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龍+李劍+余曉宏
【摘要】文章闡述了在科技戰略背景下,安徽省宿州市圍繞“美好中國”這一新理念,就“美好鄉村建設”的時代主題,深入分析互聯網資源、特色產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等因素,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持全面協調的發展布局,以信息化發展浪潮為契機,重點解決建設中存在的資源配置不平衡等問題,從而提出如何從科技戰略角度出發,構建宿州市美好鄉村建設新藍圖的建議。
【關鍵詞】科技創新 美好鄉村 互聯網 資源配置
一、美好鄉村發展現狀
(一)黨和國家總體戰略
中共十八大會議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四化同步”,轉型發展方式,推動改革創新,釋放改革紅利,我們要科學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階段和任務。我們正處于“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重要決勝階段,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國家和社會各領域的發展起著基礎性以及關鍵性的作用。
因此,國家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創新驅動發展是我國實現降低資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教育改革、文化創新、政治改革等各環節的重要途徑。在此大背景下,安徽省政府和宿州市地方政府均及時出臺文件為美好鄉村建設出謀劃策,攻堅克難,早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
(二)宿州市美好鄉村發展現狀
宿州市,被稱之為安徽省的北大門,國土面積遼闊,大部分是平原地貌,農業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與江蘇省、山東省相鄰,靠近發達城市,發展潛力明顯;近些年,宿州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創新發展為動力,結合四縣一區的資源狀況,科學定位未來發展目標,提高發展能力和創新推動力,落實土地流轉、教育均衡、寬帶中國、社會醫療等政策,發揮科技創新在社會經濟體制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所起的關鍵作用,顯著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和提高網絡覆蓋率,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加快了發展動力轉換,以實現創新型、園林城市的轉型目標。宿州市從2007年開始加快實施“村村通”工程,在家庭通信、水電供應、互聯網覆蓋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通訊的實施促進了農村信息化進程,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推動著宿州市整體面貌的改善,為美好鄉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科技戰略下美好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據有關部門統計,宿州市戶籍人口650萬人,常住人口541萬人,全市共有行政村1199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720元;“寬帶中國”戰略加快實施,2015年末,移動電話用戶、互聯網上網人數分別達到473.91、112.45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72.72部/百人。由此可以看出宿州市村莊規模較大,分布密度高,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村地區網絡覆蓋率低、基礎設施落后。
宿州市處于城市初步建設發展階段,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在資源配置等方面存在明顯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鄉村建設規劃不科學,資金落實不到位
目前全國正是在現代化的重要階段,安徽省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城鄉面貌日新月異,而宿州市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起步階段。一方面,經濟實力薄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較弱,加上歷史發展欠債及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經濟水平嚴重制約著美好鄉村的建設與發展,農村基礎設施總體建設水平較低;另一方面,宿州市農村數量龐大,村莊密集,村莊布局缺乏科學規劃,以及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導致生態環境臟亂差、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
(二)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慢,群眾生活效益不明顯
資金不到位或者斷裂,會導致美好鄉村在建設過程中因為資金中斷而停工的現象,使施工工期延長,農田水利建設、互聯網移動基站、寬帶中國等政策還未落到實處,或者覆蓋范圍較小,通訊設施還處于落后階段,沒有實現全面的村村通,“三農”問題仍然是影響美好鄉村建設的重要因素。在脫貧攻堅中,光伏發電工程、特色產業、精神文明建設等措施,產生的實際效益人均收入較低,農民的收入效益提高不明顯,生活質量改善不到位。
(三)城鎮化過程中保障和監督體系不完善,缺乏特色
政府補貼及保障不到位,建設過程中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建設美好鄉村就必然要對原有的房屋進行拆遷,在拆遷過程中,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農民的利益就受到了損害,農民不僅沒有了原有的房子,手里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購置新房子,使得農民的生活沒有了保障,另一方面,農村信息不發達,投訴、舉報等上報方式不便且沒有安全保障;在建設美好鄉村的過程中,政府或者施工方只是簡單建造房屋、小區,并不能充分考慮到鄉村的原有特色、文化韻味、未來規劃以及基礎設施的完善等問題,不能夠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規劃。
