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芳+耿櫻
【摘 要】 從“強化學生主觀能動性”、“加強教學互動”、“改善教學方法”三方面,淺談提高中醫婦科課堂教學質量,保障教學效果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 中醫婦科學 教學方法 教學互動 學習興趣
中醫婦科學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校學習中醫婦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熟悉中醫婦科臨床工作路徑、形成初步的婦科辨證論治思維的重要途徑,是中醫臨床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對學生能否形成中醫婦科臨床思維、早日適應中醫婦科臨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從“強化學生主觀能動性”、“加強教學互動”、“改善教學方法”等幾方面淺談中醫婦科課堂教學體會如下。
1 強化學生主觀能動性
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即學習的自覺能動性,是學生對學習知識的主觀意識和實踐活動的能動體驗。較強的主觀能動性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誘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對提高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研究學生學習特點,有效組織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心理學上,注意力有兩種理解:廣義,“指人的心理活動的指向和集中”;狹義,“導致對局部刺激的意識水平提高的知覺集中”。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利用指令性刺激(注意聽、注意看這是重點內容等);利用心理物理刺激(教具顏色、大小、形狀,以及教師講課的音調、節奏變化等);利用情緒刺激(教師投入,滿懷熱情地講課等);暗示和引導(在課堂討論和病案分析中引導學生思考、形成答案并進行理論驗證);組織學生注意力,大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注意品質”,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學生做好課堂筆記,主動學習和訓練解決婦科常見臨床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習慣(根據課程進展采用預習、復習、課后討論、查閱文獻等形式自主完成),將外源性知識逐漸內化和鞏固[2]。
1.2 教會看書,能抓重點、理解難點,認知和記憶理論知識。
高職高專教學對象是經過高考的高中畢業學生,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方法仍然欠缺,作為教師既要教他們醫學知識,還要教學習方法。教學伊始即給學生講清楚教材結構和知識框架,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先由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己找重點,然后提問,通常學生的回答是按照書本念一段,針對回答,教師再講并指出教材中重點段落的關鍵詞句。如講授月經病中“月經先期”定義,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再提問,學生往往會照書本念給教師“月經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連續出現兩個周期以上者,稱為月經先期”[1],教師要即時引導學生通過月經先期的定義理解和認知月經先期的病因、病機、病位、臨床特征,通過了解月經先期病因有虛有實,“虛”者多與素體脾虛、陰虛等因素有關,“實”者多與素體陽盛、情志不暢、熱邪等因素有關;其病位在胞宮;病機多為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氣血失常,沖任不和;臨床以月經周期提前七天以上,連續出現兩個周期以上為主癥,可伴氣虛、陰虛及血熱等表現,通過認識病因、病位、病機、臨床特點后再引導學生思考治療原則、方法及辨治處方、生活調養要點。課堂上一定反復講、重復講,理順條理,使學生印象深刻,容易理解難點和要點,易于記憶。每節課講完后,通過提問再歸納小結,突出重點要點,并圍繞重點內容布置作業。
2 較強教學互動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與學動態發展著的統一的、相互影響和作用的過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會直接影響制約課堂教學效果,有效的教學互動,既是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教與學的關系,更是師生之間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過程。一般來說,學生喜歡任課教師,課堂教學氣氛就會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油然而生,學習效果肯定不言而喻。因此處理好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老師一定要注意重視情感投入,關懷學生,急學生之急,想學生之想,從自身做起,處理好師生關系,不僅在學習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多關心幫助學生、尊重理解學生、公平對待學生,多與學生交流溝通,用自己的愛心真誠地喚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通過言語、體態、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等情感。不能動不動就發火,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看不起”,更不能用隨意給出負面評價或說出帶有刺激性的語言,刺激傷害學生的心靈,否則后果絕對是使課堂教學失敗。
3 改善教學方法
在教學加入“典型病案”、“案例討論”、“PBL教學”等方法,將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臨床實際工作有機的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及早接觸臨床、理解臨床,以利于早期形成中醫婦科辨證論治思維雛形。
如課程中將“典型病案”和“PBL教學”、“病案討論”相結合實施教學。從臨床實踐病案中認真篩選“典型病案”,整理病案資料,在課堂教學開展前提供病歷資料給學生并提出問題:①請做出初步診斷。②請寫出診斷依據。③請制定初步的治療方案。④你認為該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難點是什么?改如何解決?同期指導學生應查閱書籍、期刊、材料名稱,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相互討論對有關問題給出答案。繼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抽選討論組當眾回答“典型案例”有關問題,全體師生隨機問題。如“月經先期”的講授,課前提供學生病例資料“李某,女,34歲,近半年來工作煩累,情緒不暢,連續2個月經周期,月經提前9天,經色紫暗,量多,無瘀塊,伴行經初期下腹部脹痛、兩乳房及脅肋部脹痛,查體下腹部無壓痛,婦檢未見異常,舌暗,無瘀斑瘀點,舌底脈絡無迂曲青紫,脈弦緊。”讓學生通過閱讀《中醫婦科學》、《婦科診療常規》及校園網絡資源相關內容,回答:①李某是何疾病?②請寫出診斷依據。③應與何病證相鑒別?④請制定初步的治療方案。通過學習,學生形成初步的答案,經課堂教學中“病案討論”、“隨即問答”后教師幫助學生明確該患病名診斷為“月經先期”,診斷依據是:①連續2個月經周期,月經提前9天。②附件未見異常③半年來工作煩累。④發病前無外傷史、無疼痛性昏厥、月經間期無不適。以上四點依據能與“先兆流產”相鑒別。其證屬“肝郁氣滯”,辨證依據為:肝經循行部位行經初期脹痛、舌暗、脈弦。進一步引導學生從“疏肝解郁、行氣活血、調經止痛”來辨證處方,方用“逍遙散加減”。此法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對學習婦科的興趣,加深對婦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概括、分析病歷資料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診斷思路和治療思路,從而提高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性,增強學生的角色意識和醫療糾紛防范意識,是醫學臨床課堂教學中十分有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教與學都沒有特定的方法,“強化學生主觀能動性”、“加強教學互動”、“改善教學方法”是提高中醫婦科課堂教學質量,保障教學效果的三個具體方法,能幫助學生學習和記憶中醫婦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熟悉中醫婦科臨床工作路徑、形成初步的婦科辨證論治思維,對中醫專業學生早日步入和適應中醫婦科臨床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盛紅主.中醫婦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08.
[2]陳明雄,郭勁霖,李忠良.醫學教師應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J].衛生職業教育,200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