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眾籌是新時代下一種新的融資手段,它能為農業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基于我國農業的融資難問題,要突破農業的地域性、融資方式、及惠農政策,需高效地結合互聯網融資渠道。本文在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闡述眾籌的含義、模式及風險,并分析農業眾籌的利弊,以尋求農業眾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眾籌 運作模式 討論綜述
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化、網絡化的不斷發展,使眾籌平臺不斷升級和完善,給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融資便利。眾籌作為一種融資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國,隨后在中國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期間問題也逐漸顯現,這要求眾籌平臺的法律制度、籌資方式、平臺綜合服務等方面不斷提高。國內外學術界對眾籌模式運行問題做了大量研究,現將相關研究綜述如下。
一、國內外眾籌模式相關問題概述
(一)國外對眾籌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眾籌模式作為一種投資活動,最早起源于訂購,后發展為“眾包”,其概念作為眾籌模式的前身,由于缺乏管理,沒有發展成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眾籌網站平臺模式起源于2009年美國的網站Kickstarter。
國外最先提出眾籌模式的相關概念及思考。Belleflamme et al.(2011)認為眾籌的模式并不影響籌資的難易度,并不是所有的盈利方式都能換來眾籌的成功。Molick(2013)將眾籌定義為一種創新的融資模式,是一種以互聯網為媒介,符合投資者的投資目的。
(二)國內對眾籌模式的研究
對于眾籌模式的理論,國內專家學者的研究比較完善,大多數研究是沿著融資模式、風險及眾籌平臺的分析等的總結開始研究。對眾籌模式理論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眾籌模式的概念。眾籌指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一般而言是透過網絡上的平臺連結起贊助者與提案者。”黃健青、辛喬利(2013)調查闡述出2006年8月美國學者邁克爾·薩利文第一次使用眾籌(Crowdfunding)一詞。同年9月,邁克爾·薩利文在維基百科中將其定義為:眾籌描述的是群體性的合作,人們通過互聯網匯集資金,以支持他人或組織發起的項目。”
2.眾籌模式的內容。常見的眾籌模式有四種,分別是公益眾籌模式、回報眾籌模式、債權眾籌模式、股權眾籌模式。公益眾籌即出資者沒有任何回報;回報眾籌即出資者可以獲得該項目的預設物品報酬;債權眾籌即出資者可以獲得該項目完成后的固定利率收益;股權眾籌即出資者可以獲得該項目的股權憑證。李雪靜(2013)提出眾籌模式三個主體(項目所有人、資助者、眾籌平臺)參與融資的目的,指出眾籌模式是衡量一個產品是否有創新性或吸引力的最有效方式。
3.眾籌模式面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陳秀梅、程晗(2014)認為眾籌平臺的信用高低是融資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曾裕(2015)提出農業眾籌還需要政府牽頭,加大農業投資項目的扶持政策,采取相應的促進措施。楊智玲、鞠榮華(2016)提出農業項目靠公開發行證券的方式籌集資金很困難,相對于傳統的融資手段網絡眾籌在農業項目上有巨大優勢。
二、我國農業眾籌模式運作的實踐探索
目前,國內不少學者在探索實踐中對農業眾籌做了豐富研究。農產品眾籌模式在國內起步較晚,2014年農業眾籌模式平臺才緩慢建立,如今農業眾籌項目越來越多,預示著我國農業眾籌平臺正在不斷完善與發展。
(一)從農業項目融資困難到融資較為便利,再到農產品銷售新出路
黃欣樂等人(2015)提出農業眾籌的形成是在農業領域引入眾籌商業模式,農產品眾籌除了能夠解決籌資難、流通時間慢等的問題,還會為保證種植質量,使種植透明化。徐妍等人(2016)提出農業眾籌會增加融資成功率,可以實現農產品按需供給、減少流通環節、減少成本等。
(二)農業眾籌模式問題思考及建議
從2005年至今,全國各地出現影響范圍廣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既達十起之多,其中不乏農業生產鏈中的安全問題,例如蘇丹紅鴨蛋,硫磺熏制“毒生姜”、三鹿“三聚氰胺奶粉”食品質量安全事件。從側面起到警示作用,雖然農業眾籌從側面解決許多傳統農業項目融資難、銷路窄、品質差的問題,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林笑(2014)提出農業眾籌中農業種植一直存在價格低、保質期短、生產周期長,種植戶還面臨自然災害的風險。黃欣樂等人(2015)提出農業眾籌同樣面臨金融風險與信用風險,市場開發度欠缺,很多人對農業眾籌不熟悉。
縱觀國內外對眾籌模式及國內農業眾籌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由于理論基礎不同,國外對眾籌模式相關聯理論的研究實踐較早,眾籌模式的法律法規也比較完善;國內對眾籌模式、農業眾籌模式及其運作問題的相關思考與實踐建議也較為豐富,且都明確眾籌模式的含義、發展及模式,但因國家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及眾籌平臺自身經營等因素的限制,眾籌模式的運用還很局限。
三、農業眾籌模式發展新思路及建議
