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
摘 要:音樂是一門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課程,其中包含了許多的人文內涵和功能,而音樂課堂不僅是音樂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情感養育的圣殿。由于傳統教學模式只強調唱歌發音,導致學生在音樂中無法獲得生活體驗,更不用說用歌聲傳遞真善美了。主要從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欣賞兩大方面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辦法進行了粗淺的概述。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方法
“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有三把,一是文字,二是數字,三是音符。”從法國作家雨果的這句話可以看出音樂的重要性。當前飛速發展的社會,隨處可見的電視、廣播、商業廣告等都包含音樂元素。無論是在教育教學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音樂都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教學作用和社會意義。然而,就教學現狀而言,大多數學校對音樂教學并不重視,將其劃分為“副科”。有時候即便是安排了音樂課也被其他需要升學考試的科目所占用,這嚴重抹殺了學生學習音樂的欲望和興趣。那么,在實踐教學中,如何才能上好一堂音樂課呢?
一、音樂教學中的美育
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漸普及,當前的教育事業正在從應試教育逐漸地向素質教育轉變。要想真正地實現素質教育,最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廣泛、全面地開展美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音樂是一門獨特的藝術,通過唱歌、跳舞等多種藝術形式,學生可以盡情地展現自己的個性和本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準確地捕捉孩子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音樂教學。知己知彼,這是教師上好音樂課的前提。
一方面,小學生愛表現,爭強好勝,希望并喜歡別人的表揚和認可。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由于好勝心,才驅使他們不斷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教師可以將這種競爭機制引入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在競爭中努力,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小學生愛玩好動,游戲是他們最喜歡、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音樂教學目標的需要設計、創造音樂游戲,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在游戲中加深對音樂知識的認識,提升音樂技能,感受音樂之美并能更好地體會音樂的快樂,豐富音樂的享受。
二、音樂教學中的欣賞
音樂欣賞既能提高學生的聽覺能力和記憶能力,又能豐富學生對音樂的聯想力和想象力,還能增強學生對情感的體驗能力及音樂直覺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開闊音樂視野,豐富情感世界。由此可見音樂欣賞教學的重要性。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自律能力差、注意力不能持久,要想讓學生認真、專注地傾聽、欣賞音樂,就必須重視學生參與音樂的形式。在這一方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注重“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國著名現代音樂家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這樣寫道:“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聆聽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聆聽音樂。”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只有讓學生不斷地聆聽音樂,學生才能感知、認識并理解音樂,甚至對音樂產生共鳴。在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加專注,我通常會設置一些問題,如,這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歌曲的主體在演奏中一共出現了幾次,歌曲中流露出什么樣的情緒和情感等,讓學生帶著不同的問題去開始每一次的聆聽。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跟著節拍,用手輕輕地拍打,用頭緩緩地搖晃等。這些小動作能幫助學生集中注意,排除外界干擾,準確把握節奏,從而引發內心的波瀾和共鳴。
2.通過“唱”,品味音樂教學內容
任何一首歌都有一個主旋律,就像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個中心思想一樣,它傳遞出情感的發展和變化。學生在演唱主旋律時,在音樂氣勢的影響下,更容易情緒激昂,產生共鳴。因此,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著重把握歌曲的主旋律,帶領學生從熟悉,到學唱,再到感受,逐漸品味音樂的實質內容和情感。
3.結合“動”,體驗音樂學習樂趣
好動是小學生顯著的年齡特點,當他們聽到歡快的、富有動感的音樂時,不僅情感是愉快、輕松的,而且身體也會隨著音樂的節拍熱情地搖擺;相反,如果學生聽到的是低沉、舒緩的音樂,他們的動作也會變得輕柔、舒展。因此,教師在聽音樂的時候也應放松下來,自然地表現聽到音樂后的情感和動作,從而有效帶動學生,讓學生也動起來,體驗音樂帶來的樂趣。
總之,小學階段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體驗音樂、領悟音樂,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悅。
參考文獻:
[1]孫默.新課標小學音樂教學法[M].北京:電化教育音像出版社,2005.
[2]蔡靜.小學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探析[J].北京:中國論文聯盟,2008.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