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萬清 申蓉
【摘 要】 目的 探討運用八綱辨證之虛實辨證,早期進行乳房穴位按摩促進產后乳汁分泌,減少乳房脹痛和乳腺炎的發生。方法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4例產后乳汁分泌過少或無乳汁分泌的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7例。對照組采取常規母乳喂養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基本護理指導上按照經絡走向選穴,采用不同手法,產后6小時即開始進行乳房穴位按摩。結果 產后6小時即開始進行乳房穴位按摩,純母乳喂養成功率達到91.9%,乳房脹痛明顯減輕。對照組與觀察組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臨床實踐,形成了規范而有效的產后早期穴位按摩技術與流程,有利于臨床推廣及運用。
【關鍵詞】 穴位按摩 產后 乳汁分泌;
正常陰道分娩和剖宮產后3天產婦常不能順利哺乳,原因包括:乳頭凹陷、乳頭平坦、乳房脹痛、乳腺管不通、無乳汁分泌或乳汁分泌不足等,其中無乳汁分泌或乳汁分泌不足是主要原因[1]。中醫觀點認為乳汁分泌不足是哺乳期婦女氣血虛弱或氣滯郁結,外感風寒等使氣血不暢,經絡受阻,乳絡不通所致[2];加之產婦和家屬主觀因素,部分產婦乳房不能受到充分而有效的吸允刺激,致使乳絡不通,乳房脹痛,影響情緒,對母乳喂養失去信心。通過穴位按摩而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安神補氣,通經行氣以調節產婦臟腑功能,促進乳汁分泌,滿足嬰兒的需求。
1 一般資料
選取74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所有產婦年齡(26.5±3.2歲),孕周38-42周,平均(40.5±0.8)周,年齡、孕周、職業、家庭情況、營養狀態等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將74例產婦隨機分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2 方法
2.1 按摩要點,對照組:指導產婦身心放松,檢查乳頭及周圍皮膚,濕熱敷乳房周圍;多食用一些補氣、補血、補腎的食物;多食豬蹄湯、雞湯、魚湯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根據虛實辨證采用補法和瀉法進行乳房穴位按摩:
2.1.1 辨別虛實,分別采用補法和瀉法,產后6h即可開始,每日2次,連續做3天;按摩手法以推、拿、揉、按為主,虛證手法宜輕、緩,順時針按摩,實證手法宜稍重、稍快(以產婦耐受為度),逆時針按摩,每個穴位按摩3min左右,可蘸水或麻油潤膚。
2.1.2 產婦取坐位,虛證者和剖宮產術后取仰臥位。先用50-60℃左右(以產婦能耐受,不燙傷皮膚為宜)的濕熱毛巾熱敷乳房10-15min。
2.1.3 先用拇指輕輕向下擠壓乳暈環形一周,重復3-5次,輕輕捻提乳頭10-15次,目的是擴張乳頭部乳腺管,使乳頭和乳暈變得松軟,利于乳汁的泌出。
2.1.4 按揉少澤穴(手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能生發金氣,促進乳汁分泌。
2.1.5 按揉中庭穴(前正中線上,平第5肋間隙,在胸骨體和劍突連接處),能聚集任脈氣血,傳至膻中。
2.1.6 按揉膻中穴(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或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行氣活血,寬中理氣。
2.1.7 按揉中府穴(胸外側部,平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旁開6寸),可疏肝解郁,消除腫塊,疏通乳絡,利于乳汁的排出。
2.1.8 拿捏乳中穴(胸部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距前正中線旁開4寸),可以疏通乳絡。
2.1.9 按揉乳根穴(胸部乳頭直下方,乳房底部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旁開4寸),能調理氣血,促進乳房血液循環。
2.1.10 用雙手指腹從乳根部順著乳腺管向乳頭方向有節奏地按摩和擠壓3-5 min。有乳塊的部位用手掌小魚際按揉3min左右,力度由輕到重,反復3-5次,可使淤積的乳汁充分排出。乳頭凹陷平坦者,將倆拇指平行放于乳頭兩側,慢慢地由乳頭向兩側牽拉乳暈皮膚及皮下組織,使乳頭向外突出,再將拇指、食指分別置于乳頭上下處,向上牽拉數次,以幫助鍛煉伸展乳頭。
2.1.11 環形按摩乳房,促進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乳汁的分泌和排泄。
2.2 注意事項: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手法應遵循有力、柔和、均勻、持久、滲透的原則,禁用暴力和相反力,以防組織損傷。可酌情使用水、麻油等介質。操作中要注意保暖,尊重產婦,保護隱私。嚴格手衛生,防止交叉感染。
3 結果
3.1 乳房舒適程度分級標準與統計:參照WHO疼痛分級標準,分為4級,0級:無痛;I級:輕度疼痛,產婦安靜,可休息;Ⅱ級:中度疼痛,產婦尚平靜;Ⅲ級:重度疼痛,產婦輾轉不安,不能入睡。見表1。
3.2 泌乳始動時間:指胎兒胎盤娩出后至乳汁首次自乳房溢出的時間,以醫務人員定時用手輕擠乳暈,見黃色或清乳汁溢出為準。分為四個時段:<24h;24-48h;48-72h;>72h。觀察組乳汁分泌明顯早于對照組。
3.3 乳汁量評價標準:分為多、中、少三個等級。量多:產婦自覺雙側乳房飽滿。24 h哺乳8次以上,能滿足新生兒的需求,新生兒情緒平穩,睡眠佳;量中:產婦自覺雙側乳房尚飽滿,只能滿足新生兒的部分需要,新生兒需添加配方奶,情緒尚平穩,睡眠一般;量少:產婦自覺雙側乳房松弛,用手擠奶可見少許乳汁,不能滿足新生兒需求,新生兒要靠添加配方奶喂養,新生兒時有哭鬧,睡眠尚可[3]。兩組母乳喂養情況見表2
4 小結
將中醫辨證有效運用于乳房穴位按摩,穴位選取根據經絡走向,科學,有效,操作方便,且不使用任何藥物,對新生兒及母體安全、無創,療效肯定。通過臨床實踐,形成了規范而有效的產后早期穴位按摩技術與流程,有利于臨床推廣及運用。根據國家“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出臺,將促進臨床更多更好地發揮中醫護理的特色優勢,開展專科專病中醫護理,運用獨有的中醫護理技術,為廣大民眾提供預防、保健、康復和養生等措施[4]。
參考文獻
[1] 徐文萍,楊敏.乳房穴位按摩促進乳汁分泌的觀察[J].醫學信息,2015,(15):43.
[2] 孫秋華,中醫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3] 王小言,付立晶.乳房穴位按摩的護理效果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9):1345.
[4] 閔俊英,中醫護理規范化培訓及中醫護理技術臨床應用的現狀與分析[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4):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