自古以來,不論社會階級如何改變,中國始終都是以農民為主要生產力的農業大國。但農民本身對知識掌握有限、農村通信技術差、道路交通不便利及農產品滯銷是導致農村生活貧困的主要原因,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道路設施的改造、通訊技術的加強為農產品開辟了新市場,也為農產品走出去奠定了基石。
(一)農業眾籌模式的發展新思路
農業眾籌主要是通過互聯網眾籌平臺發布農產品銷售或預售信息,以其農產品的獨特性吸引感興趣的投資者出資。這為農產品開辟了新的銷售市場,可以更好的解決農民因為銷路、名氣低無人購買的局面。曾裕(2015)提出農村金融服務依舊存在各種缺陷,網絡金融眾籌平臺的出現會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徐妍等人(2016)提出農業眾籌模式可以讓大眾參與到農耕之中,使食品安全、銷售數量得到保障,減少傳統農業銷售中需要的繁瑣環節,突破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
眾籌從最初的藝術品、音樂、動漫、科技眾籌增加農業、娛樂、食品等眾籌,從發展上來看,雖然眾籌平臺提供了很好的融資模式平臺,但農業眾籌依舊處于發展階段,回報類型單一,主要以回報眾籌為主,由于股權眾籌要求多、審核嚴、籌資多、法律不完善;債權眾籌風險大、監管缺失、投資期長之類的問題;回報眾籌雖然也面臨法律監管不完善、預產產品周期長等的問題,但就目前階段而言,農業眾籌最好的眾籌模式易采用預產+回報的方式。
(二)農業眾籌模式的建議
農業眾籌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現代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模式,其方式屬于新的領域行業,可鑒經驗少,同時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因此,國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的引導,融資者責任的擔當,投資者知識的建立,眾籌平臺制度的完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加強人們的“首批體驗”心理,改變項目介紹方式。一個農業新項目的提出,其營養價值與原生態價值尤其重要,這使他們能慷慨解囊,成為第一批嘗鮮者的首要因素。但他們只能通過項目的介紹、項目的實時更新來了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便捷,項目更新可以采用視頻或現場直播的形式,這比起圖片展示,顯得更加生動,更能打動人心。
2.建立融資者信用指標體系,加強平臺對項目實施的監督。目前,眾籌網站登錄一般只顯示用戶名,并未顯示其他數據,這讓投資者對于項目發起人的認識少之又少。這就需要眾籌平臺增加對融資者信用評定的成本,需要設置信用指標體系,可能包括融資者能力指標(學識、學歷)、時間指標、工作指標等,并加強對后期項目實施及回報品發放的監督,以及對回報品價值估值,避免融資者虛標回報品價格,嚴重高于市場價格,從中獲利。
3.完善眾籌項目機制設計,規范化、簡單化、大眾化。眾籌項目機制設計都是由眾籌平臺內部人員設計并實施,目的主要是保證創意項目和融資資金有效的對接,但這并不可能都滿足平臺、融資者、投資者三方的利益。內部平臺可以接受其他二者的提議使項目機制設計更加大眾化,被更多人所接受,提高農業眾籌認可度。
4.建立農產品保險,為自然災害的發生提供補償機制。眾籌平臺可以設立購買保險服務,或引如第三方保險機構介入,設置相關保險條例,保障投資人的權益。
5.眾籌項目成功后,政府、平臺共同發力促發展。當地政府可給與一定的政策扶持、人才支持,眾籌平臺也應鼓勵融資者眾籌成功后,繼續使用平臺進行第二階段的籌資,平臺則給與一定補貼。第二階段即第一階段成功后,眾籌者可以建立合作社,開辟更大的項目創新,大批量生產優質的產品。
因此除了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區別農業眾籌與非法集資的界限,降低法律風險外,還有很多其他方式能夠促進農業眾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Bclleflammc P,Lamhcrt T,Schwicnhachcr A. Crowdfunding:Tapping the Right Crowd[J].Corporate Finance.2011.
[2]Mollick E R.Swept Away by The Crowd Crowdfunding,Venture Capital,and The Selection of Entrepreneurs.Venture Capital,and The Selection of Entrepreneurs.2013.
[3]黃健青、辛喬利.“眾籌”——新型網絡融資模式的概念、特點及啟示[J].金融前沿.2013.
[4]李雪靜.眾籌融資模式的發展探析[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3.
[5]陳秀梅,程晗.眾籌融資信用風險分析及管理體系構建[J].財經問題研究.2014.
[6]曾裕.我國網絡眾籌與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5.
[7]楊智玲,鞠榮華.回報眾籌:農業融資新渠道的現狀與瓶頸[J].理論探討.2016.
[8]黃欣樂,張小龍,劉飛翔.農業眾籌的優勢、風險及發展對策探討[J].2015.
[9]徐妍,陳美方,許興登.農業眾籌的發展現狀及 推進路徑[J].三農問題.2016.
[10]林笑.農業眾籌:跨界新模式[J].財經與投資.2014.
作者簡介:魏榆帛(1992-),男,布依族,貴州人,研究生在讀,貴州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資源開發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