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傳會
摘 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答,通過實踐更加堅信“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重要性
葉圣陶先生說,要使學生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師的責任就是將教材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揭示出來,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開啟學生的心扉,使他們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以嘗試成功的喜悅。《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版)關于“問題解決”領域的教學目標在原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前面增加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正是基于當前教學中重視學生解題但不重視學生提出問題的現狀而提出的,當然更是為了實現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教育總目標。
在我的班里,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夠理想,課堂發言不夠積極,就連“解決問題”的最后一問“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都不知如何去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班里開展了“每課一問”,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過實踐,我堅信“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一、學會“提出問題”的重要性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提出問題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探究的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正如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教授所言:“求學問,先學問,識學答,非學問。”“問有多廣,學有多廣,問有多深,學有多深。”“若沒有了問題,學習也基本止步了。”
關于提問的指向,主要是自己的疑惑,若真覺得沒有問題了,可以拓展想想這個知識在運用時會不會產生特殊情況?要特別注意哪些方面?與以前學過的知識有什么區別和聯系;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往知識的延伸拓展方向考慮,從數學的思想方向去考慮,反思整個學習過程令你產生了怎樣的感覺,或者有了怎樣的認識判斷;在提問的方法上,要求學生在提問后最好舉一個例子,便于他人理解問題。我班有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假如有一個數量是500米,那么500與米成反比例關系嗎?我舉了個例子,如0.5千米=50000=分米=5000000厘米。這里的500米,500越大,米就越小,那如果從反比例的特征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之變化。如果這兩個量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好像完全符合,但仔細一看又好像不是。它們到底是不是反比例啊?”多么好的一個問題呀,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與問題。
二、學會“提出問題”的意義
有位學生這樣評價:“出題目是真正需要思考的,而且能擴大知識面,有些上課沒有學到的知識能由提出的問題引出并思考。”一般意義上的作業是學生完成教師指定的作業,盡管這些作業都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而設計的,但設計的主體是老師,并不能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學習需求。以這種形式可以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根據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提出自己關切的問題,可以充分滿足個體需求,做到真正真實地面向全體學生。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組織引導,而高質量的提問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引導方式。如很多學生提了一些“為什么”的問題,那往往因為是教師采用了灌輸式教學。我在《三角形特性》觀摩課后做了現場調研,要求每個學生根據上課內容提一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提到“為什么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其他圖形沒有穩定性?回顧整個課堂,教師在教學三角形穩定性的時候沒有幫助學生分析清楚原因,只是操作了三角形學具,用手拉一下發現不會動,于是就得出這個結論。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問,了解他們對學習材料的感受,全面了解知識的內涵,真正有效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在新舊知識連接點上,在教學的關鍵處,要求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學生的疑問,大膽放手,讓學生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參考文獻:
[1]華平.引之有效 問之有道:探索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靈動之路[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8):49-50.
[2]顧國琴.激發興趣 貼近生活 讓學生愛上數學課[J].基礎教育參考,2012(14):41-42.
[3]曲洪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自主探究的實施策略[J].小學數學教與學,2013(11):29-30.
編輯 魯翠紅