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
摘 要:對于識字教學,許多老師在一二年級時都特別重視,但到了三四年級往往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閱讀寫作方面,認為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識字技巧,具有一定的識字能力,識字教學已經不必作為重點進行教學,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識字是閱讀寫作的基礎,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最基礎的階段。搞好識字教學有助于學生自主讀書,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識字能力,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課程標準也把識字教學作為一個重要目標,貫穿于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而且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只有解決了識字問題,掃除了生字障礙,了解了詞語的基本內容,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閱讀文本,參與文本、教師以及與同學之間的對話。但與低年級不同的是,閱讀在中段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所以,中段教師既不能忽視識字學詞的重要性,又要確保閱讀教學高效進行。究竟如何才能使閱讀識字比翼齊飛,相互促進呢?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些做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培養習慣;識字教學;方法;實踐;朗讀
一、充分信任學生,善于放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中年級學生在識字能力上已經獲得一定的方法技巧,如借助拼音識字,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基本方法,以及查字詞典的方法,這些為中年級學生獨立地借助工具書主動識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讓學生借助字典、詞典或其他工具書獨立識字。對于易錯易混的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辨析,適當指導,但大多數生字應讓學生在閱讀中自行解決。
二、隨文識字,讓學生在語境中識字,把生字與詞語、句段聯系起來
隨文識字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從兒童身邊的人物、生活這些鮮活熟悉的內容入手,以兒童感興趣的圖畫、兒歌、童話故事等形式呈現,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畫面,或借助豐富多彩的語言形式,給兒童愛與美的啟迪,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學《小稻秧脫險記》一文的識字時,教師抓住以讀課文為識字的切入點,以讀生字、讀詞語、讀句子為識字的著力點,引導學生識字,將生字、新詞與句段整合起來,讓學生在語境中識字,這就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地識讀新字,從而培養學生學會識字的方法。這樣既把生字的音、義、形融為一體,更能體會用詞的精彩,形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三、識字教學要與大量的課外閱讀及寫作結合起來
對于教材中規定的要認識的字,不要強求一一記住,只要學生有了課外閱讀的習慣,識字量就會有保證。識字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閱讀,而中年級的閱讀,還在于更好地鞏固識字效果。識字要在語言實踐交流中延伸發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才能有效提高。因此,通過以讀促識,以識促讀;多讀多識,多識多讀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學會自主識字、互助識字、注音識字,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盡快進入獨立閱讀和寫作打好基礎。
四、要重視寫字的指導
一是重視硬筆正楷字的書寫,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要強調筆順筆畫的教學,只有掌握正確的書寫方法,才能把字寫好看,做到規范、端正、整潔,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書寫漢字的快樂。二是重視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的教學。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深厚的書法文化,使學生知道書法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同進在加強習練的基礎上,感受中國書法的魅力。在臨摹的基礎上對于喜好書法的學生還要給以個性的、提高的指導,鼓勵他們形成自己的書寫風格。
五、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關注知識的拓展
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讓學生反復美讀,在讀中識字、讀中感悟文情、文意與文美。此外,教師要適時聲情并茂地大聲朗讀,入情入境地朗讀。發揮其感染力,關注每個學生。在此指導的過程中,既要有嚴格要求,又要有溫馨提醒。這樣,學生既能理解文情,又能感悟出課文的價值所在。此環節后,及時開展“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等活動,既能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能達到訓練、運用與拓展的目的。
因此,當學生掌握識字方法,樂于識字、善于識字后,教師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讓語文因生活而精彩,讓識字因閱讀而豐富,就能張揚學生的個性,開拓語文識字與閱讀教學更為廣闊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王君.創新識字方法讓學生輕松學識字[J].寧夏教育,2010(3).
[2]魏長青.新課改背景下的識字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3).
[3]彭雪梅.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探索和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08(4).
[4]王靜.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幾點規律[J].語文學刊,2001(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