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奧+張海滿
摘 要: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已經達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大學生人文素養關系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已經成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就如何重構大學生人文素養給出了自己的思路和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人文素養;突進;重構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畢業生和負責人的公民,高素質的畢業生有著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并且有著正確和富有創新的思維。在高素質中還包括有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是純潔和神圣的,畢業生有著健康和完善的人格,如果畢業生有著超群的思維能力,但是在德行方面有欠缺,這樣的畢業生有著更大的危害性。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高等教育更應該思考培養什么樣的大學生,如何培養大學生。
1 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高低關系到人格好壞,關系到涵養高低,關系到思維深淺,關系到成人成才關系到民族存亡,關系到國家強弱,關系到社會進退,關系到人類禍福。
首先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如果大學生沒有一定的哲學和人文思想就很難讀懂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就很難把握整個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和中國的發展前途。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健全人格和個性化的個體,大學生人文素養高低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發展。
其次人文素養可以促進大學生思維和智能的發展,自然科學注重抽象思維的培養,人文科學側重形象思維的塑造,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史益人智,詩益人慧。良好的人文素養可以促進各學科知識的交融,推動想象和聯想,觸發創造思維的火花。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構思、閃光的靈感一向惠顧知識淵博、眼界開闊、情趣豐富的人,這樣的人往往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對一個人的想象力、創造力的開發及思維方式的拓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人文素養的缺乏直接影響到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影響到對問題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趨勢的預見力,而這些都是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再次,人文素養有助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目前,大學生犯罪、自殺、失范、心理疾患等問題增多,表明這種擔憂并非杞人憂天。就業的壓力,考級的壓力,情感的困惑,生活信念的缺失等造成了他們價值取向的轉移。他們或以感情為游戲,享樂青春,或者仇視社會,時刻準備報復;或者封閉自我,沉迷于虛擬空間,無法自拔。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良好個性的養成,使人的精神獲得整體全面的發展,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
2 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構
根據《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大學生在校人數將超過3700萬,全世界第一,如此大規模的學生數量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這部分大學生的綜合素養直接影響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直接影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好壞,更加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只有贏得了青年才能贏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構對于大學生自己和國家社會建設都有重要的意義。
1、豐富知識儲備,增強文化底蘊哲學家羅素認為,支撐人類生命必須有三種激情:對知識的渴望、對愛情的追求、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和悲憫。想成為精神上富足的人,就應該多接觸那些能提升精神境界的文學藝術作品, 進而將知識升華為一種關懷。關懷人的內心, 關懷民族與國家的命運,關懷全人類的苦難與未來,活出人生的意義、境界乃至圣潔。豐富知識儲備既要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又要掌握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平衡知識結構, 確立新的認知范式。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如同“車之兩輪, 鳥之兩翼”, 二者相輔相成, 缺一不可。人文科學知識是人文素養的基石和載體, 它包括文學、政治學、史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藝術等。學校要構建涵蓋史、哲、經、法、理、工、農、醫等學科門類的課程體系, 為培養大學生科學素養、人文精神、創新能力提供充足養料。要加強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相互交融的學科群建設。大學生應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知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多讀一些優秀文學作品, 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增加知識厚度; 了解各學科的基礎知識, 明晰專業發展趨向, 在理論聯系實際中實現發明創造。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強調人文與科學的自然滲透與融合,以體現人類文化的整體性以及現代科學發展的態勢
2、加強大學文化建設
人文素養的培養不能靠訓練,不能靠說教,不能靠灌輸,需要熏陶漸染。優秀的、先進的文化具有育人功效, 可以陶冶情操、砥礪德行、磨練意志、塑造精神。學校文化底蘊不足,難以培養出復合型高層次人才。一方面加強大學物質文化建設精心設計、合理規劃, 建造一批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文景點和自然景點,并形成集科學性、教育性、藝術性、時代性為一體的校園物質文化系統。精心打造文明健康的校園網絡,搶占數字陣地,建設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網站。學校要與當地政府一道,共同凈化校園周邊環境,使大學生免受不良風氣的污染和侵蝕。另一方面要強化制度建設以具有時代性、先進性、科學性的大學制度推動大學文化不斷前進。要在全體師生員工中討論和明確大學所追求的精神,使大學精神與學校辦學理念、發展定位結合起來。另外,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集體主義自覺, 營造民主、開放、平等的軟環境。學校要結合傳統節慶日、重大事件和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開展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 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 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
參考文獻
[1] 沈毅,喬健,關瑩瑩. 通過社會實踐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探討[J]. 才智. 2016(23)
[2] 郝保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的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研究[J]. 文教資料. 2014(33)
[3] 盧雪云. 獨立學院學生人文素養現狀的調查、分析與思考——以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 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