仲裁機制,設立縣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庭和14處鄉鎮調解庭,及時調處土地流轉糾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目前,全縣土地流轉面積2.30萬hm2,占耕地面積的36.74%。
1.2.2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積極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有效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截至目前,全縣種植規模達3.33 hm2以上的種糧大戶564家,家庭農場238個,農民專業合作1 035家。其中,國家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1家、省級3家、市級12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5家,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22家,農機專業化服務組織25家。
1.2.3 扶持壯大農業特色產業。圍繞“一區三片多園”整體規劃,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地方特色農產品,常年收獲高價值經濟作物1.67萬hm2,食用菌35萬m2,核桃、白蓮藕、大荸薺、牛蒡等享譽省內外。積極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拓寬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渠道,全縣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90個,其中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7家,金秋食品、現代牧場、歐亞木業已達到省級標準。休閑農業、會員制農業開始興起,發展農家樂7家,休閑農莊4家,休閑農業園區7家,民俗村2個,同時苑莊鎮前小秦村、白石鎮相繼獲評省級“一村一品”特色村、“一鄉一品”示范鄉鎮。
1.2.4 加強農產品流通。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整合信息資源,創新服務模式,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及時將農產品市場價格等信息傳送到農民群眾中。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走出去”,引導企業積極參加博覽會、展銷會、招商會等活動,對農業品牌產品進行整合宣傳。
1.3 質量安全服務體系保障現代農業發展
1.3.1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建設為依托,狠抓初級農產品生產、收購、儲存、運輸環節的全程監管,從源頭嚴把農產品質量關。落實屬地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生產主體責任,統籌發揮縣級監管中心、鄉鎮監管站、村級監管員的作用,構建覆蓋縣、鄉、村的立體監管網絡體系,從而確保工作中不漏死角、不留空白。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大檢驗檢測力度,依法推進農產品基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檢測,2016年已檢測樣品86個,合格率在98%以上。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追溯點26處,實現了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
1.3.2 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針對農業發展情況和生產實際,積極制定、修訂和完善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截至目前,已出臺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3個。鼓勵、引導生產企業和基地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同時幫助其做好材料的審核把關和組織申報工作。全縣“三品一標”認證總數達到150個,其中汶上蘆花雞、牛蒡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綠色食品認證10個,有機食品認證11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27個。當前,綠科西瓜、豐澤農業的綠色食品認證正在積極申報中。
1.3.3 全面凈化農業投入品市場。強化農業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在春耕備播、“三夏”生產、“三秋”生產等關鍵時節對農資生產經營企業開展拉網式排查,重點查處假冒偽劣農資和違規添加禁限用、高劇毒農藥的行為。2015年全年查處農資違法案件48件,結案48件,查獲各類不合格農資123 t。完善農資配送網絡,建設縣級配送中心1處,建設鄉鎮配送點14處。嚴格實行農藥經營備案制度,備案率達到100%;實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制購買,7月起縣域內全面禁售高毒農藥,從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2 存在的問題
2.1 投入嚴重不足
汶上縣糧食連續高產,資源大量消耗,農業發展面臨生態環境束縛和資源環境壓力。但財政投入力度與發達農業縣市區建設水平相比、與發展現代農業的一系列新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在農業物聯網建設、社會化統防統治作業、新型農機具推廣、耕地質量提升等方面都亟須增加投入??h鄉基層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普遍短缺,30歲以下農技人員僅占10.8%,存在知識斷層、缺少新生力量等現象,農技推廣隊伍的素質和知識更新能力不高,服務水平難以滿足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2.2 農業規模效益不明顯
種植模式仍以一家一戶為主,傳統農業經營模式占主體地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務農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開始凸顯;同時,近年來天氣復雜多變,凍害、大風、干旱等自然災害和農作物病蟲草害頻繁發生,給農業生產造成較大威脅;化肥、種子、農藥等農資投入成本逐年上漲,農業生產成本不斷升高;受多種因素影響,糧食等農作物價格波動頻繁,農業比較效益低、規模效益不足,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受挫。
2.3 農業產業化水平低
農業優勢產業不突出,支柱產業不強,加工轉化能力較弱,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夠,對農民增收的拉動作用不明顯。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規模偏小,生產基地分散,規模效應、示范帶動作用不強,規范化建設還有較大差距,經營體制機制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農業產業化經營內容單一,產業鏈條較短,基本停留在農資供應、生產管理、產品銷售等環節上,主要經營模式是生產、銷售初級農產品,在產品加工、倉儲、運輸、品牌創建、營銷網點等環節上還比較欠缺,從事系列產品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產品經營的少之又少。
3 下一步工作措施
3.1 強化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打牢農業發展基礎,落實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集成推廣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技術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對綠色高產創建示范方進行技術跟蹤服務,爭取實現糧食生產“十四連增”。加大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培養力度,確保農技人員引得來、留得住、干成事,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構建新型農技推廣體系,不斷提高推廣人員技術素質和區域科技水平,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服務能力,增強服務效能。
3.2 發揮農業規模效益
逐步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強化宏觀調控和政策支持,積極爭取各項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各項補貼政策,全力保護農民利益,維護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逐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和投保率,幫助農民減輕災害損失,解決農民種地的后顧之憂。加強土地流轉監管,提升土地流轉質量,鼓勵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形成土地、勞動力、農業技術、農機設備、經營管理的組合優勢,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規?;⒓s化,發揮規模經濟效益。
3.3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
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對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的主體進行重點扶持,引導具有一定區域規模、產業基礎較好、市場前景廣的特色農產品產業走集約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路子,發揮其在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規模化經營方面的積極作用。規范農產品生產基地管理,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堅持招大引強與自我發展相結合,培根基、壯龍頭,增強農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
4 參考文獻
[1] 熊鷹.成都推進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J].農業經濟,2009(9):37-39.
[2] 杜保德,王力紅.促進三大轉變 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以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社會服務工作創新實踐為例[J].農業工程,2012(9):66-69.
[3] 任傳軍.黑龍江墾區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的思考[J].農場經濟管理,2015(3):14-15.
[4] 楊航.信息技術支撐下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淺談[J].中國農業信息,2016(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