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小學語文教學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而其中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讓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科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幫助,那么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學科會朝著什么方向發展呢?就這個話題共同探討一下,希望對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改革新思路;應用
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包含了拼音、漢字、句子、閱讀、寫作以及這幾個方面的綜合,同時,它還是一門語言交流的工具,是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關鍵,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語文考試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只憑以前的上課認真聽講、做好課堂筆記,按時完成課堂作業是遠遠不夠的,那么新課改環境下,在小學階段,我們怎樣學好語文這門課程呢?我們引入“改革新思路”這個話題。
一、小學語文改革新思路
所謂的改革新思路是指教育改革發展下新的教學思路,是與傳統的教學思路相對應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新課改明確指出,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師生角色的互換。新課改要求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引導、點撥,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學生。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地引導,在學習新的教學內容之前,可以給學生列出提綱或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以兩人或多人合作,各司其職,共同完成某項具體的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團結互助以及集體觀念意識。
4.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力。
二、改革新思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教師應該營造一個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可以拉近師生的關系,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教師只是一名引導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讓學生感覺非常親切,教師和學生融為一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蒲公英》一課時,教師先向學生展示圖片,讓學生猜猜手里拿的圖片是什么植物?有哪位同學能描述一下蒲公英的特征?這時學生紛紛舉手發言,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學生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好語文這門課程的關鍵,怎樣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勤于觀察,了解他們的興趣所在,然后根據教材內容靈活地改變教學方式。如:在學習《狐假虎威》一課時,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勇于表現自己,但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利用多媒體播放這個動畫故事,立刻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待播放完后,教師引導學生說說狐貍是怎樣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狐貍的狡猾?然后讓學生根據剛才播放的動畫為大家講述一下本節的故事情節等,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合作小組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完成某項具體的學習任務而組合在一起,在小組合作中,小組成員各司其職,都有自己的任務,然后大家共同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集體觀念。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談禮貌》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各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在他們的意識中,哪些是有禮貌的行為?他們在實際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樣做的?然后小組對這些問卷進行討論總結,得出哪些行為是有禮貌的?哪些行為是不禮貌的?等,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4.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不僅是知識獲得的過程,更是知識創新的過程,問題是創新的源泉,在課堂中教師應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這樣學生就有更多的時間去發現新問題,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知識的機會就更多。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奇妙的國際互聯網》一課時,在講到“國際互聯網似乎把一個龐大的地球都縮小了,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個地球村”時,學生就提出了“如此浩大的一個地球怎么就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呢?”然后,教師和學生就共同帶著這個問題往下讀,最后明白了答案。
總之,改革新思路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改革新思路符合新課改的小學語文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文藝.淺析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方法[J].新課程,2013(6).
[2]魏聰輝.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方法的運用[J].新課程,2012(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