(四)科、教、文、衛等事業,缺乏科學引導與政府支持
宿州市基礎教育能力薄弱,加上家庭教育影響,對資金的需求遠大于知識的現實情況,使文化普及率較低,宿州市區目前僅1所本科高校,2所高職院校,數量極少,而且社會影響力小,教育資源、教師質量、生源質量都處于急需發展階段,優質生源的流出造成人才流失,地區經濟的發展有限和缺乏相應的政策引導也使得引進人才的難度增加,本地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文化與衛生事業進步緩慢,人們的精神生活和醫療衛生基本需求等得不到滿足和保障。
三、構建美好鄉村新藍圖的對策與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科學規劃布局體系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高信息化程度,科學布局村莊建設體系,各項保障制度和補貼,一定要發揮好財政資金在宿州市美好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好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是美好鄉村建設開好頭、起好步的保障;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十三五”規劃,另外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環保意識,推動宿州市城鄉一體化、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進程,把握“五位一體”的戰略,增強發展的后勁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促進互聯網資源流通,改善群眾生活質量
提高互聯網應用的宣傳力度,提高互聯網使用的主體與范圍。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特色村落產業、農產品電子商務化、鄉村旅游等服務行業,提升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發揮示范園區、科技園區的作用,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制定保障支持和服務創業的政策和財政服務體系、以帶動就業,減少人才和勞動力的大量外出,緩解外出就業難及“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提高村民收入,改善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造福廣大群眾。
(三)制定財政使用和政策監督、投訴保障體系
加快建設電子政務系統,集民智,匯民意,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使廣大群眾參與公共事務,對當地發展建言獻策,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一要建立合理完善的投訴、監督體制,使投訴有門,宿州市政府以及相關機構要積極完善房屋拆遷財政補貼制度、農民人身安全保障制度,及時解決人民群眾的困難實際;二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具體分析村莊特色及存在問題,使美好鄉村建設真正符合城鄉發展規律,符合各地實際情況;把“風貌整治、塑造特色”作為村莊建設的主導模式,彰顯鄉村特色,體現田園風貌,注重文化傳承,防止大眾化現象。
(四)科學定位,因地制宜,促進各項事業協調健康發展
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可用資源,因地制宜,科學定位美好鄉村發展方向,把握未來發展方向,通過高薪、良好的就業崗位以及社會保障等等方面吸引人才,打造創新型人才隊伍,帶動本地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部門要推動素質教育和信息教育普及和升級,加強高校和社會醫療衛生事業建設,尤其注重高校質量與社會影響力方面,引導優秀大學生投入國家建設的浪潮中,發展大眾文化,村莊先進事跡宣傳等,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領導班子要有站在人民立場,高瞻遠矚,為人民和歷史負責。
四、總結
科技戰略是國家發展并將長期堅持的方針,宿州市要認真結合現實情況,統籌全局,協調發展,從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等各方面,優化村莊布局和人口分布,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即要注重統一規劃,重點發展,突出特色,也要帶動社會各界的參與,上下聯動、合力推進,才能在整治環境、公共服務、市場規范、社會和諧等方面取得突出進展, 只有合理利用科學技術,才能夠在村落建設、水電和網絡通訊資源使用、環境保護、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達沙,王輝,王智源,李瀟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
文化與科技創新有機融合問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4(22):19-22.
[2]許吉黎,韓玉剛,楊顯明.安徽省城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及
格局分析——兼論省域科技創新體系的發展模式[J].地
域研究與開發,2013(05):51-56.
[3]陳揚年.開展美好鄉村建設 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J].工
程與建設,2013(01):19-21.
[4]祝中原,黃亞萍,任百成,夏紅莉.宿州市美好鄉村建設中
金融支持問題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6):
13-15.
[5]朱立軍,程克群.皖北地區農村民生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實
證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基金項目:安徽省省級創新訓練項目;宿州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淺談科技戰略背景下美好鄉村建設——以宿州市為例”(20161037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